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查稅風暴已開始席卷跨境美妝領域。近期,義烏兩家企業以跨境電商方式進口化妝品,因漏繳消費稅被合計罰款85.9萬元,引發關注。
從整個跨境電商領域來看,相關部門也已加大查處偷漏稅。這說明隨著稅收政策進一步收緊,無論明星藝人、主播個人,還是企業想通過不良途徑違法漏稅的行為都已行不通。
查稅!兩企業被罰86萬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烏海關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義烏市南洋進出口有限公司以跨境電商方式進口經營化妝品商品時,將商品毛重信息作為法定第一數量向海關進行申報,拉低進口商品單價,導致漏繳消費稅。

經義烏海關核定,當事人義烏市南洋進出口有限公司進口化妝品共計13611票,商品完稅價格共計人民幣577.91萬元,應繳納稅款共計人民幣133.26萬元,漏稅款共計人民幣80.67萬元。當事人義烏市南洋進出口有限公司將法定數量申報錯誤的行為影響國家稅款征收。
處罰指出,當事人義烏市南洋進出口有限公司錯誤申報商品法定第一數量的行為影響了國家稅款征收,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五條第四項所列的違規行為。根據其規定,決定對當事人作出如下行政處罰:罰款人民幣80萬元整。
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五條第四項明確規定,進出口貨物的品名、稅則號列、數量、規格、價格、貿易方式、原產地、啟運地、運抵地、最終目的地或者其他應當申報的項目未申報或者申報不實的,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影響國家稅款征收的,處漏繳稅款30%以上2倍以下罰款。
無獨有偶,杭州海關3月14日發布的一則處罰顯示,義烏海倉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同樣因錯誤申報法定數量,漏繳消費稅被罰。
2020年7月1日以來,義烏海倉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跨境電商方式進口經營FILORGA 菲洛嘉360眼霜15ml、HR赫蓮娜綠寶瓶面霜套裝100ml、魅可M·A·C子彈頭口紅亞光#316DEVOTED TO CHILI、DHC蝶翠詩橄欖潤唇膏1.5g/支4款商品時,將商品毛重信息作為法定第一數量向海關進行申報,拉低了上述4款商品單價,導致漏繳消費稅。經義烏海關核定,當事人進口的上述4款4066票商品完稅價格共計人民幣42.39萬元,應繳納稅款共計人民幣9.77萬元,漏繳稅款共計人民幣5.92萬元。最終罰款5.9萬元整。
法定數量鉆“漏洞”?
屢屢在“法定第一數量”上做手腳,這到底是什么回事?
《進出口貨物報關單申報項目錄入指南》(下稱“錄入指南”)指出,申報項目時,法定第一數量為必填項。該項目數據類型為數字型,最多支持錄入19位,19位中小數點后最多支持錄入5位。
錄入指南顯示,進出口貨物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中確定的法定第一計量單位,填報對應的法定第一數量。法定計量單位為“千克”的按數量填報,特殊情況下填報要求例外,如采用零售包裝的酒類、飲料、化妝品,按照液體部分的重量填報。

另外,據了解,進口商品有幾大主要稅目:進口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目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實行限額管理,個人單次交易限值為5000元、年度交易限值26000元的額度,在限值以內進口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關稅稅率暫設為0%;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征稅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以實際交易價格(包括貨物零售價格、運費和保險費)作為完稅價格。超過單次限值、累加后超過個人年度限值的單次交易均按照一般貿易方式全額征稅。

其中,進口化妝品消費稅執行的是《關于調整化妝品進口環節消費稅的通知》(財關稅〔2016〕48號)顯示,對化妝品進口完稅價格在10元/毫升(克)或者15元/片(張)及以上的美容修飾類化妝品、高檔護膚類化妝品征收15%的消費稅,低于這一價格區間的化妝品、護膚品免于征收消費稅。
同時,為了規范進口化妝品消費稅征收,海關總署在2016年發布第55號公告《關于對化妝品消費稅政策進行調整的公告》,明確了包裝標注含量以體積計的化妝品,按照凈含量1升=1千克的換算關系申報第一法定數量,即不包括內層包裝物和外層包裝物的體積。例如,假設一款化妝品凈含量為50ml,價格為800元,按照1:1換算,法定數量應申報50g,此時均價為16元/g,屬于消費稅的征收范圍;而若申報企業將法定數量以85g申報,導致系統計算商品均價約為9.41元/g,這樣就低于化妝品消費稅起征點,從而漏征消費稅。
顯然,上述企業以毛重來代替法定第一數量,拉低進口商品每克的價格,使商品每克低于化妝品消費稅起征點,從而“鉆漏洞”,造成漏征消費稅的違法行為。
對此,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律師鄧剛表示,“偷稅漏稅包括行政處罰和刑事犯罪兩種處罰。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并處以相應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跨境美妝查稅潮來襲
據海關初步統計,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其中出口1.44萬億元,增長24.5%,進口0.54萬億元;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了31.1%,其中出口1.12萬億元,增長40.1%,進口0.57萬億元,增長16.5%,跨境電商正在進入萬億黃金時代。
同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4-2021年,進口美妝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在2020年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400.04億元,2021年更是增長至1612.96億元。
另據天貓國際有關負責人介紹:“過去一年,美妝大集團在天貓國際開設新店的數量同比增長100%。”如今風口上的跨境電商在海外美妝品牌進口上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起傳統外貿,跨境電商有其獨特的優勢,不失為一條捷徑。
但某位從事跨境電商的人士透露,進口商品在海關申報時,通過瞞報商品名稱、數量、金額等方式來逃稅漏稅的行為十分普遍。“通過搜集大量的身份證信息,或采取低價格手法,很多企業將本應以一般貿易方式申報進口的貨物,偽報成跨境電商貿易方式進口,偷稅漏稅。”他補充道,“國家正在逐步打擊這種現象。現在各地海關部門也越來越嚴格,積極打擊低瞞報、偷漏稅等不法行為。無論是跨境電商還是一般貿易,整個的大趨勢就是要查稅、要繳稅。有些企業前期能通過,說不定后期抽檢復核的時候,都要開始補稅。”
實質上,各地海關部門針對跨境電商的查稅行動在明顯加強。譬如2021年開展的“國門利劍2021”聯合行動,著力打團伙、挖幕后、破大案,立案偵辦走私犯罪案件4259起、走私行為案件23294起;今年年初,深圳某跨境企業利用香港空殼公司收取境外機構支付的業務款隱瞞收入,構成偷漏稅,被深圳稅務局罰款共計816萬元;去年12月,某跨境電商企業也被杭州市稅務局查出,其通過設立內外兩套賬的方式,隱匿收入,少繳稅款,該企業最終被依法追繳稅款、滯納金共計210萬元。
覆巢之下,隨著各種稅務稽查案的被曝光,從事化妝品跨境貿易的企業也必須走合規經營之路,切莫與國家稅收體系玩“躲貓貓”。
值得注意的是,3月5日,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發布《全國稅務系統全力以赴 確保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落地生根》,要求完善稅收征管制度,依法打擊偷稅騙稅。《“十四五”海關發展規劃》也指出,完善海關稅收征管流程,優化稅收征管模式,提高稅收征管質量。打擊價格低報瞞報、不實貿易等各類逃稅涉稅違法活動,維護安全公平有序的貿易環境。
種種跡象顯示,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稅收營商環境勢在必行,跨境電商“野蠻生長”時代正在翻篇,企業切莫動歪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