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摩根頻道
看娛樂小說是否需要付費,這在網絡文學界一直存在爭議。
理論上,是否支持正版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事,讀者從虛構的“烏托邦”中汲取了“精神食糧”,而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了名聲與金錢收益。從這一角度出發,看小說應該付費,哪怕其是娛樂小說,讀者也要尊重作者的知識產權,否則沒有了收益,作者很難保持創作熱情。
但理想與現實總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在網文平臺的引導下,都是一盤“散沙”的讀者和作者,早已喪失了話語權。是否收費,大部分情況下平臺說了算。而話語權爭奪的背后,是一場明碼標價的商業游戲。
網文平臺自身不生產內容,更像是內容的“搬運工”,但在商業的運作下,卻賺得盆滿缽滿。受傷的似乎只有創作者,當創作被趨利的商業“侵蝕”后,是否會喪失網文創作的長期生命力,網文平臺似乎也不在乎。
商業模式內憂外患,閱文集團的3.0進階走向何處?
3月22日,閱文集團公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閱文集團全年總收入為86.7億元,同比增長1.67%,凈利潤達到了18.47億元。
以閱文集團在國內無出其右的體量,18.47億元的凈利潤似乎并不夸張,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閱文集團凈虧損44.84億元,兩相對比下,足以可見閱文集團“吸金”能力有多夸張。
能夠轉虧為盈,主要是閱文集團的IP運營業務持續發力,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程武的話就可以總結閱文集團去年業績向好的主要原因:“去年我們提出了‘大閱文’戰略升級,明確將以網絡文學為基石,以IP開發為驅動力,開放性地與全行業合作伙伴共建IP生態業務矩陣。”
也就是說,閱文集團的IP生態矩陣如果能夠一直發力,只要市場不出現較大的波動,閱文集團后期的盈利能力毋庸置疑,閱文集團或許會飛速增長,足以抹平平臺搭建初期時的虧損,并收獲碩果累累的果實。
而要想完成這一目標,閱文集團需要保證IP持之以恒地創新、運營和開發。運營和開發對于閱文的難度相對偏小,如今IP的運營與開發的商業模式早已成熟,更偏向于模板式孵化,因此閱文集團的焦點或許應該集中于如何保持IP的持續創新能力。具體來看,要在以下兩點做突破。
- 與作者合作共贏,是推動網文平臺IP持續創新的前提。
IP從何而來?可還記得“網文平臺自身不生產內容,更像是內容的搬運工”這句話,IP打造的源頭呼之欲出——在閱文集團謀生的作者。
不過閱文集團與作者的關系似乎并不融洽,這從“55斷更節”就可窺見一二。
“55斷更節”是閱文旗下的簽約作者集體發起的一次維權活動,維權事件的起因是閱文將部分作品免費在騰訊等其他渠道發布,并且還曝光了一份閱文集團擬與作者簽署的新合同,被作者稱為“霸權合同”、“奴隸合同”,因此,作者們期望通過在2020年5月5日斷更(中斷更新)發起維權。
“霸權合同”的內容姑且不談,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閱文旗下的作者似乎有點卑微。
首先,作為作品的創作者,作者似乎只能通過斷更一天的行為來維權。不停更或轉投其他平臺的原因在于閱文是國內最大的網文平臺,已經在行業內獲得了壟斷地位,作者們似乎沒有更好的去處。
其次,將部分作品轉為免費在其他平臺上傳播,閱文似乎并沒有獲得所有作者的贊同。
收費作品轉為免費,平臺又沒有相應的金錢補償或補償較少,收益降低作者自然不滿。更何況“新合同”似乎還包括網文作者無條件將所有版權交給閱文集團,且不予分配收益等爭議性要求,事后閱文否決了收走著作權等傳聞。
最終作者們與閱文集團達成了共識,閱文集團將著作權以及作品是否免費的權利交給了作者,不過新合同下作者似乎仍面臨分成減少,收入減少的可能。
該事件雖然早已結束,但作者與閱文集團之間的間隙似乎仍舊存在。同時,維權風波或許也會影響作者創作的積極性,以及閱文集團IP持續創新能力的可能。
歸根結底,無論是收走著作權爭議還是收費轉免費,作者和閱文集團爆發的沖突點在于利益。事實上,VIP收費制度、作家分成模式本就是起點中文網的創始人吳文輝首創,奠基了網文的商業模式,但為何閱文集團又試圖想要推動免費閱讀呢?
