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橙果局
作為韓國走向世界的“代名詞”,三星集團一直都是韓國人引以為傲的國民企業。
首先從產值來講,三星集團總產值占韓國整個國家GDP總量的20%以上,是韓國經濟支撐鏈條上的“命脈”;其次從規模來講,三星集團全球影響力極強,在全世界68個國家擁有429個據點和23萬名員工,并有3家子企業位列世界500強,其中“領頭羊”三星電子長期位居前十五位;最后從專業領域來講,三星集團業務涉及廣泛,旗下共有85家子公司,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多個領域均有覆蓋,且每個領域都做到了行業領先。
即便如此,三星集團前進的步伐也從未停下,它正在向更廣泛的領域延伸。2011年4月,三星生物制藥正式成立,三星集團終于在萬眾期待下踏上了醫療這塊巨大的產業版圖。
就在所有人都期待著三星在醫療領域“鎩羽而歸”時,三星生物制藥卻用短短十年就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
根據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三星生物制藥銷售額共計1.164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7億元),比上年增長66%,凈利潤為241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同比增長18.76%。2021年,三星生物制藥銷售額達到1.56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2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凈利潤為5373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0億元),同比增長123%。
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在醫療健康領域,“灰頭土臉”退出的巨頭不在少數,國內有恒大、華潤,國外有亞馬遜、伯克希爾·哈斯維和摩根大通。
那為什么三星集團成功了呢?
從電子到醫療,三星的轉型之路
2019年,三星集團迎來了“至暗時刻”。
根據當年的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三星電子的凈利潤僅為6.6萬億韓元,同比下跌了55.6%,慘遭“腰斬”。三大支柱產業中,半導體凈利潤同比下降71%,IT和移動通信業務下降41.6%。
其實這都是有鋪墊的。在早些年,三星在手機市場就已嚴重受挫,市場份額受到威脅和擠壓;而半導體事業也被市場新銳高通和聯發科搶走了大部分業務。在這樣嚴峻的形式下,三星集團急需開拓新的業務基點。
作為三星集團當時的“掌門人”,李在镕看到了將信息技術、藥物和生物制劑融合在一起所蘊藏的機遇。他始終堅信,生物科技是一個能夠幫助三星集團實現利潤快速增長的創新領域,他也渴望著像他的父親李健熙當年帶領三星集團大踏步闖入半導體和移動電話領域一樣,在醫療領域開拓出新的業務版圖。
2010年,在李在镕的帶領下,三星開始從消費電子業務正式向外擴展進入醫療行業。
2010年12月14日,三星集團收購超聲波診斷儀器制造商Medison和換能器探頭和電纜制造商Prosonic;2011年11月16日,三星集團收購ITC旗下的Nexus部門,該部門是心臟即時檢驗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先供應商;同年4月,三星生物制藥宣布成立;2013年1月,三星集團收購了醫療設備初創企業NeuroLogica,開始向CT設備制造領域發力。
經過近四年的持續投入,三星集團在MWC 2014大會上正式發布年度旗艦智能手機GALAXY S5,這款手機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內置了心率傳感器。其功能的實現主要依托于“S Health”,這是一款心臟病信號發射器,可用于連接其他健康監測設備,該產品在同年獲得了FDA認證。
2014年11月,三星電子和賽默飛世爾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共同設計、開發和銷售新的定點護理診斷產品,即POC診斷,將重點應用于藥物濫用和治療藥物監測等問題上。同年12月,三星集團將旗下軟件公司Medison與醫療器械事業部合并。
由此,醫療領域成為了三星會長李健熙選定的“五大新事業”(太陽能電池、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充電式電池、LED、生物制藥以及醫療器械)之一。
