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楊偉
在前不久央視9套廣告中,名不見經傳的聽花酒橫空出世,用近一分鐘的黃金時段,講述了這瓶超高端白酒的入世故事。
簡單粗暴的廣告方式與當年紅極一時的極草5X如出一轍,只可惜外行張雪峰勞心勞力后,收獲的是市場滿滿的質疑。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其實是張雪峰敏銳窺探到超高端優質白酒產品在市場上的稀缺性,故弄玄虛難免有畫蛇添足之嫌。
國內中高端、超高端白酒歷來稀缺。出廠價不足千元的飛天茅臺酒(500毫升),終端成交價格長期維持在其2000-3000元區間,還一瓶難求。
特有工藝及赤水河流域環境,制約了茅臺酒的產能。數據顯示,自2012年至2018年,茅臺酒基酒產能僅增長了1.79萬噸。
而茅臺身后的酒企們,爭相砸下巨資,展開了一場擴能競賽。
需要注意的是,國內白酒產量連續5年下滑、消費需求逐年疲軟。在這個時候,酒企爭相擴能,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新一場擴能風暴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白酒行業大致經歷了兩個完整周期:1995年至2003年、2004年至2014年。
前一個周期主要是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白酒消費市場活躍。但2001年白酒從量稅政策出臺,次年取消對上市酒企先征后返18%所得稅優惠政策,酒企稅負承壓。
這一時期,高端白酒產品集中上市,以此降低稅負的影響,國窖1573、青花汾、舍得、洋河藍色經典及今世緣的國緣系列等,都是在這期間推出市場。
2004年,國內經濟仍維持高速增長,商務消費擴容,酒企的好日子繼續。尤其,在2006-2008年,政務商務消費增長,白酒行業收入GAGR達到21%。
2011年酒駕入刑、2012年底限制三公消費和酒鬼酒塑化劑事件相繼發生,導致白酒需求劇烈下行,行業跌入冰點。
與上述兩個周期不同,2020年—2021年醬酒擴能競賽逐漸回歸理性之后,去年底至今,白酒行業呈現出集中對產能加碼,頭部酒企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二線酒企山西汾酒、舍得、水井坊,三線酒企今世緣、口子窖、古井貢等陸續加入這場戰局。
從南到北多個白酒產業帶上,硝煙味十足。
酒企砸下的資金越來越大。今年2月,今世緣拋出90.76億元擴能投資。這家總資產130億元、年收入60億元左右的江蘇區域酒企,計劃5年時間再造一個今世緣。事實上,今世緣產能利用率僅47.06%(2020年報數據),放過百億衛星之后,這家酒企并未收斂。
今年3月,濃香巨頭五糧液在投資者溝通會上提出,十四五期間,預計投資200億元,建設糧庫、陶壇酒庫等項目,產能提升1倍。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設計產能14.16萬噸,實際產能僅6.23萬噸。
五糧液年營收超過500億元,凈利潤近200億元,截至去年9月賬面趴著731.6億資金,擴能壓力并不大。
正在崛起的山西汾酒,在3月16日也拋出91億元技改項目,項目完成將新增原酒5.1萬噸,增加儲酒能力13.44萬噸。2020年,公司設計產能16萬千升,實際產能12萬千升,產能利用率75%。
產能利用率僅37.33%的口子窖(2020年數據),日前其推出耗資13.6億元的退城進區搬遷大曲酒釀造提質增效項目,計劃年產原酒2萬噸。2020年,公司白酒產量、銷量同比分別下降16.3%、19.1%。2021年,終于恢復增長,營收突破50億元大關。
涌向中高端
頭部企業一旦風吹草動,腰部及以下酒企會迅速看齊,擴能仿佛已成心照不宣的行業默契。當然,一定會有人在問,難道這些企業不懼怕當下白酒市場消費的疲軟無力嗎?
從2016年起,中國白酒產量已下滑5年,從1358.36萬千升跌至去年的715.6萬千升;2017年-2020年,白酒市場需求分別下降12%、27%、10%和6%,連降4年后,2021年上半年才升至13%。
華創證券研報披露,根據阿里線上電商數據披露,由于春節錯位,線上白酒銷售小幅下挫。今年1-2月,白酒線上銷售額20.86億元,同比下降18.50%,銷量428.88萬件,同比下降12.85%。
頭部三雄同時下降。按銷售額計,今年前兩個月,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分別下降48.79%、39.91%和14.32%。
既然喝白酒的人少了,此番在擴能上折騰究竟會落在何處?真如馬云說的那樣,等到你45歲就會愛喝茅臺嗎?
