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洞商業 郭朝飛
生活歸微信,工作歸釘釘,這是釘釘創始人陳航給釘釘的定位。
釘釘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阿里在社交領域的屢戰屢敗有關。2015年,陳航帶領團隊,在來往的基礎上創立釘釘,從C端轉向B端。
顯然,當時的釘釘是繞著騰訊和微信走的。
一開始,釘釘想做成一個基于IM的協同辦公平臺。隨著企業數字化進程的推進,釘釘還是沒能繞開騰訊。2016年,騰訊推出企業微信,后來又有了騰訊文檔和騰訊會議。
近幾年,互聯網巨頭紛紛轉向to B,釘釘與騰訊的炮火更加明顯,這已經不是一場簡單的辦公軟件間的競爭,而是阿里與騰訊在數字化轉型中的比拼。
釘釘被納入阿里云體系,配合“云釘一體”,定位變為企業級協同辦公平臺和應用開發平臺。騰訊則將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打通,服務產業互聯網。
騰訊最新發布的2021年Q4及全年財報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其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板塊的營收同比增長25%,達到了479.58億元,首次超越網絡游戲,成為騰訊營收貢獻最大的業務板塊。
騰訊在財報中強調,將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及騰訊文檔融合打通,為企業提供加強版的解決方案。通過深化與微信的連接,使企業微信具備差異化的CRM功能。企業微信已成為組織管理、工業生產和商業營銷的重要工具。
2022年年初,企業微信發布的數據顯示,其上的真實企業與組織數超1000萬,活躍用戶數超1.8億,連接微信活躍用戶數超過5億。此外,每1個小時,有115萬企業員工通過企業微信與微信上的用戶進行1.4億次的服務互動。
就在騰訊發布財報的前一天,釘釘公布了新的戰略與品牌。釘釘總裁葉軍說,“數字化幫助企業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這是時代的進步。釘釘認為數字化從來都不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是千行百業共同進步。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每一家企業都應該享受到數字化的紅利。釘釘要做好數字經濟時代的服務者。”
在2021釘釘未來組織大會上,釘釘宣布其用戶數突破5億,包括企業、學校在內的各類組織數超過1900萬。
數字背后,是更大更多的較量。
01 交鋒沒有停歇
葉軍明確,未來釘釘只做一件事,就是PaaS化。
也就是說,釘釘只做基礎能力和基礎產品,包括文檔、音視頻、項目、會議等基礎產品,比如行業應用、人財物產供銷研等場景的專業應用等,交給生態伙伴去做。
顯然,在這些基礎領域,釘釘避不開騰訊的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等產品。
據《晚點 LatePost》描述,這些基礎領域的每一場仗都有時限。比如文檔這一仗預計在三個月內會結束,音視頻會議,葉軍給團隊的預期是半年到一年時間。
“文檔功能現在我們三家(企業微信、飛書)基本上都差不多,三個月之后釘釘的文檔是以連接萬物為特色的,我們的集成度會非常高。”葉軍承認,騰訊會議在弱網環境下的質量就遠高于釘釘會議。
葉軍在發布會上舉例,企業經常帶團隊到山上、郊區團建,很多時候網絡不好,發完消息會不停轉圈;或者開車進地下車庫時,釘釘電話可能會斷掉。
為了改善弱網、無網環境下的使用體驗,釘釘啟動“高鐵項目”。“我們的團隊花了很多精力,采用新技術,使用4G、5G和Wi-Fi信號的多通道技術,以保證在極短時間內,自動切換網絡信號,保證通話質量。”葉軍說。
在騰訊體系內,企業微信的定位是企業專屬連接器,其隸屬于騰訊微信事業群。騰訊文檔由QQ團隊打造,在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而騰訊會議則屬于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
因此,此前企業微信存在內外協同問題,企業微信內部,不同企業、上下游如何連接,對外如何與騰訊文檔、騰訊會議打通。
2022年1月企業微信發布4.0版本,解決了協同與打通的問題。與另兩者打通融合的同時,推出“產業互聯”功能,企業可以創建一個包含上下游的通訊錄,把所有供應商、經銷商添加至通訊錄。為了保護隱私,通訊錄可以進行分類、分層管理。
此外,企業微信還與視頻號打通。“我們把視頻號看成未來企業的官網。”此前,騰訊微信事業群副總裁、企業微信負責人黃鐵鳴告訴「藍洞商業」,這是企業微信打通視頻號的思考點。
對于釘釘來說,其實也存在內部協同問題。云釘一體加入應用開發平臺屬性之后,釘釘實現了低代碼開發應用,企業IT人員能夠快速按需開發,“人人都是開發者”。葉軍用抖音和剪映類比,低代碼就像剪映給很多普通人提供了做短視頻的模版和工具。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釘應用數增長5.56倍,釘釘上的低代碼應用數超過240萬,釘釘上所有開發者數量超過190萬。這也帶來新的問題,用戶不得不在不同應用間來回跳轉,非常麻煩,這些應用如何相互連接的問題擺在眼前。
本次,釘釘推出“酷應用”,用戶在釘釘工作群中,可直接調起應用組件,不用下載安裝,也無需跳轉到其他界面。同時,釘釘生態的業務應用可以以卡片的方式推到群、單聊、日歷、文檔等高頻場域。
在葉軍看來,原來是“人找應用”,酷應用實現了“應用找人”。低代碼是一種APaaS(Application PaaS),是釘釘PaaS化的第一步,酷應用在PaaS化的道路上更進一步,是BPaaS(Business PaaS)。
