文|三易生活
西祠胡同,又一個國內互聯網行業歷史中曾經赫赫有名的論壇,將自己放到了拍賣臺上。
日前江蘇產權市場網發布的公告顯示,西祠胡同所屬公司“南京西祠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1元的掛牌價格,轉讓100%股份(共500萬股),轉讓日期截止2022年4月18日。并且此前該公司曾發布過一輪轉讓公告,但并未征集到受讓方。
此外,西祠胡同創始人響馬(本名劉琥)也在社交平臺發布“R.I.P(安息吧)”。并且在這條推文下,有用戶說到,“西祠,貌似錯過所有掙錢的路子,頭也不回撞墻上了。當年廣播臺的主播都主動推西祠的版聊”。
誕生于1998年的西祠胡同比貓撲晚1年,但比天涯早了1年,這三個都曾是2000年前后國內最為知名論壇。不過響馬離開西祠胡同的時間相對較早,在2000年賣給藝龍(當時的“e龍”)后,他在2001年離開了這個親手創建的論壇。但在2015年,西祠胡同再次易手,藝龍方面宣布將其90%的股權及相關資產作價1220萬美元,轉讓江蘇紫金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而響馬當時也發布微博稱,“西祠終于脫離了藝龍的控制,可喜可賀!”
但就在7年后,西祠胡同還是沒能打敗現實,只留下了一片唏噓。據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至2007年達到鼎盛期的西祠胡同,擁有超過80萬個版塊,注冊用戶超過3000萬,并且還首開同類網站的收費先河,據稱在2005年時付費率還曾超過1%。
盡管西祠胡同的沒落與藝龍及后續的運營有著一定的關系,但與貓撲、天涯等一眾論壇“墜落”的原因一樣,這一模式的落后及變現難、互聯網的逐步普及,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下,任何一個沒有因時而變的網站都注定會被用戶拋棄。而那些至今還在緬懷論壇不再的用戶,或許也正是最先放棄的那部分版主或水友。
而在70、80及90后感嘆天涯、貓撲、西祠胡同、超大、飛揚等論壇凋零,暢談曾經平等自由開放的交流氛圍時,占據移動端網民規模28.1%的Z世代,可能還會問一句“這是什么?”而誕生于2009年的微博,目前月活躍用戶數已達到5.73億,來自移動端比例更是高達94%,并且有超過75%月活用戶為Z世代。
其實,論壇的衰落無疑還源自于用戶使用習慣的遷移。隨著微博、微信等新的社交方式興起,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基于PC端的論壇已經多少有點跟不上時代了,并且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論壇都沒能成功實現向移動端的轉型。而在視頻內容的沖擊下,以圖文形式為主的內容,顯然也越來越難以抓住年輕用戶了。
近年來網絡上流行一句話“互聯網沖浪是為了快樂”,顯然面對糟糕的使用體驗、極為繁雜的內容等,論壇先天就有的缺陷,用戶也不會一直停留。而在論壇是以植入式廣告為主要營收來源的情況下,沒了用戶又談何盈利。雖然天涯總裁邢明曾表示,“商業化不能操之過急,社區網站必須在內容純粹化與商業化探索二者之間維持艱難的平衡”,但事實也已經證明,論壇的模式與流量和資本很難共存。
雖然論壇這種模式很難變現,但這一社交產品的形態是正確的嗎?回答是肯定的。有些朋友或許還記得,天涯的煮酒論史板塊中曾有一篇題為《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帖子,就是后來掙了千萬稿費的作者當年明月,最初發布作品的地方。
但這些都只是論壇內容的一隅,除了文化領域外,早期論壇還有科技、新聞、學術等領域的“大神”,他們的存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內容池,并留下了諸多的“神貼”,后續也都被搬運到諸如豆瓣、知乎、微博等平臺中。
不過除了令人唏噓的天涯、貓撲、西祠胡同等,日落西山的綜合類論壇外,其實如今還有非常多的細分論壇依舊仍在,例如創建于1999年的IT類論壇CSDN(號稱國內的github)、學術類論壇小木蟲、影視類論壇悅影天下等。而虎撲、豆瓣等在互聯網行業轉型期把握住機會的論壇,顯然也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即如何更好地實現商業化以及保持穩定的盈利。
虎撲在成功轉型后兩次上市折戟,也仍面臨著盈利模式單一、盈利不太穩定等困境。并且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于豆瓣、虎撲等平臺來說,是如何在滿足用戶需求、留住優質用戶,以及穩定盈利之間找到平衡點。
顯然,20余年前創建網站的那一批人,都或多或少還有些許“理想主義”,有人曾期盼著“做最好的籃球網站”,有人夢想著“以興趣和發現為邏輯來連接人與人”,也有人曾發表《天涯這個爛地方》來表達對其“一往情深”。但對于市場而言,這些“理想主義”的氣質或許并不討喜,畢竟“這種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說他兩句,文藝中年的創始人還不高興”。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論壇這一模式顯然已經無力承接起更多用戶的涌入,但最后的結局可能并不會是完全消失,而只是回到最開始垂直、專業化,且小眾的樣子。不過這樣還能夠掙錢嗎?想多了,大多數人或許只是為愛發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