有兩點線索,或許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首先,近幾年白酒企業對中高端白酒產品頻頻提價,五糧液的普五,汾酒的青花系列,今世緣的國緣系列,瀘州老窖、水井坊、酒鬼酒的內參等,均給予了不少的提價空間。
這讓人不禁想到2003年-2008年那五年,茅臺酒出廠價從218元/瓶提至438元/瓶,五糧液普五出廠價從268元/瓶升至468元/瓶,當時兩家企業因此打開發展新局面,盈利增厚。
2021年,五糧液將52度第八代普五計劃外價格從999元/瓶提至1089元/瓶,計劃內價格889元/瓶,幾乎已追平53度飛天茅臺酒。
五糧液上一次提價是在2019年,普五單瓶提價100元,漲幅13%。2014年底,普五直接提價近60%。
漲價讓企業獲利豐厚。2017年-2020年,五糧液收入、凈利潤均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第二個線索是白酒行業內歷來存在的產品劣勢。
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曾表示,高品質白酒不足國內白酒產量的1%,整個白酒行業的高端產能極度稀缺。
國內白酒行業不缺酒,但缺好酒。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者對品質需求提高,意味著優質白酒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去年6月舉行2020年股東大會上,五糧液就提出要提高名酒率,當時其濃香產品名酒率僅20%。
根據公司測算,名酒率每提高1%,年可增加1000噸優質酒;增加10%,五糧液可增加200億-300億元銷售收入。此前公司表示將增加優質產能12萬噸,形成25萬噸的總產能。
在這一點上,洋河股份前高管朱偉似乎未雨綢繆。在新東家江蘇綜藝支持下,他主導收購貴州醇、枝江酒業、貴州青酒及藺郎酒業,復制真年份酒產品戰略,介入差異化競爭。
當然,在尋求差異化方面也不乏棋出異招者。青海春天旗下聽花酒業,依據老板張雪峰的一個夢境,推出最高售價超過5萬元/瓶的白酒產品;金東集團旗下李渡酒業千元光瓶酒產品,更像頻頻向元代窖池遺址借勢的非主流。
白酒賣給誰?
酒企在酒桌邊的膽子越來越肥,規模動輒萬噸、耗資動輒百億,達產后這么多酒賣給誰?
此前,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發出過疑問。另外,酒鬼酒在2021年報中認為白酒行業總體產能過剩。然而,不同的聲音,均被擴能熱潮淹沒了。
以今世緣為例,擴能項目完成將新增原酒年產能1.8萬噸、清雅醬香型原酒年產能2萬噸等,合計3.8萬噸。去年5月公司董秘公開披露的已有釀酒年產能為2.7萬噸。
公司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江蘇省內,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省內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94.63%、93.62%、93.55%和92.60%。
今世緣承認省內發展空間相對小了,且在大本營還有強龍洋河股份。
公司并非沒有想過走出去。只是2020年收購景芝酒業終止,外拓上再次失利,陷入走不出江蘇的怪圈。
宏觀上看,在這場愈演愈烈的擴能潮中,帶來的是一場行業大洗牌。國內規模性白酒企業一直在縮減,2017年的高峰期有1593家,去年降至963家,行業加速出清。
隨著頭部及腰部企業全價位段加碼產品,正在擠壓原酒生產企業、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間。
酒業家日前曾對全國33家樣本區域酒企2021年銷售狀況做過統計,11家年銷售額3000萬元以下規模酒企,超過7成業績下滑,下滑幅度10%-40%。
擴能潮并不會扭轉行業產銷下行趨勢,按照申港證券的研究,這是總量下滑背景下的結構調整。
當行業向大品牌、大型酒企集中,在存量市場里尋找增量,2022年及以后對產品提質增效將成為主流。產能將會聚焦到中高端產品,競爭加劇。
不少酒企都在加強產能和老酒儲備,提升老酒品質,作為未來發展戰略的支撐,消費者最終只會為好產品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