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師天浩
近年來,娛樂圈并不太平,明星塌房、翻車事件不斷。前不久,一直頗受粉絲歡迎的鄧倫因為偷逃稅登上微博熱搜,當地稅務部門依法對鄧倫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06億。鄧倫的商業價值全面崩塌,雖然多個品牌陸續與其解約,但依舊面臨著不小的損失。
而面對真人偶像的高風險,品牌們也調轉目光,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虛擬偶像上。話說虛擬偶像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1962年,貝爾實驗室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的會唱歌的 IBM 709計算機,便形成了最早的虛擬偶像概念;1990年,日本動畫制作方以《超時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的形象制作發行專輯,創造了虛擬偶像的雛形。此后,虛擬偶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內:人氣偶像E欣欣、初音未來、洛天依、絆愛等等。
一面是真人偶像風波不斷,一面是虛擬偶像頻頻出現。那么,真人偶像的風險會成為虛擬偶像風口爆發的契機嗎?它又是否會新風口?
01偶像分水嶺:真人向下,虛擬向上
前文中提到鄧倫的偷稅漏稅事件,其實仔細梳理下,會發現近年來,娛樂圈各種丑聞不在少數,牽涉人員最終所作所為都被錘實,有的最終被行業抵制,有的被法律制裁,有的主動退圈,有的遭受全民譴責。
2021年算是娛樂圈的“塌房年”了,鄭爽因為代孕風波、天價片酬、稅務問題被封殺;吳亦凡因為強奸罪鋃鐺入獄;霍尊因為侮辱女性、內涵同行等人設崩塌;張哲瀚被扒出曾連續幾年參觀“靖國神社”、參觀“乃木神社”并微笑留影,對民族大義發起挑戰;趙薇夫婦涉嫌證券市場違規導致所有相關作品下架;李云迪因嫖娼違法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同時,曾經的“帶貨一姐”薇婭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通過隱匿個人收入、虛構業務轉換收入性質虛假申報等方式偷逃稅款6.43億元,其他少繳稅款0.6億元,依法對黃薇作出稅務行政處理處罰決定,追繳稅款、加收滯納金并處罰款共計13.41億元。2021年12月20日,薇婭因偷逃稅致歉后,其在淘寶、抖音、微博等多個平臺的賬號被封。
這些負面事件,不僅僅讓明星、主播們前途盡毀,同時也給其代言、合作的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導致品牌在用戶心中的好感度大打折扣。而一樁樁、一件件翻車事件,不由得讓品牌商們開始思索其他更為保險的路徑,而虛擬偶像則成為真人偶像的替補,很多品牌選擇使用虛擬偶像為自家代言。
在車企圈,保時捷的代言人失德退圈后,品牌投資萬像科技,打造了一個不會翻車的“代言人”。而早在2011年,虛擬歌手初音未來就成為了豐田卡羅拉2011代言人;2021年9月,上汽名爵MG原創的虛擬代言人——MG ONE機電潮人亮相,讓企業收獲了一波熱度。
不止在車企圈,快消品行業也在用虛擬偶像“整活”。肯德基近年為迎合年輕化市場,慈祥的老爺爺代言人,變身成為時髦帥氣的虛擬偶像。知名國貨品牌花西子通過數字人“花西子”向全球展現中國妝容和東方之美,宣傳自身品牌理念。屈臣氏創造出專屬虛擬形象“屈晨曦”,為品牌代言。
虛擬偶像也在多重曝光下迅速成長,商業價值以及地位一度比肩真人明星,例如字節與樂華聯手打造的流行虛擬藝人組合A-SOUL,其組合是由五個數字化虛擬人物組成的,在2020年正式出道。通過單曲、MV等一系列形式,在抖音和B站等平臺上,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成功成為B站百大UP主之一,躋身虛擬偶像的頂流。
同時, A-SOUL商業變現能力也十分可觀。據樂華娛樂招股書顯示, 2021 年爆火的 A-SOUL,以一己之力幫助樂華的泛娛樂業務增長79.6%,從 2100 萬元增長到3790萬元,增收超過 1600萬元,毛利率高達77.7%。雖說收入遠不如王一博,2021年僅占總收入的2.9%,但增速和想象空間不小。這也讓樂華娛樂有計劃加大對虛擬藝人運營與商業發展的投入,通過流媒體直播、虛擬音樂會和代言衍生等創造更多利潤空間。
