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樂
哲學上,有個“終極三問: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哪里去?
而2021年大火的元宇宙,在2022年也將面對同樣的終極三問。
虧損,幾乎是2022年元宇宙首先要面對的關鍵詞。
“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快一年了。
這家被看作市場上唯一擁有成熟的元宇宙產品的公司,在公布Q4財報,其虧損擴大,用戶增速不及預期,財報公布當日股價下跌26.51%。
需要點出來的是,運營虧損從2020年第四季度的6860萬美元增加到1.397億美元,增加了一倍多。
改名為Meta(即元宇宙Metaverse的前綴)的Facebook也好不到那里去。
2月,更名后的首份財報同樣顯示用戶增長停滯、營收不及預期,股價暴跌26%。
旗下專攻元宇宙、研究VR/AR技術和產品的部門,運營虧損101.93億美元,被直指“Facebook搞元宇宙巨虧”。
兩家都是下跌26%,詭異的巧合卻透著一股子元宇宙在退下神壇的意味。
但另一方面,元宇宙概念又在被熱炒和爭議。
在國內,尤為明顯。
媒體報道稱,通過統計分析天眼查數據發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874家、注冊資本1000萬以上的企業正在申請注冊元宇宙的相關商標。其中廣東企業173家,數量上“獨占鰲頭”。
2月2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更表示,截至目前,在商標數據庫中約有1.6萬余件“元宇宙”“METAVERSE”相關商標申請。
但媒體細究之下卻發現,一些正在申請注冊元宇宙相關商標的企業,初衷是為商標保護。
比如說比亞迪和逸仙電商都曾公開表示,注冊元宇宙商標主要是出于商標保護方面的考慮,暫無計劃開展相關業務。
而在另一個層面,同樣顯示出了2種不同的熱度。
其一是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了非法融資風險提示,告誡資本市場不要過度消費這一領域相關元素。鑒于此,新一年,元宇宙領域如何發展,備受關注。
另一方面則是地方政府的熱情,目前浙江、江蘇等省在元宇宙的相關產業規劃中明確了元宇宙領域的發展方向;上海、武漢、合肥等城市也將元宇宙寫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元宇宙到底是要涼,還是再次翻紅?
對此,《南方都市報》記者陳培均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以終極三問來代入元宇宙,其實很容易對元宇宙的發展方向和是否沉淪或爆發得出一些清晰的看法。
政府相關部門對元宇宙的熱情是別樣的。
政府部門的元宇宙設定更多的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重點是對傳統工農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比如通過數字孿生這樣一直在實踐中的工業元宇宙模式,形成更多工農業場景的突破,以及形成產業鏈。
這一點上,和目前互聯網大廠、資本市場偏重的游戲化、泛娛樂、大眾消費的元宇宙形態,是有相當大差異性的。
但歸根到底,元宇宙還是有共同的邏輯,即VR或AR。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將布局元宇宙的落腳點都放在AV/VR硬件上就是最有力的邏輯證明。
元宇宙從狹義上定義是通過VR或AR設備代入沉浸感。
廣義上則至少要能達成沉浸感,而無論怎么定義。
目前通往深度沉浸感的載體,同時也可能是差異于PC和移動端的下一代互聯網平臺載具,都在指向VR或AR設備,這使得該類硬件成為了突破口和元宇宙的基建。
在市面上,存在許多企業將AV/VR項目、虛擬偶像包裝一番,搖身一變成為“元宇宙”項目。
想要清晰劃分元宇宙與上述“蹭熱點”項目的邊界,也并不太難。
一些元宇宙相關應用早已出現,無論是AR或VR設備,乃至虛擬偶像,這些都是可以用于元宇宙的構件,也可以從廣義上看作是元宇宙概念。
但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元宇宙項目,依然是基于VR或AR的元宇宙平臺(或者說初級形態是游戲)的建設。
除此之外的元宇宙概念項目,都只是衍生周邊,非必要構件。
而在更高維度上看,元宇宙現在最大的不確定性集中在“終極三問”的答案上:
1)AR或VR載具的完成形態是什么?
類似于當年智能手機在前iPhone時代,到底是鍵盤還是觸屏又或其他形式來達成移動端智能化的載體實現方式。
這個還不確定,由此探索中需要付出的試錯成本極高。
2)元宇宙所需內容的最初形態是什么?
盡管業界認知這一形態應該是游戲,亦是來源于PC和智能手機這兩個平臺爆發之時、游戲對普羅大眾使用習慣的快速覆蓋和孵化。
但該類游戲又該是什么類型,目前也同樣需要大范圍試錯。
3)元宇宙可供實現的場景能否有突破?
僅僅只是將PC端或移動端的體驗變成元宇宙上的沉浸式體驗,并不足以讓元宇宙成為替代者,能否豐富場景,在衣食住行等實體領域,以及工業互聯網上做更深層次的嵌入,將是元宇宙產業發展繼續進行的破題。
類似我是誰(載體形態),從哪里來(起點形態),到哪里去(突破形態),這也是元宇宙的終極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