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華商韜略 周瑞華
一塊錢一個的打火機,被這個縣做成了特色產業。
打火機“啪”的一聲,在跳躍的淡藍色火光中,香煙裊裊升起。
這是全球11億煙民熟悉的畫面,但鮮有人知道,每點燃一根香煙,他們就可能與湘中腹地的小縣城邵東發生奇妙的聯系。
邵東地處衡陽、婁底和邵陽三市交界處,是一個面積1700平方公里的縣級市,常駐人口剛過百萬。而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卻是隱形的“打火機王國”:
這里一次性注塑打火機的年產能,高達150億支,連起來能繞赤道20圈;
全球70%的打火機,都來自邵東。每年,50多億支打火機從邵東運到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點亮全球五大洲;
全縣打火機生產及配套企業100多家,形成四大打火機產業集群,拉動了當地10萬人就業。僅東億電氣一家,年產打火機20億支,占全球六分之一,成為全球最大的打火機生產廠家。
邵東打火機更大的奇跡,恐怕還在于,在物價飛漲的時代,一碗湖南米粉的價格都翻了幾番,而一支30多個零件組裝成的打火機,在經過注塑、焊接、充氣、調火等10多道工序后,價格幾十年如一日維持在1塊錢……
打火機,已經成為邵東對外的名片,它和醴陵的陶瓷、瀏陽的花炮并列,成為湖南三大特色出口產業之一。
作為邵東的支柱產業之一,打火機年產值近200億,和箱包、五金等產業,一起撐起了當地600多億的GDP。
在2021年中郡研究所發布的《2021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檢測評價報告》中,邵東躋身“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縣(市)”榜,第78位。
這個排名,打火機產業功不可沒。
邵東位于湖南中部,當地地少人多,干旱少雨,位置偏。在2004年之前,只有一條盲腸鐵路從這里經過,到長沙要晃晃悠悠坐上5個小時。
既然老天爺不肯賞飯吃,霸蠻的邵東人就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紛紛外出做生意謀生,從邵東走出去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四萬“邵東幫”甚至為老撾貢獻了三分之一的GDP。
邵東當地的民營經濟也十分活躍,擺地攤、開小店,是很多邵東人的謀生之路。在邵東的一些小鎮,“戶戶叮當響,家家小作坊”,在物資緊缺的年代,當地人生產的五金、箱包,成了緊俏商品,銷往全國各地。
當地為了鼓勵發展商貿,90年代甚至打出“只要來邵東,一切都寬松”的口號,“除了法律明文禁止的”,其他生意都是允許的。
重商的氛圍,培養了邵東人對市場敏銳的嗅覺。上世紀90年代,溫州、浙江寧波等沿海城市的打火機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四處尋找發財機會的邵東人,從中看到了商機。
姚喊云是邵東最早一批做打火機生意的。1990年代中期,他剛洗凈了“泥腿子”,靠做五金、布匹等小生意攢了幾萬塊錢,全部投進去,在邵東縣宋家塘開辦了當地第一家打火機廠——順發打火機廠。
這個打火機廠,就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當地的打火機生意。從縣里到鄉里,從鄉里到村里,大大小小的打火機廠、家庭作坊星羅棋布,遍布邵東縣。一些農村家庭二樓住人,一樓當作坊,領配件回家組裝,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一天也能賺幾十塊錢。
但分散的小作坊式模式下,“邵東制造”長期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的競爭,生產偷工減料、品控等同于零,“邵東貨”一度成為假貨的代名詞。
打火機也不例外。邵東產的打火機,質量差不說,有的還夾雜著泥塊、飯團,一些殘次品發生爆炸,還能蹦出爆米花來。
姚喊云的體會是最深的。
有一年,他參加一個打火機行業標準會議,會上寧波新海、溫州日豐等打火機大廠云集。他坐在角落里,完全插不上話,只有聽的份兒。
當時姚喊云意識到,邵東打火機還只是“行業小弟”,整個打火機市場,還是浙江、廣東的天下。