綜合來看,可以發現,偶像市場來到了分水嶺,真人偶像在私德、稅收考驗下,風險性陡升,這也讓品牌們望而卻步。相比之下,虛擬偶像安全性更高,同時還有科技感和跨次元的新鮮感,這成為不少品牌商的營銷需求下的一劑良藥。因為品牌商們的普遍選擇,真人偶像在下沉,而虛擬偶像卻在上行。
背道而馳之下,虛擬偶像儼然成為品牌商的流量密碼,那么促使虛擬偶像發展的因素僅僅是因為真人偶像行為有虧嗎?想來并不單單是一方因素使然,背后還蘊藏著其他原因。
02“三重因素”造就潛力市場
虛擬偶像可以一路走高,不僅是因為真人偶像塌房帶來的契機,還因為其背后用戶、環境、技術多方共同作用的結果。
1、Z世代用戶滲透率高、需求量大;受二次元文化的影響,95后、00后的Z世代是虛擬偶像的最大受眾群體。據愛奇藝發布的《2019虛擬偶像觀察報告》顯示,中國有3.9億人正在關注虛擬偶像和關注虛擬偶像的路上,虛擬偶像在95-05后年輕人中的滲透率高達64%。而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有目共睹,騰訊發布的《2019 Z世代消費力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的Z世代人群達1.49億人,到2020年將占據整體消費力的40%,且所占比重還會逐年增加。
消費力強、敢賺敢花是Z世代的消費特點,同時愿意為愛好買單也是Z世代的主要消費特征。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中國虛擬偶像愛好者畫像顯示,有92.3%的虛擬偶像粉絲年齡在19-30歲之間的中高收入群體,80%的消費者為虛擬偶像月均花費1000元以內,且37.6%的消費者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金錢和精力支持虛擬偶像。整體來看,年輕的消費群體對虛擬偶像的態度十分積極,這為賽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用戶基礎。
2、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快速發展;隨著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計算機圖形技術、AI技術、實時渲染等應用技術的不斷成熟,虛擬偶像正在快速發展,正以另一種近乎真人的形態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這也意味著虛擬偶像3.0時代的到來。百度智能云AI人機交互實驗室負責人李士巖曾談到,虛擬人經歷了以“紙片人”為代表1.0階段,以Vtuber(虛擬主播)為代表的2.0時代,目前已進化至3.0階段,其建模和內容生產均有AI參與,可面向群體用戶。
確實,目前很多社交平臺活躍著很多虛擬網紅,這些網紅與真人網紅一樣,定期發布照片、視頻的狀態,和粉絲分享自己的生活。例如Instagram上坐擁百萬級的粉絲Lil Miquela,這個20歲的巴西西班牙混血女孩本質上是一個三維動畫,由Trevor McFedries和Sara Decou創造,被譽為史上第一個電腦制作CG的時尚Icon。而國內首個基于虛幻引擎打造的 MetaHuman(超寫實數字人),AYAYI憑借一張帶著強烈光影的形象照在小紅書正式出道。同時因為她有著更貼近真人的形象,迅速在各大社交平臺走紅,不僅與嬌蘭、LV等奢侈品牌達成合作,甚至還入職了阿里。
3、元宇宙概念加持,促使賽道持續升溫;近年來,元宇宙概念爆發,而虛擬偶像的發展和元宇宙的概念不謀而合,促使賽道升溫。據知萌咨詢機構近期發布的《2022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指出,元宇宙打開的是消費者對于全感官、沉浸式的、開放網絡的隨時隨地連接虛擬與現實的未來想象。在“元宇宙”概念大火的當下,品牌們也通過虛實互聯進行內容和營銷上的創新,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借勢創造虛擬人。
品牌們的營銷前文已經介紹過,具體來看下巨頭們的布局。作為以二次元文化發展壯大的B站正在構建虛擬偶像全產業鏈,不僅收購了上海禾念,成為國內最大的虛擬偶像社區,還通過入股等方式加快全產業鏈布局。騰訊以自有虛擬偶像進行網劇、電影和游戲的全鏈路開發;阿里巴巴以虛擬主播助力內容電商推廣,此外,還積極推進明星虛擬形象建立。盡管巨頭們的路徑各有不同,但是競相追逐的心思卻出奇一致。
