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林子人
《本巴》

譯林出版社 2022-1
《江格爾》是是蒙古族衛拉特部的史詩,主要敘述以江格爾為首的12名英雄與邪惡勢力斗爭,收復許多部落,建立起強大的國家的故事。這個民間文學故事給了作家劉亮程靈感——他到江格爾的故鄉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旅行時,跑遍了很多草原與山區,結識了許多牧民,并開始閱讀《江格爾》。他創造性地改編了《江格爾》,以此為基礎創作了《本巴》。
《本巴》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故事里,本巴是一個人人都25歲,沒有衰老也沒有死亡的國度。洪古爾停在了童年,永遠長不到車輪高。他的弟弟、不愿出生的赫蘭為了拯救身陷囹圄的洪古爾,讓敵國所有大人都變成了孩子,這卻正中敵國下懷……故事里,搬家家、捉迷藏、做夢夢的游戲消解了民間故事里原本的殘酷戰爭,而所有人似乎都在夢境中處理現實的問題。劉亮程認為,這部長篇小說是“我寫給童年的史詩。童年是我們的陌生人,盡管每個人都從童年走來,但我們確實已經不認識童年了。”
《饕餮的巴黎》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22-2
《饕餮的巴黎》是左拉20卷巨著《盧貢-馬卡爾家族》的第三部,主要以當時的經濟現象與市民階層為題材,是少見的以菜市場為主要環境的長篇小說,被研究者譽為“一幅巨靈式的靜物寫生”。在創作本書時,左拉參觀過地窖,爬上過屋頂,在市場過夜,以便觀察凌晨時菜販是怎樣到來的。甚至他還去了解了菜市場的規章制度的內部組織。在譯者李青崖看來,左拉雖然創立了自然主義的信條,但是在本書中他筆下也時常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氣息。
《饕餮的巴黎》曾以《巴黎的肚子》為名出版中文版。此次則作為李青崖譯文集中的一本面世。李青崖年輕時在比利時留學,原本學的是采礦,卻發現了莫泊桑的作品,后來回國時就開始癡迷于法國文學的翻譯。翻譯家郭宏安認為,李青崖的譯本是“恪守本分”的譯本,一度在國內不復流行,一大原因其實是在于文體,因為李青崖譯文是剛剛從文言脫胎出來的早期白話文,不是很符合現今的口味。但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一天會再度流行起來。
《南明史》

讀客文化 |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3
南明的歷史包括了大順軍攻克北京、清兵入山海關以來一直到康熙三年夔東抗清基地覆滅的反清運動的歷史。這時期的戰斗主要是在南方展開的,而且又是在復興明朝的旗幟之下進行的,所以稱為“南明史”,雖然并不局限于南方。南明的歷史在辛亥革命前后和抗戰時期都曾經受到過廣泛的關注,背后有著人們對家國時局的關懷。
在本書中,敘事開始于1644年,這一年對明朝是崇禎十七年,對清朝是順治元年,對大順政權是永昌元年。本書作者、原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顧誠在序言中指出,《南明史》和過去各種南明史著比較,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它并非以南明的幾個朱家朝廷為中心的,而是以幾個民眾的抗清斗爭為主線的。二是本書強調了百姓反抗滿洲貴族政府斗爭失敗的原因是內部矛盾,是自己打了自己,明清易代在作者看來其實是滿清“竊取了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可以看出,這也是他捍衛馬列主義史學的作品。
《梅蘭芳與20世紀國際舞臺: 中國戲劇的定位與置換》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2-1
一直以來,“梅蘭芳體系”的倡導者希望把梅蘭芳藝術或者中國戲曲定義為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代表的兩大體系平起平坐。這種弘揚“梅學”(Meiology)的做法有沒有道理?
本書作者田民于1990年在中央戲劇學院獲博士學位,后留校任講師和副教授,如今供職于美國愛荷華大學。在本書中,田民梳理了梅蘭芳訪問日本、美國、前蘇聯等地時,世界學者對梅蘭芳和中國戲曲的反應。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中國戲曲的程式性和男扮女裝以及戲曲本身的階級屬性,當時包括魯迅在內的諸多中國人頗有微詞,甚至有人認為這些東西都是中國行將成為過去的古董,是國內供變態心理的老頭子和姨太太們玩的。不過,梅蘭芳依然在國際舞臺上獲得了廣泛的贊譽。但是,跨文化戲劇的解讀似乎注定要遭受某種“變形”,田民借用德里達的術語“displacement”(置換),認為很多時候當地學者對梅蘭芳的解讀抽離原歷史語境,并且常常用各自熟知或者倡導的西方理論來對其進行解讀。
《偉大的目標:亞當·斯密論美好生活》

