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新知Pro 嘉榮 檸檬
編輯|伊頁
“2014年剛上市的時候,海天提出了第一個未來五年計劃,就是從2013年開始到2018年結束,用五年的時間再造一個海天。”海天味業昔日的豪言壯志猶在耳畔。
白駒過隙,如今海天味業已走進第三個五年計劃,其市值曾從500億暴漲至6500億。最新的2021年報中提到,這是“三五計劃”的第三年,是關鍵的承上啟下年份,然而其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率卻雙雙首次下滑至個位數。
3月25日,海天味業收盤價88.08元/股,較前一天90元/股的收盤價略有下跌,總市值3710億元,較最高峰縮水超過3000億元。
連續25年霸榜醬油江湖,“醬油茅”如今有幾分英雄暮年的味道。連續幾年增速放緩,投資者失去耐心,曾經再三聲明不會提價的海天味業,最終迫于壓力宣布提價。
股價一路下滑,投資者的信心日益減少,海天味業也不再自信。2021年,股東接連“出逃”,時間節點微妙;對外投資動作頻繁,理財偏好保守;品類“無邊界”式擴展,主力依舊是“老伙計”。
2022年,海天味業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營收增長11.98%,在與社區團購“和解”、產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這無疑是一個“不自信”的目標。
01“醬油茅”遭滑鐵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海天味業曾將2021年營業總收入目標定為264.4億元,利潤目標定為75.6億元。據此,海天味業對2021年營收和利潤的預期增長率分別為16.48%和18.09%。遺憾的是,最終成績單遠沒能滿足當初的期望。
對于去年業績滑坡的原因,海天味業在報告中如此回應:在銷售端,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帶來消費需求減弱,新消費、新渠道的裂變給調味品市場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也使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成本端,今年以來上游材料價格持續上升,企業生產成本面臨較大經營壓力,行業利潤受到擠壓。
中銀證券指出,2021年初以來C端受社區團購沖擊較大,社區團購平臺以推薦的方式選擇低價產品用來引流,一定程度引發消費降級,而消費者對產品本身認知度不高,容易被混淆。除此之外,部分經銷商選擇從此渠道進貨,對公司已建立好的銷售網絡也造成一定影響。
但回顧更早的2020年,疫情影響猛烈,社區團購戰事正酣,海天味業仍實現了15.13%的營收增長率和19.61%的凈利潤增長率。而疫情放緩,社區團購退潮,海天味業更是帶領指定經銷商和指定產品加入社區團購賽道,但2021年的成績不僅沒能保住基本增長態勢,反而增長率直接下滑至個位數。
業績承壓其實從去年上半年就開始顯現。2021年二季度,海天味業營收同比下滑9.39%,凈利潤同比下滑14.68%,創下了十年來首次單季度負增長。
究其緣由,一方面,離不開2020年同期的高基數。2020年初疫情的到來給行業中上游都打了個措手不及,隨著疫情的好轉,消費需求旺盛,渠道庫存消耗快,2020年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2.29%,凈利潤同比增長28.83%。因此給2021年二季度奠定下了“高基調”。
另一方面,利潤下滑根本上源于毛利率的下降,加上社區團購的沖擊,導致經銷商經營承壓。2021年二季度海天味業食品制造業毛利率同比減少4.11%,銷售毛利率環比下降9.48%至37.06%,達歷史新低。毛利率的下降進一步降低了經銷商的進貨意愿。
彼時,有行業人士公開表示,當前調味品市場處于低沉狀態,渠道各級利潤均在低位,且利潤較薄,很多經銷商進貨意愿不高。
海天要面臨的壓力,并非僅僅是大宗原材料成本上漲這么簡單,更多是成本支出全面性上漲。除了主營業務的直接材料成本同比提升了18.17%,制造費用、直接人工項目也分別提升了13.21%、9.74%。
這不僅是一家公司面臨的困境,也是整個行業遇到的增長瓶頸,如何突破,都在觀望海天這個“風向標”的動作。
02“打臉”提價
2021年10月12日晚,海天味業正式官宣將調整部分產品出廠價,幅度為3%-7%,新價格將于10月25日開始實施。此時距離上一次漲價,已經過去了5年。
事實上,早在2020年就有券商預測稱,海天味業將進入新一輪漲價周期。原材料成本持續上升,產品提價對沖壓力,從商業邏輯上來看,合情合理,然而海天味業對此再三否認。
2020年12月17日,海天味業官方稱2021年并沒有提價計劃,隨后在與投資者的溝通中,也再次表明不漲價的決心,稱將“通過內部提高經營效率來消化外部上漲壓力”。受該消息影響,第二天開盤后,調味品板塊領跌兩市,海天味業最大跌幅達到5%。
2021年7月,海天味業即將漲價的傳聞再次興起,券商們的分析頭頭是道。華泰證券認為,“行業或將步入提價周期”。一個月后,海天味業在投資互動平臺再次回應漲價傳聞,稱“現階段還暫時沒有明年的提價計劃”。投資者們的耐心或許不夠了,在該回復的三天后,海天味業披露半年報,緊接著股票跌停,股價跌破百元大關。
曾經山盟海誓,如今“打臉”也要漲價,可見海天味業在成本壓力下“不得不提價”的無奈。
2019年12月,大豆期貨每噸價格在3300元左右,而2022年3月25日,大豆期貨每噸價格已經突破6000元,不斷刷新著歷史新高。在2021年報中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壓力,以大豆為主要原材料的醬油,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漲超過20%,占該品類總生產成本的八成有余,同時該品類的毛利率較上年減少4.47%。
海天味業并沒能如自己所愿,“通過內部提高經營效率來消化外部上漲壓力”,但提價能解決這一問題嗎?