“三足鼎立”的醫療版圖
從2010年發布23萬億韓元的“能源環保集醫療健康投資計劃”開始,到近四年以“收購”和“合并”為主的業務鋪墊,三星集團在醫療領域已逐步形成了“醫療服務+生物制藥+數字醫療”的三足鼎立模式。
首先是醫療服務,其主要聚集于搭建世界級醫療中心。
眾所周知,三星集團貫穿了韓國人民的一生,這其中就離不開三星首爾醫院。自1994年開院以來,三星首爾醫院就橫跨了診療、研究、教育等全領域,并很快進入了韓國頂尖醫療中心的行列。
在診療上,2014年,心腦血管醫院成立;2018年,癌癥醫院正式建院。此時,三星首爾醫院總體面積已超過30萬平方米,門診部門達到200個,并為2千多萬患者服務。
在研究領域,醫院中的在職研究人員約達1100人,與醫生人數基本持平,強大的研究團隊為學術界貢獻了1135篇科研文獻,并有3千多項科研計劃或正在研究的創新項目。
在教育領域,三星首爾醫院在成均館大學設立SKKU醫學研究所,旨在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促進醫學科學各個領域的研究項目。
其實作為一家電子科技公司,三星集團在建設醫院方面已經是相當成功了,但真正讓三星首爾醫院在世界打出名聲的是“超高癌癥治療生存率”。
據韓國國際醫療組織統計,三星首爾醫院的癌癥5年生存率達到73.6%,遠高于美國,但收費僅為美國的20%-30%。這樣“物美價廉”的醫療服務,每年吸引著大量的國外患者來韓醫治,也正是基于此,三星首爾醫院搭上了海外就醫市場的快車。
其次是生物制藥,后疫情時代的行業“佼佼者”。
2021年8月,因賄賂丑聞入獄的李在镕獲韓國政府假釋。對此,韓國司法部長樸范界表示,政府決定其假釋的主要原因是,讓三星集團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中采取關鍵行動,其中就包含了新冠疫苗的供應挑戰。
為解決韓國遭遇Moderna疫苗供應短缺的問題,三星生物制藥從2021年第三季度正式開始在其位于韓國的工廠生產Moderna疫苗。
在整個疫苗生產過程中,三星生物制藥的鏈條優勢被完美體現。對于預防藥物來說,原材料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因此不需要再經過反復的實驗,只需要利用成熟的生產線做出更多的藥品。而這正好是三星生物制藥的“拿手好戲”,即專注于非專利性藥品的批量生產。
三星生物制藥公司首席執行官金泰翰表示,這家工廠最初的規模并不大,但在看到疫情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產品類別(新冠肺炎藥物),并促使制藥商和各國政府尋找新的制造來源后,他們推動了更大膽的擴張計劃。
金泰翰稱:“新冠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并非是危機,而是更多機遇。” 據統計,在2021年第三個季度,三星生物制藥公司生產訂單比上年同期翻了三倍,達到15億美元。同時,與葛蘭素史克公司達成的交易將會在未來兩年帶來3.7億美元收入,這相當于去年銷售額的60%。
最后是數字醫療,以“全身之力”抓住未來醫療風向。
作為一家以數字產品為主導的全球性企業,三星集團在數字醫療領域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其實,三星集團早已在數字醫療領域窺探到了商機,其布局可以形象地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即“數字醫療專利+數字醫療平臺+糖尿病管理+可穿戴醫療手表+移動醫療車+智能助聽器市場=三星醫療”。
據悉,三星集團是全球數字醫療領域專利申請最多的十家公司之一,其在2018年到2021年間,共申請數字醫療專利達600項。
在具體的產品上,三星集團在2014年發布數字醫療平臺SAMI,這是一款可支持腕表等可穿戴設備與手機健康應用進行實時數據傳輸,并面向第三方開發者提供了API軟件接口,從而為全球的開發者、醫療機構以及合作伙伴營造數字醫療生態。
而在數字醫療的應用軟件方面,三星開發出的“S Health”與加拿大遠程醫療網絡OTN合作,給用戶提供糖尿病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務。此外,三星在移動體外診斷儀、數字X-ray,超聲波、助聽器等醫療設備方面也有涉足。
目前,三星首爾醫院的移動網絡進行了全新改版,患者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更加便利、輕松地利用三星首爾醫院云就診。以2021年為基準,三星首爾醫院移動網絡的年訪問人數達690萬名,每年增加10%以上,這表明三星數字醫療產品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