溫州人早在1985年就生產出第一批打火機,隨后溫州打火機市場興起。巔峰時期,溫州有3000多家金屬打火機生產企業,是全球最大的金屬打火機生產基地,全球80%、國內95%的金屬打火機,都是溫州造。
打火機和服裝、皮具、眼鏡一起,一度并稱溫州“四大天王”。
但在環保、勞動力成本、稅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場產業轉移正在發生。
2000年,廣東省江門市一家煙花廠發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4人死亡。廣東省就此整頓煙花爆竹行業,連帶著對打火機廠也“全面封殺”。
而作為勞動密集產業,勞動力成本增加,給打火機產業帶來的沖擊,是最為致命的。
2008年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規定企業需為員工繳納社保。溫州“打火機大王”黃發靜創辦的日豐打火機廠,有500多名員工。按照新規,僅社保一項,每年每個員工就要多支出5000元。算下來,一年就要多出250萬的支出。
打火機行業利潤稀薄,毛利率一般維持在5%-10%,靠漲價不足以抵消成本的上漲,很多企業在生死線上掙扎。
沿海城市也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像打火機這類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密集的產業,打正在被“拋棄”。在全球最大的打火機生產基地溫州,一家銀行明確表示:在其2500多名中小企業客戶中,不包括打火機企業。
溫州打火機快速走向衰落,從鼎盛時期的3000多家公司,到2008年只剩100家左右,就連溫州打火機的領軍人物李中堅,也改行跑去當起了特型演員。
溫州退出“霸主”地位之時,遠在千里之外的邵東人,抓住了這個產業轉移的機會。
2009年6月,湖南東億電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億電氣”)在邵東生態園落地。
東億電氣的前身,是當地10家打火機出口企業和4家配套企業。整合之后,公司從一群小打小鬧的小作坊,轉型成為一個擁有產品研發、注塑、組裝、銷售等完整鏈路的集團,也是當地打火機龍頭企業。
東億電氣,是邵東承接產業轉移的樣板。隨著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轉移,邵東作為老牌“商貿之都”,拿出一系列務實、高效的配套政策,發揮當地勞動力、稅收、產業鏈等優勢,幫助企業降本減負、實現產業升級。
一個小小的打火機,不僅集成按手、風罩、濾芯、調火環、皮墊等20多個零部件,還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過去作坊式的分散經營,不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企業規模小,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設計,產品價格低,但品質更低,屢屢因質量問題遭退貨。
針對產業“小而多、散而亂”的現狀,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介入打火機行業,推動行業資源整合,向集約化經營轉變。
2007年,邵東當地13家打火機出口企業聯手成立邵東打火機出口監管委員會。隨著監管會的成立,結束了邵東打火機企業的無序競爭,從此實行統一定價、統一配額、統一運輸,以及統一爭取政府扶持。
小、散企業也加快整合,原來深入鄉村、星羅棋布的小作坊式企業,整合成100多家打火機生產及配套企業。隨著規模、實力的增強,企業在效率與利潤提升的同時,也有資金和實力投入到研發、設計當中。
邵東打火機出口企業,共同出資6399萬元,組建了兩家模具研發中心,整合分散的資源,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而且,自主研發的電子機、口香糖機等產品,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國際市場上也更具競爭力。
到2012年,邵東打火機產量突破100億支,出口量第一次超越溫州、寧波,成為全國出口打火機最多的地區。
這背后,還有邵東政府“保姆式”服務的功勞。