民生證券食品飲料分析師劉光意指出,海天味業前兩次提價分別在2014、2016年,之前的兩次提價具備充分的客觀條件,渠道庫存低、終端需求高,成本壓力驅動提價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但本次提價背景有所不同,渠道庫存高位與終端需求疲軟增加了提價的難度。
經過多年積累,海天味業在業內的地位可以用“碾壓”二字來形容。其年報中也提到,海天味業的醬油產品已經連續25年銷量名列行業第一。同時,海天味業是行業內唯一一家堅持“先款后貨”的供應商,它的底氣正是來源于品牌在行業內的絕對實力,背后反映出的消費者粘性,似乎也能夠作為成功提價的理由。
然而,作為生活剛需品,調味料的價格敏感度一向偏低,但社區團購的加入,讓低價成了一種競爭力,這無疑將會對海天味業的生意造成一定影響,當然具體影響到底會有多大,暫且不得而知。不過海天味業在財報中曾提到,包括社區團購惡性競爭在內的一系列問題,讓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提價對海天及整個行業而言或許是可行之道。一方面可以豐厚渠道利潤,提振渠道積極性,也可以幫助經銷商實現庫存轉移,從而重新形成良性循環。中銀證券認為,提價有助于調味品行業短期內利潤增加,同時未來行業集中度將會繼續提高。這也就意味著,券商對于海天味業將持續看好。
這一幕似曾相識,在2021年海天味業跌停時,券商們不顧其不漲價的堅持,接連發出看好信號,但券商的信心并沒有影響到海天味業業績的增長乏力,如今海天味業營收承壓,券商們依舊持看好態度,然而這次不自信的,或許是海天自己。
03增長不自信
盡管提價或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成本壓力,但若想解決業績增長乏力,僅提價并不足夠挽回增長頹勢。
相比當年“五年再造一個海天”的豪邁,時至今日,無論是目標還是具體行動,海天味業處處透露著“不自信”。
2022年的海天味業計劃營業收入目標為280億元,利潤目標為74.7億元。算下來,海天今年營收目標增長率定在11.98%。
按常理來說,2021年10月提價后,提價效應將在2022年有所顯現,加之疫情的好轉、海天與社區團購渠道的磨合,2022年多方面壓力應當有所好轉。但相較而言,海天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可謂保守。
早在去年中旬,海天味業高管集中減持。2021年6月28日,海天味業發布高管減持情況,管江華、吳振興、黃文彪分別通過集中競價方式累計減持公司股份13萬股、19.7萬股和44.23萬股,三人減持套現金額分別為1716.22萬、2674.74萬和9210.56萬元,賣出價格在130元-215元。如今回看,可謂是“出走”時間之精準。
當前股價較高管集中減持時,已跌去三成。對比跌跌不休的股價,海天對外投資的意愿卻分外高漲。
2021年初至今,海天味業先后公布8次對外投資公告,共投入14.65億元。而2020年加上投資設立子公司也僅為6次,此前對外投資次數更是寥寥無幾。
在發布2021年度業績當天,海天味業公告,董事會同意公司將部分自有資金用于購買銀行、券商、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低風險類短期理財產品。委托理財金額不超過75億元,有效期限為公司股東大會決議通過之日起一年之內。而該金額約占2021年末海天味業貨幣資金的38%。
通常來說,企業在正常經營周轉、建設投入資金情況下,運用閑置自由資金進行適當短期低風險金融產品投資,可以提高公司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低風險金融產品通常也意味著低收益。但當前海天增長承壓,新增長點不明,公司仍大舉對外投資低收益類型產品投資,而非自營業務本身,方方面面對外透漏著對自營業務“不太信任”的意味。
此前,海天曾表示要從存量中搶奪增量,其中重要的舉措之一便是大舉發力多元化,布局糧油米面,以及火鍋底料和預制菜,但沒有一個產品出圈,就連在財報上,這些多元化的產品只能共同被稱作“其他品類”。2021年,其他業務實現營收22.11億元,營收貢獻比約8.84%,往期貢獻也未超一成。
另外,海天味業還接連申請了一系列分類涉及啤酒飲料、食品、方便食品等的商標,市場猜測有可能是在為接下來進入啤酒飲料、方便食品等新業務領域做準備。新產品頻頻推出,卻不見大水花。國盛證券在去年7月一份研報中表示,海天在復合調味料某細分賽道重點突破并非難事,但成為復合調味料龍頭尚有難度。
而三大主力產品——醬油、調味醬和耗油盈利能力也呈現下滑趨勢,2021年三大產品毛利率分別下滑4.47%、4.68%、0.75%。
除了寄希望于產品,此前基本盤一直位于線下的海天也逐漸在線上發力。去年,海天味業線上渠道實現營收7.04億元,同比增長85.2%,而線下渠道的收入增長7.73%至228.9億元,但線上渠道對總營收業務而言仍貢獻不大,僅占2.98%。
海天的泡沫還會不會吹大,有沒有一根會將其刺破的針等在那里?“醬油茅”又該如何破局,資本市場又有多少耐心?這些統統需要留給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