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2022年,中國煤炭需求和產量將保持適度增加。”
3月30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2021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下稱《報告》)作出上述判斷。
2021年,國內原煤產量創歷史新高,達41.3億噸,同比增長5.7%。其中,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40.7億噸,較2013年39.74億噸的歷史高點,增加了2.41%。
2021年,國內煤炭消費量增長4.6%。《報告》稱,全國火電發電量同比增長8.9%,是拉動煤炭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
電力安全高度依賴電力燃料供應。2021年下半年,國內部分地區出現了罕見的缺煤限電現象。這一時期,煤電以47%的裝機占比,貢獻了超過60%的發電量。
去年,受國際能源供需關系失衡、國內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異常氣候、自然災害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煤炭供需持續偏緊。
國際煤炭市場價格也大幅上漲,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尼煤炭年均離岸價格分別同比上漲133%、116%和138%。
這些因素使得國內煤炭市場現貨價格出現深幅波動,年內價格峰谷差達到1900元/噸左右。
去年5500大卡下水煤中長期合同全年均價為648元/噸,同比上漲19.34%。
煤企盈利因此大幅提升,電力企業卻陷入虧損。
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營收3.29萬億元,同比增長58.3%;利潤總額7023.1億元,同比增長212.7%;超出此前歷史高點約六成。
2011年曾是中國煤炭行業盈利最高的年份,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約4341.73億元。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測算,2021年全國煤電企業的電煤采購成本額外增加約6000億元,煤電板塊虧損面積達80%左右。
為緩解煤炭供需偏緊,相關部門自去年6月起加快核增煤炭產能。山西、內蒙古和陜西是主要的核增產區,重點煤炭企業煤炭產量高位運行。
《報告》顯示,去年全國批復核增產能煤礦200處左右,核增煤炭產能3億噸/年左右。其中,中央企業核增產能9400萬噸/年左右。
同期,全國鐵路累計發運煤炭25.8億噸以上,同比增長8.8%。環渤海七港口發運煤炭8億噸以上,同比增長8.7%。
今年以來,國際能源供應形勢更加嚴峻復雜,能源價格仍在不斷攀升。國內煤炭消耗呈快速增長態勢,保供穩價挑戰仍存。
《報告》指出,2022年全國煤炭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態勢,但受安全環保約束、疫情反復、極端天氣、水電和新能源出力情況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可能出現區域性、時段性、品種性的供需偏緊或寬松情況。
國家發改委今年已多次召開能源保障工作會議,研究延長煤炭保供政策,梳理具備增產潛力的煤礦,并提出力爭全國煤炭日產量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
《報告》稱,2022年全國煤炭供給彈性將增強,晉陜蒙新等煤炭主產區優質產能繼續釋放,部分保供臨時產能轉為永久產能,大型智能化煤礦生產效率高、生產彈性增強。同時,將提高資源采出率,增加煤炭資源儲備。
此外,需健全完善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模式“基準價+浮動價”定價機制,推動大型煤炭企業與大型用戶建立點對點直供,并加強煤炭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與考核機制,合理引導煤價預期。
3月2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顯示,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為首要任務,增強能源生產保障能力是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也明確,加強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合理建設先進煤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