2.防止競爭對手“砸盤”,付費習慣的基本盤不能動搖。
閱文集團模式轉變的目的之一或許就是爭奪流量,防止其他平臺對其商業模式根基的侵蝕。
互聯網商業是流量商業,其本質就是販賣注意力,而內容就是流量的源泉。作為互聯網商業的基礎,內容的打造在給企業帶來流量的同時,也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用戶留存的過程中,通過平臺產品矩陣的協同效應,促進用戶進行多元化的內容生態消費,推動平臺的多元化變現。
換句話說,流量是平臺發展的第一步,有了流量才能有后續的變現。但讀者對網文平臺的粘性偏弱,平臺對讀者付費習慣的培養遠不及免費資源更有競爭力,一旦其他平臺發力免費閱讀,那么閱文集團的流量根基就可能會被侵蝕。
其實,無論是免費閱讀還是收費閱讀,對于網文平臺并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賺取收益,收費閱讀的呼聲較高歸根結底在于通過收費賺取的收益更多。
閱文集團CEO吳文輝就一直對免費閱讀模式持懷疑態度:廣告分成模式帶來的收入,無法與頭部作者從付費分成獲得的收入相提并論;更重視流量效應的免費閱讀會讓內容會變得更淺更快,難以形成優質經典的IP作品。
事實也證明了這點,觸寶的瘋讀小說以免費閱讀崛起,試圖打造內容的規模化創作解決頭部作者缺失的弊端,但結果并不如意。觸寶如今的股價僅0.265美元,股價一年內下跌超93%。
觸寶的失利或許是因為其體量較小、資金不充足,沒有從流量獲取跨入到內容深入的第二階段,那么不缺流量、資金充足,又急需發展大文娛的字節跳動能成功嗎?或許閱文集團不敢賭。
閱文集團發力免費閱讀的弊端很明顯,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讀者付費習慣被侵蝕,付費用戶大幅度下降。據年報顯示,閱文集團的平均付費用戶從2020年的1020萬下降了14.7%,至2021年的870萬。
通過免費閱讀吸引流量是網文平臺第一階段的重心,到了第二階段,網文平臺就要扭轉用戶思維,努力推動收益率更高的付費閱讀。如果轉型不及時或者長期拖沓,用戶的付費習慣就很難培養,網文平臺也很難跨入IP掘金的第三階段。
番茄小說背靠字節跳動,戰略布局大于盈利需求,且其尚處于第一階段,短期內并不在乎免費閱讀模式對讀者付費閱讀習慣的侵蝕,危害整個網文平臺后續發展的基本盤。那么正處于第三階段IP開發的閱文集團,如何平衡平臺與讀者、作者之間的關系將成為一大難題。
IP開發的長線生意,閱文集團尚未做好準備?
閱文集團IP創新的根源問題還未徹底解決,以IP開發為驅動力的IP生態業務矩陣自然也深受影響。
具體來看,閱文集團IP的運營與開發主要體現在動漫及影視創作上,其中影視創作的IP再孵化成果顯著,2021年閱文集團旗下新麗傳媒收入達到了12.2億,凈利潤為5.3億元,同比增長24.3%。基于閱文IP開發的《贅婿》、《斗羅大陸》、《雪中悍刀行》等熱門劇集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雖然好的內容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再生的”,但用戶們是與時俱進的,需要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才能打動對于“老套路”疲憊的用戶群體們。尤其是當下處于快餐時代,行業內也缺少對于老牌IP深入孵化的氛圍。
除此之外,成本問題或許也困擾了閱文集團對IP的運營和開發。
一般來說,在影視圈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當下,IP運營和開發最耗錢的應該是營銷推廣,但閱文集團IP運營和開發的成本結構中或許還要多加上溢價成本。
網文IP的頭部效應近幾年在逐漸降低,頭部IP的版權費下降幅度較大。與影視行業陷入寒冬類似,同行競爭曾導致IP價格虛高,如今隨著IP價值回落到正常價位,有大量IP囤積的平臺深受其害,作為網文界的頭部企業,閱文集團或許也在此前囤積了大量網文IP。
IP影視化的花錢點并不只存在于IP購買階段,在后續上線階段的風險也很大。影視圈的水過深,偶像圈的水更深,IP開發也存在一定不可抗力風險。比如閱文集團投資過億的IP劇集《青簪行》就受到了某凡的影響,是否還會播出存疑。
除了自身IP開發問題外,新麗傳媒也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難以保持長久競爭力的風險。據天眼查APP顯示,新麗傳媒的競品數量多達40個。要想在影視圈脫穎而出,僅靠IP“傳送”尚不足夠。
閱文集團為了完成自己的IP生態業務矩陣,收購新麗時還收到了反壟斷處罰,遭到了新華社敲山震虎式點名,為得就是延續IP的價值。
然而從當下來看,閱文集團的IP業務雖然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喜人的成績,但從其業務形式來看,似乎仍存在飲鴆止渴的風險。要想平穩跨過網文平臺的3.0階段,閱文集團仍需努力。
參考文章:
鋅刻度:《閱文靠IP改編能賺快錢,但難“躺贏”》
新浪財經:《閱文合同持續發酵,“55斷更節”傷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