三星集團的“產業突破邏輯”
2022年,三星集團在醫療健康板塊上再度加碼。
根據公開信息,未來3年,三星集團將在芯片、醫療和電動車等前沿領域投資超過2050億美元。除此之外,從2022年開始,三星集團將在芯片、電池和生物科技領域每年追加約2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5億元)投資。
為什么三星集團在醫療領域如此“瘋狂”呢?除了被巨大的市場風口所吸引,還有一點是其引以為傲的“產業突破邏輯”。
第一,先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三星集團如何定義“適合自己的路”呢?其主要依托三個評判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選自己擅長的。預計將于2023年初運營的“超級工廠(Super Plant)”建成后,三星生物制藥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藥代工廠。對于“代工廠”的流程,三星集團早已孰能生巧,根據IDC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三星集團已連續多年占據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位置。
第二個原則是避開強勁競爭對手的直面沖擊。不同于其他巨頭在醫療領域記下的“一筆糊涂賬”,三星生物制藥在產業鏈中的定位非常明確,即不與美歐日爭奪新藥研發,不與中國印度爭奪臨床,而是專注于非專利保護的生物仿制藥、類似藥以及專利保護的合同設計、合同生產。
第三個原則是搶抓未來產業風口。以醫療服務為例,三星首爾醫院避開了本土火熱的醫美行業,而更加專注于癌癥、心血管、眼科等前沿技術領域;再到生物制藥,根據倫敦研究公司Evaluate發布的數據,未來五年內生物技術領域市場規模將超過2780億美元,這讓三星集團看到了新的增長曲線。
第二,在前期保證充足的資金鏈
醫療領域需要“重投入”,尤其是在前期,所以對于入局者來說,保證充足的資金鏈條尤為重要。
而這正是三星集團的優勢,實際上,三星在醫療領域的投入從來就沒有“吝嗇”過。在2011年到2015年間,三星集團在藥物生產和實驗室建造投資超過27.4億美元,并將生產手機芯片的技術應用到藥物生產中。2018年10月,三星生物制藥第三家制藥廠已建設完畢,總投入達到7.4億美元;2021年年初,三星集團更是斥20億美元建立“超級工廠”。
除了“硬件設施”的搭建之外,三星集團在醫療領域的收購和投資上也花費了近百億美元。
第三,整合資源,發揮最大優勢
三星集團集金融資本、生產建沒、高科技電子、造船鋼鐵為一體,一旦決定在某一領域發力,可以迅速涸集資金,全球招募人才,并調集自己最先進的設備給予支持。因此,我們看到了旗艦智能手機GALAXY S5植入了“S Health”;我們也看到了三星首爾醫院在研發領域的選擇,它與三星生物制藥的生產管線高度重合,其目的就是為了提供臨床驗證場景和市場應用場景。
第四,瞄準未來,只做行業領先
三星集團旗下的每一個業務板塊都達到了行業領先的水準,醫療領域同樣如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三星集團已經在瘋狂發力。金泰翰曾表示,“三星生物制藥將在未來十年內追求多維增長,擴大其在合同開發和制造業務領域的投資組合,并為開發新藥打下基礎。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擴大其作為生物制藥行業的主要參與者的地位,三星生物制藥將快速擴張CDMO業務全球覆蓋范圍,推動生物仿制藥子公司的持續發展,并最終實現新藥開發這一宏偉目標。”
醫療領域不可忽視的“三星力量”
近年來,在全球疫情的肆虐下,人們對于自身健康愈發重視,大健康產業正成為新一輪經濟風口,吸引著全球巨頭紛紛入局。
但由于其特殊的產業體系,任何一家企業想在生物醫療領域立足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是全球巨頭,失敗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對于三星集團來說,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在醫療領域取得如此成就,一方面是在于其精準的市場定位,步步為營,開拓出了一條適應企業本身發展的前進之路;另一方面則是源于三星集團強大的企業實力和一如既往的對產品的高要求以及精細化的管理制度。
正是基于此,三星集團未來在醫療領域的潛力是無限的,實際上,它已經做到了一部分,未來的一部分也將很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