湖南省檢驗檢疫部門定期走訪企業,建立起打火機生產、儲運質量安全監督體系,指導打火機企業積極應對印度、歐盟市場標準變化,研發出各種新型、符合各地市場要求的打火機,打開全球市場的大門。
株洲檢驗檢疫局距離邵陽較遠,為加快檢驗檢疫流程,特意增設了邵陽工作組,將每批產品的平均通關時間從5-7天,縮短到不到1天。
邵東稅務部門在幫助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還優化出口企業的出口退稅流程,提高企業資金周轉率。
僅半年時間,東億電氣就享受到300萬元的增值稅減稅紅利,其法人代表陳書奇說:
“五指握成拳,才能打出一片天。這是我們行業從小縣城發展到全世界的法寶。”
2015年前后,“打火機王國”邵東,突然遭遇了企業出走危機。
這年前后,東億電氣、環興這些邵東打火機龍頭企業,都跑到貴州銅仁投資建廠。在它們的帶動下,邵東有一定規模的打火機企業都往貴州銅仁、邊陽鎮等地遷,十多家打火機配套企業也跟了過去。
企業出走背后,是邵東打火機產業曾經賴以崛起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老百姓口袋里有錢了,一千多塊錢一個月不想做了。開口就是100、150一天”,邵東打火機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舒輝珍說,“我們的用工成本就提高了。”
當時,邵東的人力加上電費等運營成本,比貴州高出20%。
打火機這個行業,尤其是一次性打火機,“一塊錢”的價格,是維持競爭力的“緊箍咒”。一旦失去價格優勢,產業就會轉移到越南、柬埔寨等勞動力廉價地區。
而一個打火機的利潤在2-4分錢之間,隨著人工成本水漲船高,企業的利潤就大幅縮水。
東億電氣董事長陳書奇曾經算過一筆賬:只有把人工控制在7%以下,才能維持1元的價格,且保持利潤不變。
而且,人工效率低,產能低,無法滿足企業“薄利多銷”的策略。
就拿東億電氣來說,一個車間擠下200多人,連角落里都坐滿了人。工人們拿著鑷子、鉗子,要完成12道組裝工序、15項測試和30多個零配件的組裝。東億有1.4萬名工人,一天也只能生產100萬支打火機。
隨著人力成本水漲船高,邵東開始了一場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2015年起,邵東大部分打火機廠,對所有生產環節進行自動化改造。
現在,走進邵東打火機廠車間,只有幾名工人在操作機器。隨著自動化生產設備快速運轉,一支打火機走完了零部件生產、組裝、測試、出廠的全過程,而且產品合格率可高達99.5%,極大地提升了效率。
就拿東億電氣來說,3000萬的投入,換來了充氣、試火、質檢等13道工序的自動化,和人均效率30倍的提升。現在,雖然人工減少了80%,但產能卻增加了40%,每支打火機的人力成本從0.1元,下降到0.015元。
但“一塊錢”的打火機,不是邵東打火機廠“智造”的盡頭。
原本環興生產的打火機材料限制在60攝氏度以下的高溫,存在高溫自爆的危險。因為這個缺陷,環興生產的打火機單價在2分左右。如今,替換新材料的打火機可以耐90攝氏度的高溫,成為具備一定防爆功能的新型打火機,單只訂單價格利潤提高到5倍以上。
環興一款新型打火機,價格和利潤是原來的5倍,秘密就在于它使用了一種新材料,使得打火機耐高溫從原來的60攝氏度,提高到現在的90攝氏度。
這種新材料依托的是邵東智能制造研究院(簡稱“邵東研究院”)的產學研平臺。
邵東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定位于服務邵東高質量發展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從政策、人才、品牌、技術、市場、融資等六大要素,幫助邵東5萬法人企業和8.3萬個體戶升級轉型。
邵東打火機還處在產業鏈下游,研究院通過科技含量、工藝設計、新品開發、品牌提升等手段,提高邵東打火機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向產業鏈上游移動。
在邵東研究院先進制造理念的“洗腦”下,邵東打火機企業也在逐漸告別低端制造。
現在,東億電氣每年投入500萬用于產品、技術研發,不僅有“一塊錢”的一次性打火機,還有打入歐美市場的雪茄點煙器、煤氣灶點火專用打火機等中高端產品,這類產品的占比已達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