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1
長期以來,亞當·斯密都被視為自由市場大師。事實上,斯密也關注窮人如何被富人忽視的問題。在斯密的思想中,道德和金錢從來相距甚遠,而且他最常站在道德的一邊。本書提供了從幸福、節制到愛和友誼等主題的見解,使得讀者能夠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斯密,并在此過程中了解擁有優秀品格和過上有價值生活的真正含義。
愛在亞當·斯密的哲學和經濟學中的核心地位。斯密會談到,人類不是渴望成為偉大的人,而是渴望被愛。斯密詢問,是什么使我們可以被愛?什么美德和智慧可以使我們對他人有吸引力?這就是在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首次提出的一種交換,并通過《國富論》闡述到世俗領域。他認為,仁慈是仁慈的父母……獲得仁慈的最可靠方式是用我們的行為表明我們真的愛他人。
《物流改變世界歷史》

華夏出版社 2022-1
很多人都常寄發快遞,但是你可能忽略了物流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物流改變世界歷史》關注的就是從事國際貿易的人以及國家,從物流的角度來考察歷史。舉例來說,本書認為英國霸權形成的重要因素不是產業革命,而是1651年克倫威爾制定的航海法以及英國對物流的重視。物流對史學家來說似乎是比較邊緣的話題,但它也可能正是解讀世界歷史動因的關鍵。
中國從秦到漢的商業政策,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美國的中立政策對世界歷史、國家之間的競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腓尼基人、漢薩同盟的商人、葡萄牙人、伊比利亞半島系的塞法迪猶太人、活躍于中東商業界的亞美尼亞人的廣闊地區及其商業網絡如何促進了全球一體化?這本書推薦給對這些話題感興趣的讀者。
《走出帝國:王清福的故事》

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12
大多數人可能沒聽說過王清福吧,但其實他可能是19世紀下半葉北美洲最有名的華人了,他被冠以“投身反抗《排華法案》的早期民權活動分子”的頭銜。2009年,紐約市博物館選出在美國歷史上各領域做出杰出貢獻或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400位名人,其中有5位華人,王清福就在其中。
美國作家、歷史學家蘇思綱(Scott D. Seligman)承認自己曾經以為,19 世紀時,華人社團或多或少“處于一種膽小如鼠的蹲守態勢,對前述令人恨之入骨的滅頂之災般的法案沒做過任何反抗,甘愿逆來順受”,但王清福的故事鼓舞了他,這位致力于讓中國人在美國獲取充分的民生權利和政治權利的斗士,是中國人里的極少能用英文寫文章、開講座的人,也因此成為報刊文章里出現頻次最高的中國人。雖然因為當時的反華政治勢力過于強大,王清福的努力最后以失敗告終,但是他的不斷努力和嘗試并非徒勞,而是在中國人和美國人心中都留下了重要的影響。作者蘇思綱稱,自己希望,“因本書的問世,像我這樣的崇拜者將不再是寥寥數人。”
《改變人類歷史的植物》

商務印書館 2022-1
你知道嗎,在15世紀的馬爾代夫,女性吃香蕉會被認定為犯罪。我們可能對植物的存在感到太過理所當然,以至于很少在意它們是如何來到我們身邊的,更很難去想象它們是如何影響人類歷史的。在這本書中,作者關注了在亞洲、非洲、美洲起源的58種植物,講述了這些植物的起源、遷移過程以及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
作者若澤·愛德華多·門德斯·費朗是葡萄牙植物研究學家,曾經在里斯本熱帶農學院從事教學研究近半個世紀。葡萄牙在研究這個領域擁有特別的資源,因為這個國家是大航海時代中的先驅,在那個時候,葡萄牙人在植物的遷移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嘗試,種植品種幾乎涉及了所有他們已知的可利用植物:典型的地中海植物、經由地中海傳入伊比利亞半島的植物、從北方國家帶來的植物等,因此在此領域擁有很多資料。作者使用了大量葡萄牙語的文獻和資料,為讀者講述了植物、旅行和航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