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CINNO Research報告顯示,今年1月,iPhone13以超230萬臺銷量連續第四個月蟬聯國內市場單機銷量冠軍。不過,從2021年業績看,iPhone13系列的熱銷未能帶“飛”諸多供應商。
對比最先看到的是,蘋果大賣但身為“果鏈一哥”的立訊精密(002475.SZ)去年卻增收未增利。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度立訊精密實現營業總收入1541億元,同比增長66.60%;歸母凈利潤為70.72億元,同比減少2.12%。
對此,有不少投資者提出疑問:難道果鏈的“鐵飯碗”不香了?事實上,其業績表現一方面與蘋果去年的營銷戰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自身業務方向有關。果鏈企業一般都對蘋果較為依賴,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風險也就自然會在業績不良因素沖擊時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成敗皆因蘋果
立訊精密成立于2004年,主要從事生產經營連接線、連接器、聲學、無線充電、馬達及天線等零組件、模組與配件類產品,并多用于電腦及周邊、消費電子、通訊、汽車及醫療等領域。在東方財富提供的蘋果概念板塊中,立訊精密按市值排在榜單第二位,僅次于比亞迪,高于工業富聯。
立訊精密過往的成功,離不開蘋果這棵大樹。從2018年到2020年,在公司的營收結構中,蘋果的貢獻從45%增長到70%。而隨著業績的爆發式增長,在二級市場上,立訊精密的股價也持續走高。數據顯示,在2019年1月2日時,立訊精密的收盤價僅為8.13元;而到了2020年的10月,其股價創出了63.77元的高位,不到兩年時間股價就翻了接近8倍。彼時,可以說抱緊蘋果大腿的立訊精密一時風光無兩。
其實客觀來講,對于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鏈廠商而言,"果鏈"的存在更像一把不折不扣的雙刃劍。因為,蘋果可能是國內手機產業鏈快速成型的關鍵推手。可隨著"果鏈"的成型,這樣的紅利期又要趨于消散。
從2019年開始,蘋果旗下的供應商開始大肆收購產業鏈廠商。先是立訊精密收購緯創資通,以第一家大陸iPhone代工廠的身份橫空出世,又有藍思科技收購可勝可利進入智能手機金屬機殼產業。
蘋果站在這兩樁收購案的背后,雖然不曾公開表態,但其目的似乎也很明確,即限制果鏈供應商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對于立訊精密而言,收購組裝廠只會徒增運營成本,使毛利率進一步降低。例如,其消費性電子行業毛利率為15.78%。相較之下,京東方顯示事業的毛利率則高達30.49%。
此外《每日財報》了解到,在2020年,立訊精密對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高達638.4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的69%,而第二大客戶的比例僅為4.58%,差距十分明顯。
這種依賴癥帶來的后果是,公司的命運自己無法掌握,只能看別人的臉色。2021年下半年,蘋果以“加量降價”的定價策略推出了iPhone13系列手機。不言而喻的是,定價策略的改變對于背后供應商的業績沖擊,而這便或是立訊精密去年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
轉型之路依舊漫長
對于“果鏈”的廠商而言,過度依賴蘋果還可能意味著巨大的代價。像此前Imagination、歐菲光,都因為被踢出蘋果供應鏈,股價也隨之暴跌。所以,果鏈巨頭們如果不想被蘋果扼住咽喉,就要開拓新業務。
今年2月11日,立訊精密與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在蕪湖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當天,立訊精密的控股股東——立訊有限還斥資百億,分別買下奇瑞控股第一大股東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有限合伙)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權。
2月21日,立訊精密公告稱擬通過非公開發行募資135億元,投向智能可穿戴、智能移動終端、智能汽車等領域。其相關負責人表示,“是公司全方位協同發展的業務布局的具體體現,亦是豐富公司產品矩陣、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抗風險能力的必要之舉?!?/p>
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呈現飽和態勢,手機代工企業都在尋找新的機遇。而汽車電動化或將給代工廠帶來新的可能,多家蘋果代工廠都在布局新能源汽車,例如富士康押注汽車代工,聞泰科技進軍汽車半導體。但是,于立訊精密而言,依賴蘋果所帶來的高速發展路徑,并非可以一夜之間擺脫,無論是汽車還是原有消費電子業務,都面臨著難點。
再就電動車領域而言,當下的市場已高度擁擠,屬于群雄混戰的時代。除了最早入局的新勢力,第一陣營還有比亞迪、特斯拉兩大強手;往下有上汽、大眾、寶馬等傳統車企入局;以后還有小米、百度、蘋果等跨界選手陸續趕來??梢娖淙雸龉濣c略顯滯后。
未來,立訊精密能否跟上步伐,存在不少疑問。也有觀點指出,新能源汽車賽道洗牌必不可免,所以從轉型的角度出發,一切還都是未知數。這也意味著,接下來蘋果的發展動向仍會深刻影響著立訊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