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買車家
前段時間北京汽車發布公告稱,北汽投及現代汽車兩家股東決定聯合向北京現代增資9.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增資后雙方持股比例仍是50%保持不變,這也意味此筆資金將盡數作為北京現代的“續命藥”。
60億元雖然不能讓北京現代獲得新生,但卻可以延緩其生命的倒計時。抓住這喘息之機,借電氣化的轉型實現品牌蛻變,這或許將會是北京現代眼下唯一的出路。
北京現代的職業生涯,透露著一絲悲涼和唏噓。
從2002年成立到2016年年銷114萬輛汽車,北京現代用了14年的時間,而從年銷百萬再回到起點,北京現代卻僅用了5年時間。在去年,北京現代交出了“年銷38.5萬輛,同比下滑23.3%”的成績單,這也是其連續第5年未達成銷量目標。而進入2022年后,北京現代在市場上也絲毫沒有要抬頭的跡象,1月銷量2.41萬輛,同比下滑35.3%,2月銷量也僅有1.65萬輛。
雖然北京現代采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如轉型變革、品牌升級、推新換代、促銷讓利等等,但這些也只是讓其頹勢稍有放緩,并沒能解決根本問題。再加上高層接連離職或調離、停產裁員、工廠轉讓理想汽車等種種“割腕求生”的行為,讓這個曾經在國內家用市場風光無限的韓系品牌,轉眼間就從主流合資品牌淪落為三線合資品牌,和法系成為難兄難弟。儼然一副被時代遺棄的模樣。
從當初的賓朋滿座到現在的人去樓空,北京現代的落敗,其實和它當初的品牌定位有著很大關系。彼時為了能夠快速打開國內汽車市場,北京現代選擇了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間的夾縫市場,憑借著合資身份自主售價的高性價比,贏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不過隨著自主品牌的向上發展,合資品牌躬身不斷將市場下沉,北京現代的高性價比標簽開始變得暗淡,論售價和配置,自主品牌更具誠意;論品牌和品質,主流合資品牌更具話語權。
面對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銷量大幅下滑,北京現代也曾采取過以價換量的方式來挽救市場,比如起售價低至5萬元的瑞納。雖然價格的誘惑力讓北京現代銷量開始回暖,但這對于其本就羸弱的品牌力而言,無疑是飲鴆止渴的行為。
隨著德系、日系展開降價策略,北京現代售價親民性價比高的標簽逐漸開始模糊后,雖然也曾想寄希望于索納塔、途勝L等車型打入中高端市場,產品力確實夠了,但長期混跡低端市場導致其品牌號召力很難和其它品牌相抗衡。于是北京現代就處在了兩面夾擊的尷尬位置。
而產品質量問題的頻頻出現,無疑讓北京現代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2019年,菲斯塔在中保研測試25%偏置碰撞時,出現A柱彎折、車頭潰縮嚴重的問題,經此一“撞”,菲斯塔基本上算是斷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無獨有偶,第十代索納塔在去年中汽研測試40%偏置碰撞測試時,再次出現A柱彎折的情況。人們在感慨售價20多萬車輛安全性堪憂的同時,也對北京現代的品控產生了嚴重懷疑。
比北京現代品控更讓人心寒的是它的“雙標減料”問題。據悉索納塔曾在美國更加嚴苛的NCAP碰撞測試以及IIHS測試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怎么到了國內隨便一碰就“露餡”了呢?由此引發的問題,已經上升至現代汽車對國內市場持以怎樣的態度上,這讓北京現代本就岌岌可危的品牌力,再次大打折扣。
至于這次北京現代試圖用60億元借電氣化實現“翻身”的概率有多大,個人感覺希望依舊非常渺茫。之前拿出的兩款“油改電”試水車型:菲斯塔純電和名圖純電,現在基本上已經到了“查無此車”的地步。
而從規劃上來看,北京現代正式進入電氣化時代的時間應該是在2023年:2023年年中推出代號為“OE”的全新電動車,2023年末推出第二款電動車型。至于在海外市場拿獎拿到手麻的IONIQ艾尼氪5,雖然展現出了強大的產品力,但何時進入國內,又該怎樣和日漸式微的北京現代打好配合,依舊是個問題:價格太高,品牌力跟不上;價格太低,成本又不允許。
在電氣化路上,后起之秀逐漸開始占據了上風,而傳統車企轉型后步伐的加快,則讓電氣化的道路變得擁擠起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分割紅利的時代已經開始進入尾聲。此時北京現代以“新人”的身份入局,除了需要打破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場標簽外,還得考慮如何在眾多電氣化車型中脫穎而出。而這一切對于北京現代而言,都將是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