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PLP 禾涼
銀行理財子公司隊伍再度擴容。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近日,貴陽銀行也宣布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貴銀理財,正式加入“理財子”大軍當中。
根據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來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那么,貴陽銀行新設立的理財子公司到底成色幾何?
貴陽銀行出資10億元設立貴銀理財
公開資料顯示,貴陽銀行成立于1997年,注冊資本為36.56億元,2016年8月,在上交所上市。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第一大股東為貴陽市國有資產投資管理公司,持股比例為12.82%;第二大股東為貴州烏江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5.49%。
貴陽銀行2021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9.22億元,同比減少6.69%;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51億元,同比增長2.01%。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貴陽銀行資產總額為5971.26億元,較2020年末增長1.09%;貸款總額為2466.19億元,較2020年末增長6.76%;存款總額為3555.54億元,較2020年末增長0.12%。
2021年12月20日,貴陽銀行(601997.SH)發布公告稱,該公司于2021年12月20日召開第五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貴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議案》。董事會同意該公司設立全資子公司貴銀理財,注冊資本10億元,且投資資金全部來源于自有資金,但尚需取得有關監管機構的批準。
對此,貴陽銀行表示,設立理財子公司是該公司為落實監管機構最新要求、促進理財業務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理財業務的規范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和精細化發展,更好地實現“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服務宗旨。
貴陽銀行還稱,設立理財子公司符合國內外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趨勢,亦符合該公司戰略發展規劃,有利于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價值創造和整體抗風險能力。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貴陽銀行的存續理財產品為158 期,存續余額為 839.38 億元,理財客戶為73.55萬戶,新增理財簽約客戶為4.47萬戶,累計實現理財中間業務收入為2.61億元,服務財富客戶數為30.46萬戶,管理財富客戶資產規模(AUM)為 1635.14億元,較2021年初增加113.57億元。
從行業來看,銀行理財市場凈值型產品占比持續擴大。據銀行理財登記中心的數據,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凈值化比例超過86.56%。由此可知,截至2021年三季末,銀行理財市場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超過24.2萬億元。
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上曾表示,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理財產品實現清零,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存量整改任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已按時完成整改工作。
理財子公司發展仍存挑戰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與近兩年資管新規的落地有關。
2018年4月,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求打破剛兌,實現凈值化,同時要求銀行加強公司治理與風險隔離。
在此強監管大趨勢下,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以分離業務隔離風險成為大勢所趨。
2019年6月,中國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正式開業。
此后,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據不完全統計,2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已開業,還有6家特批入場。其中,六大國有行自是走在“潮流”的前列,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紛紛“引航入局”。此外,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也不甘落后,相繼“入行”,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華夏理財等均名列其中。
作為區域性銀行,烏魯木齊銀行、西安銀行也走馬上陣,近日,貴陽銀行也加入其中。
熙熙攘攘,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塵埃落定,各大銀行紛紛入了局,卻并非“一帆風順”。
就銀行理財子公司總體上來看,就存在一定的挑戰。
首先,多數理財子公司主要工作人員來自母行資管部,機制與文化和母行存在一致性,難以完全獨立自主,由此而來的落后的市場化機制建設將滯礙銀行業理財子公司專業團隊的建設及專業能力的提升。
其次,從風控端來看,原先銀行的理財業務采用資金池的運作模式,該模式對風險的容忍度較高,但是產品凈值化轉型后,產品凈值與所投資產的信用狀況、資產的市場價格或估值波動有關,因此凈值變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投資者來說,產品的風險顯然有所增加。
另外,就國有行等大型銀行來看,存在理財產品存量規模大,老產品難以壓降的問題。
與此同時,隨著理財子公司數量的增多,未來理財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想突圍而出并非易事。
貴陽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將如何發展,IPO參考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