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日前正式上線。
3月29日,教育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續梅在發布會上介紹,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是一個綜合集成的總平臺,一期項目含四個子平臺,分別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以后分期分批、逐步增加。

其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是由原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改版升級而來,3月1日試運行,3月28日正式上線,其手機APP將于近日啟動應用。
在原有專題教育、課程教學兩個資源版塊基礎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新增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實踐經驗四個版塊。目前其資源總量超2.8萬條,新增1.73萬條。
界面教育體驗發現,在課程教學一欄,學段覆蓋小初高學段;除統編版教材外,還有人教版、外研社版、譯林版、牛津上海版等多個版本。教學之外,還有科普、體育鍛煉、文化藝術、閱讀、研學、影視教育等課后服務資源;以及家庭教育觀念與指導方法等內容。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有效服務了疫情防控大局和‘停課不停學’。”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上述發布會上稱。
呂玉剛介紹,3月14日以來,新冠疫情多地多點發生,過去這一個月,該平臺日均瀏覽量由3月前兩周的1291萬左右,提高至后兩周的4619萬以上,增加2.6倍,其中疫情較嚴重的遼寧、吉林、福建、山東等省份增幅均超過6.5倍。
“‘雙減’后有更多的師生來使用平臺資源。”呂玉剛介紹,截至今年2月底,平臺日均瀏覽量較‘雙減’前增加17倍。3月1日-25日,平臺累計瀏覽達7.2億,同比提高40倍。
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覆蓋農林牧漁、資源環境與安全、能源動力與材料、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生物與化工等20個領域。
該平臺目前由四大板塊組成,分別為專業與課程服務中心、教材資源中心、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教師服務中心。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在發布會上介紹,平臺分三期建設,3月28日專業與課程服務中心已上線,6月底將完成其他各中心的開發與上線,12月底將完成平臺每一個規劃功能的開發與上線。
在內容開發建設方面,每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平均有17.5所優質職業院校、16個頭部企業參與開發。截至目前,平臺已有教師自建課程超17.8萬門。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則包括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醫學、藝術學、教育學等13個學科分類。
首批上線的課程覆蓋眾多名師大家,如經濟學家林毅夫、醫學專家張文宏,圖靈獎獲得者、國際高等教育大師John Hopcroft等。
除了各個高校的教學資源,也有諸如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學銀在線、優課在線、好大學在線、融優學堂等課程資源。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還提供就業服務。
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發布會上稱,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1076萬。當前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
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教育部在原有教育部新職業網和24365智慧就業平臺基礎上,全面升級建成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含求職、招聘、就業指導、職業評測、實習崗位等子板塊。
目前,全國有6萬余名畢業班輔導員和2萬余名就業工作人員在該平臺注冊。面向2022屆畢業生,匯集380余萬個崗位信息。
“國家做這件事是必然趨勢,如果足夠成熟,能大幅降低整個社會的教育培訓成本。”中關村教育投資管理合伙人于進勇對界面教育說,“過去很多工作是交給教培機構,個體效率很高;現在是‘機械化大生產’,整體效率有極大提升空間。”
面對“國家隊”的壓力,教培機構如何發展?于進勇認為,無論是K12還是素質類、職業教育機構,其面臨的共同問題或許是,如何提升原先的培訓內容品質。
于進勇建議,針對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事情,可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來解決;教培機構要提供個性化的更高端的創新服務,從而提升價值。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界面教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成效最終還是要由市場來檢驗,哪個主體做的內容更符合人的意愿,更符合個性化的需求,取決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