文娛需求的增加、AI等技術的不斷迭代、元宇宙的熱潮,都對虛擬偶像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同時讓虛擬偶像市場進一步擴大。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虛擬偶像2020年核心產業市場規模已達34.6億元,當時預測2021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62.2億元,2023年將達205.5億元。可見該賽道具有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磅礴市場與巨大潛力,也吸引著各路風險資本涌入虛擬偶像產業。據天眼查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28日,2021年虛擬偶像領域的初創企業已獲得25筆融資,所融金額從數百萬人民幣到數千萬美元不等,創世伙伴資本、萬象文化、網易資本、順為資本、金沙江創投等明星機構紛紛入局。
從以上種種跡象來看,虛擬偶像的走俏并不是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下的必然。盡管外界的熱情讓虛擬偶像看起來是一個蓄勢待發的風口,但冷靜下來分析會發現,虛擬偶像的風口之路道阻且長。
03冰火考驗下的未卜命運
虛擬偶像賽道在多重因素影響下迅速發展壯大,但仍然面臨著冰火兩重天的考驗,考驗之下命運未卜。
一方面,虛擬偶像的可控性、安全性、新鮮感、科技感等優勢,成為外界青睞的主要原因;因為虛擬偶像本來就是按照用戶的喜好以及預設目標來打造的,因此更容易獲得用戶喜愛。同時,虛擬偶像的人設、言行都由品牌方掌握,這比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真人偶像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此外,虛擬偶像的新鮮感、科技感還可以延展應用在更多元的虛擬場景中,實現多圈層傳播,助力品牌傳播快速出圈。
但另一方面,虛擬偶像成本高、出圈難、商業化難等也成為其發展的阻礙;分開來看,首先,虛擬偶像各方面的成本都很高。僅是上文提到的技術,就是一筆不小的研發費用,制作成本很高。但研發出來還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要進行包裝、運營等,每一個環節都很燒錢。就拿初音未來或者洛天依這樣的虛擬偶像來說,一支單曲的制作成本為200萬元人民幣,辦一次虛擬偶像專場演唱會的成本至少是2000萬元。養成虛擬偶像所需要的投入,不亞于培養一個真人偶像,甚至比真人偶像培養成本更高。
其次,虛擬偶像圈中馬太效應也同樣顯著,腰部和尾部IP破圈難度較大。雖然虛擬偶像是百花齊放,但真正火起來的并不多,能夠被大家知曉的僅有活躍于各大晚會的歌手初音未來、洛天依、女團A-SOUL、AYAYI、湖南衛視新上崗的小漾等寥寥幾個,大部分虛擬偶像仍然岌岌無名,正如《艾媒咨詢|2021中國虛擬偶像行業發展及網民調查研究報告》所提及:類似于洛天依、A-SOUL此類的虛擬偶像生產及運營成本高,入局門檻也較高。雖然頭部IP蓬勃發展,但腰部和尾部IP破圈難度較大。
最后,很多虛擬偶像并不具備商業變現的能力。粉絲經濟是虛擬偶像最主要的變現手段,當頭部IP通過演出、周邊、授權等來獲取收益時,腰部及尾部的IP很可能會因為缺少穩定的粉絲群體,導致無法積累龐大的流量,商業化變現過程艱難。據頭豹研究院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已有數萬個虛擬偶像,但能實現盈利的卻不足30%。相關統計數據也顯示,截至2021年8月,B站上有3472位關注度或高或低的虛擬偶像,但其中1827位虛擬偶像當月的收入為零。這都表明,大部分虛擬偶像仍然難以實現盈利。
細究之下,成本高、出圈難、變現難等問題,皆成為風口爆發的桎梏,虛擬偶像行業還需要尋找解決問題的密鑰,來擺脫束縛。
在監管趨嚴的當下,虛擬偶像成為品牌規避風險的新選擇,盡管很多因素、外力讓虛擬偶像賽道看起來充滿想象空間,但阻礙之下,其距離真正爆發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途要走。總的來說虛擬偶像風口將至未至,仍需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