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鯨落商業評論 李北辰
消費品牌們從未想到,有朝一日,與它們爭奪購物中心一樓黃金位置的,會是一輛汽車。
忽如一夜,新能源與購物中心,正在成為彼此的標配。
始于特斯拉,終于幾乎所有新能源品牌,他們無一例外地將自己體驗店的觸角,伸向全國各大購物中心一樓的某個拐角。
據媒體報道,2021年有超過80家汽車品牌在購物中心開店,其中絕大部分是新能源車品牌,甚至經常出現一家購物中心引入多家新能源品牌的華麗景象。
例如有媒體寫道:現在的北京朝陽大悅城一層,每個門口,每個電梯口都有一個新能源品牌“把手”,從最西邊走到最東邊,你能看到理想,小鵬,極氪,嵐圖,凱迪拉克五個品牌的展車。
新能源汽車集體駛向購物中心,隱喻著他們對自身的定位:新能源汽車不只是擺在4S店里的傳統代步工具,更是代表“未來已來”的新型消費品。
那么問題是,新能源車企這樣做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種草大于賣貨
這個問題的答案,嵌套在一個更大的問題里:新能源車企現階段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個:市場份額最大化。
新能源車企的開店邏輯,一定服務于這個核心目的。
如果說傳統的4S店模式是“人找車”——想買車,就去4S店逛逛;那么新能源體驗店的的模式就是“車找人”——最多的潛在買家在哪里,就把店開在哪里。
于是購物中心成為首選。
首先,購物中心的客群與新能源汽車的用戶有著較高的重合度。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6-45歲年齡段的用戶為中國新能源車用戶中的主力軍,占比達到76.09%。而根據騰訊房產聯合騰訊地圖位置大數據推出的《中國重點城市商業吸引力白皮書》顯示,26-45歲年齡段同樣為全國重點商城訪客的主要人群,占比為58.33%。
這批人是消費時代的中流砥柱,愿意接觸新事物,注重情緒價值,沉迷社交貨幣。當他們手握在商場一樓剛剛買的星巴克或者喜茶,看到同樣在商場一樓停放的某輛造型別致的新能源車時,會比其他人群都多看兩眼,然后與它迅速形成某種隱秘的情緒關聯。
嗯,正所謂“所有為人造夢的商品,都值得放在商場一樓”,他們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愛“做夢”的人,也是所有新能源品牌的“夢中人”。
除了尋找“夢中人”,購物中心體驗店還能樹立起“高端”的品牌形象,以配得上蔚來和理想等品牌三十多萬的定價。
相較于那些百年歷史的傳統車企,新能源車品牌知名度偏低,有“線下流量收集器”之稱的購物中心能縮短新能源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接觸距離——這也是為什么,新能源品牌往往占據首層臨街,緊挨商場門口和扶梯口等重要位置。
倘若只算坪效,這些地方高昂的租金肯定不劃算,但恰如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所言:“商超店租金高,可能租金有一半作為廣告宣傳(費)花掉了。大部分的商超店鋪都不賺錢。”
總之,新能源車在購物中心一樓爭奇斗艷,在意的不是“賣貨”,而是客流量,用戶留資,試乘試駕數量等其他指標——這些指標有個共同的名字:種草。
這里不妨順便一提,其實購物中心也頗為歡迎新能源品牌入駐,除了他們有錢,還在于他們有顏,可以吸引多元用戶群體(尤其男性流量)的駐足,還補足了購物中心“衣食住行”的全方位業態。
這么說來,購物中心與新能源,委實是在彼此成全。
但他們終將離開
那么下一個問題是:當新能源車企集體駛向購物中心,傳統4S店模式會消失嗎?
我的回答是:絕對不會,因為“體驗式”銷售模式只是新能源車企發展初期的過渡階段。
目前新能源車企正處于品牌鏖戰階段,各家都搶著給購物中心送錢,從而給消費者種草。他們也誰都不差錢,可以較少考慮成本而大肆擴店,盡可能占據市場份額和用戶心智。
但未來,當新能源的硝煙不再彌漫,市場格局塵埃落定,同時整個市場蛋糕越做越大,需要的維護服務越來越多,運營成本更低的4S店模式勢必將回歸主流。
到那個時候,各品牌也勢必將動態調整體驗店的數量,其策略也會變得“勢利”起來,轉化率將重新成為重要指標,轉化率高的門店會繼續留存,轉化率不高,性價比不好的門店,將會被無情地關閉。
事實上,2013年率先將車開進購物中心的特斯拉,已經開始率先轉向。據媒體報道,目前特斯拉正在有計劃地關閉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的體驗店,而更多地把體驗店開到外圍商圈和郊區商圈。
有觀點認為:“這是在特斯拉已經建立起品牌優勢的情況下,降低運營成本,擴大觸達人群的一種策略。與此同時,特斯拉汽車的保有量比其他新能源車品牌更多,需要更多的售后服務,特斯拉也開始在傳統汽車商圈開設具有4S功能的中心店。比起‘購物中心體驗店+服務中心’的模式,中心店的運營成本要低一半。”
嗯,特斯拉是第一個來到購物中心的,也是第一個走的,未來某天,其他新能源品牌,也終將跟隨這位頂流的腳步,慢慢離開。
想必那時,中國新能源市場早已將蛋糕做大,曾經代表“新勢力”的新能源汽車,也將逐漸告別“造夢”功能,他們將從購物中心一樓慢慢撤退,從而把他們的位置,留給“下一任”造夢者。
恰如人們總認為“未來已來”,殊不知遠處還有一長串更新的未來在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