釘釘與騰訊旗下產品的交鋒,沒有停歇。
02 集團對抗
從C端轉向B端,釘釘成功了。
陳航曾復盤說,“我們已經死過一回了,沒什么可怕的。”在他看來,來往失敗,是企業DNA決定的,就像一片亞馬遜叢林,不可能長出一棵松樹。他的言外之意是,阿里的基因在B端,在電商與交易,因此開不出社交之花。
即便陳航有意避開社交,但并不沒有繞開騰訊。
2016年3月,馬化騰參加一個行業峰會時,被問及阿里推出釘釘,不到一年就有一百多萬企業用戶,騰訊在企業級市場有什么打算?馬化騰回應說,已經將內部通訊工具升級為企業微信。在他看來,企業級應用相對緩慢,不像消費級應用會瞬間發展,“不要想著挖幾個PR,在市場上造幾個事件就可以了。”
一個月后,企業微信1.0版本正式發布,彼時企業微信更多是一個辦公軟件。
此后,雙方的競爭進入白熱化。2016年年底,釘釘企業用戶超過三百萬。甚至,釘釘把自己的廣告打到深圳,在騰訊總部附近的地鐵站里就能看到,把同樣的廣告刊登在廣東幾家報紙頭版。
后來,還是馬云出面,斥責釘釘的廣告實在太low,稱他已經正式向馬化騰和騰訊道歉,“看來市場預算太多才會造成這樣的事”。
在葉軍看來,最開始的三年,釘釘做對了三件事。
一是用一個高頻的企業級IM來解決企業組織的溝通。二是把線下審批搬到了線上,實現移動的智能審批。三是智能人事,通過企業花名冊、考勤打卡等基礎能力,幫助大量中國企業實現數字化辦公。
“我認為這是比傳統OA的一個進步,這也是釘釘給這個行業帶去不一樣的變化,我們走出了一條新的路。”葉軍說。
企業微信也在變化。2017年6月底,企業微信發布新版本,并與微信企業號合并。企業微信集成了拿起就用的OA應用開放接口,接入企業辦公系統,推薦第三方應用,讓企業有了更多選擇。
三年時間,企業微信完成了三大連接,一是連接企業內部組織,實現人財事物等要素的數字化;二是連接企業與辦公系統,讓供產存銷各環節線上化;三是連接企業與外部,企業與微信生態整個消費市場實現連接。借此,企業微信也由辦公軟件向企業連接器轉變。
疫情讓包括釘釘、企業微信、飛書等在內的產品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疫情暴發幾個月,釘釘的數據顯示,當時全國30多個省份的300多個城市的教育局和學校選擇釘釘平臺開展直播教學,預計覆蓋全國5000萬學生。
2019年,釘釘被劃入阿里云智能事業群,阿里要實現云釘一體,釘釘轉變為企業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平臺。在企業微信之外,騰訊先后推出騰訊文檔與騰訊會議。這場由企業辦公軟件引發的競爭開始走向數字化轉型的集團作戰。
03 落在錢上
走過七年,釘釘開始提出商業化。
目前,釘釘探索出了三條商業化路徑:一是在免費的標準版基礎上,對專業版、專屬版、專有版三個版本收取年費,也就是所謂的“三專模式”。二是平臺分傭模式,通過提供開放平臺給合作伙伴銷售SaaS,收取傭金。三是硬件開放的License授權模式,也就是合作伙伴基于釘釘底座開發硬件產品,收取相關費用。
在“三專模式”中,釘釘專業版是在免費的標準版基礎上,提供更大的企業級數字資產空間,提供更多權益,比如更好的音視頻路數權益、文檔的空間能力等。釘釘專屬版,則是給企業提供更好的專業定制能力,包括LOGO、菜單等的定制,還可以實現混合部署架構,方便特定行業私密性數據的存儲。釘釘專有版針對超大型企業,是一個自主可控、全面定制、專有化私有云部署的產品。
過去,釘釘更多是服務中小企業。葉軍透露,“服務大型企業是過去一年多時間里,我們找到的一條非常重要的路,而且在服務大中型客戶過程中我們已經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商業化的模式。”
因此,釘釘提出大客戶戰略,釘釘將組建大客戶團隊,并和阿里云生態、釘釘生態一起服務客戶。據悉,阿里云服務大客戶的生態能力也將賦能給釘釘,構建釘釘大客戶生態服務體系和能力。目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庫偉到任釘釘,任COO,負責大客戶戰略。
2021自然年,阿里云營收724億元,未來PaaS化的釘釘有望貢獻更多收入。
去年以來,阿里云、騰訊云就分別推出自研芯片,在操作系統、服務器、數據庫等領域亦激烈競爭。
最近兩年,騰訊沒有單獨公布騰訊云的收入情況,但騰訊云仍落后于阿里云。
3月21日,Canalys 發布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報告顯示,中國的云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達到274億美元,其中阿里云依然位居行業第一,占比37%,接著是華為云、騰訊云與百度云,分別拿到18%、16%、9%的市場份額。
在2021年Q4及全年財報電話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坦承,云服務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有時候為了取得更大的市場規模,獲取更多客戶,需要提供更大力度的價格折扣,更優質的客制化服務,這些可能都會導致利潤率下降,甚至出現負利潤率。此外,還有巨大的市場營銷和渠道投入。
“我們的云業務,包括IaaS和PaaS,目前還處于凈虧損的狀態,而SaaS業務一直都有成本,但是還沒有產生很多營收,所以都是虧損業務。未來我們會不斷提升云業務的盈利水平,也不斷提高SaaS業務的變現能力。”劉熾平解釋,當業務達到一定規模時,騰訊可以將自己研發的產品重復提供給不同客戶,提高利潤率。同時,向既有客戶推騰訊的平臺服務(PaaS),其利潤率高于基礎設施服務(IaaS)。
業務與市場的競爭,最終走向收入與利潤考量,賺錢才是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