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馬財經 梁春富
編輯|蔡真
執掌30年的掌門退休,沒有放緩海信在資本市場前進的步伐。
近日,半導體光電上市公司乾照光電(300102.SZ)披露,海信視像于3 月17日~25 日期間,以集中競價方式兩次增持公司4474.44萬股股份,耗資約4.03億元。此次增持后,海信視像持股比例增至11.93%,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海信視像是“海信系”最早的上市平臺,1997年,海信集團剝離電視產業核心資產海信電器(600060.SZ)在上交所上市,這是海信視像前身。
這是海信視像一個月內第三次對乾照光電出手。此前的3月11日,海信視像參與乾照光電15億元定增,認購金額達4.96億元,是其最大的發行對象。兩次增持和一次定增合計花費8.9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乾照光電仍處于無實控人狀態。公司股權分散,截至去年三季度,公司前三大股東均為私募基金,且占股均不到9%。而根據公告,海信視像未來仍有可能繼續增持。
意在打通產業鏈?
海信視像是國產電視龍頭,已布局激光顯示、OLED、MiniLED等顯示技術;而乾照光電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主要產品為全色系LED外延片和芯片及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外延片和芯片,為LED產業鏈上游企業。
有分析認為,一方面,海信入股LED龍頭乾照光電,也有利于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內部整合,提升雙方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此舉是“海信系”應對外部壓力,走向多元化的又一落子。
乾照光電定增,吸引的買家不止海信。
來源:乾照光電公告
參與申購的投資者共有22名,包括東山精密、京東方、海信視像等一眾企業。最終8名投資人獲配,分別是海信視像、華能信托、大成國際、JP Morgan Chase Bank(摩根大通)、宏陽投資、諾德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
目前家電行業市場飽和、增量難尋,以及原材料漲價。多重壓力之下,家電企業開始尋找外部增長空間。海信集團也不例外:一是多元化,拓展非家電行業增長空間;二是完成“混改”,釋放公司活力;三是持續投入國際市場;四是發力to B業務。
而入股LED芯片企業乾照光電,契合海信視像拓展芯片業務、激光顯示等新顯示業務板塊的發展戰略。
此外,海信布局LED上游企業乾照光電也是未雨綢繆。電子行業過去一兩年的主基調是“缺芯”,高端電視產品所需的Mini/Micro LED產能有限,同時需求量不減,不排除短期內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而海信視像的直接競爭對手創維集團(0571.HK)同樣在布局高端Mini LED市場,不僅與京東方開展合作研發,還宣布將在武漢投入65億元,建設Mini LED顯示科技產業園。
“海信系”三家公司,四地上市
海信官網顯示,海信集團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000921.SZ、0921.HK)和三電控股(6444,日本上市公司)三家在上海、深圳、中國香港、東京四地的上市公司。
而海信視像和海信家電是海信集團旗下核心家電資產,前者主要從事以電視為主的黑色家電業務,后者則主要從事以冰箱為主的白色家電業務。
其中,海信視像原名海信電器,公司成立于1997年4月,2019年12月更名,同時大股東海信集團將公司控股權轉讓給海信控股,交易對價32.41億元。目前公司實控人為青島市國資委。
海信視像是海信集團出海戰略中重要一環,曾多次并購海外品牌。2017年11月14日,海信視像收購日本電視品牌東芝95%股權,交易對價7.98億元。隨后,又收購了海外高端品牌Vidda。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海信視像營收339.21億元,同比增長23.44%,凈利潤9.79億元,同比增長24.6%。雖然營收凈利雙升,但從營銷成本、應收帳款和存貨等數據上看,海信視像的銷售情況隱憂不小。
2021年9月底,海信視像的庫存總額58.3億元,超過2020年全年45.47億元的水平。應收賬款方面,2021年9月底為66.54億元,同樣超過2020年全年的總額。另外,公司還有約42.5億元的應收票據。
另一家“海信系”上市公司海信家電也面臨去庫存難題。截至2021年9月底,海信家電庫存64.02億元,已經超過2020年同期32.76億元將近一倍。可見,如何將產品賣給消費者,是海信集團面前的一大難題。
新掌門接班不到一月
海信集團眼下正處于掌門人交接棒的關鍵時刻。
2022年3月12日,執掌海信30年的周厚健宣布辭去海信集團董事長職務,正式退休。董事會已選舉原副董事長林瀾接任董事長。
圖片來源:海信集團
對于海信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周厚健在海信任職40年,執掌30年,把海信從一家地方小廠變成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之一,是海信的重要元老和開創者。
接班人林瀾是海信集團出海業務的關鍵先生。林瀾個人履歷豐富,曾在西門子咨詢公司、顧雛軍旗下的科龍電器任職。2005年,海信集團出資6.8億元接盤科龍電器26.43%股份,公司后改名為海信家電。林瀾就此加入海信集團,一直負責海信集團國際業務,可以說,他是海信集團堅守長期國際化戰略的不二人選。
事實上,海信集團的國際化早有布局。2006年,時任董事長周厚健提出了“海信未來發展,大頭在海外”的國際化戰略,并成立了國際營銷公司。這家公司就是由林瀾負責的。
過去3年,海信集團還在海外連續并購了日本東芝電視、歐洲廚電巨頭gorenje、全球汽車空調巨頭日本三電控股,成為世界產業并購市場最活躍的中國企業之一。
去年末舉行的海信國際化戰略專題會上,周厚健就明確表示,海信國際化的下一個重要突破口在B2B產業出海——2021年12月份,海信智能交通項目首單落子埃塞,將中國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和標準輸向海外;海信的超聲、醫療產品在海外深度布局;海信商用顯示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了323%。
業績層面上,海信長期堅持國際化戰略布局也帶來了積極的反饋。近日,海信對外公布了2021年營收數據,去年營收達到1755億元,其中,海信海外收入731億元,同比增長33%,且占比達到42%。
打響國際知名度絕非易事。2016到2022年,海信家電先后贊助了2016年歐洲杯、2018年世界杯歐洲區預選賽,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今年11月份將于卡塔爾舉辦的世界杯,海信也將是官方贊助商。世界頂級體育賽事的贊助費不會低,單是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杯,海信電器投入資金就在1億美元左右。
高額的廣告費用讓海信家電的銷售費用大幅增長。海信家電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銷售費用高達68.91億元,銷售費用率約15%。同期海信家電凈利潤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5.79億元,同比下降11.97%。
重金投入的海外市場為海信維持了營收增長,但也讓盈利承壓。事實上,銷售費用“內卷”的情況行業普遍存在。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格力、美的、海爾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01.33億元、201.8億元、233.62億元,銷售費用率分別為8%、9.27%、15.13%
清庫存、穩步提高外銷毛利率,是接任者林瀾需要去面對的問題。
中國家電領域常出明星企業家,海爾張瑞敏、美的何享健、格力董明珠等都在中國家電行業乃至中國企業家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他們往往走著最難的路,把一個不起眼的小廠,帶到行業頂端,把國產品牌帶向全球,如今仍活躍在臺前的寥寥無幾。海信集團的“林瀾時代”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對于“海信系”的產業鏈布局你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