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眸財經 蕭韻
2022年,或許是叮咚買菜最艱難的一年。
為何?
就在3月17日晚,北京海淀區市場監管局官方通報:已對叮咚買菜進行行政約談并立案調查。起因是有媒體報道稱,在叮咚買菜北京三元站點的前置倉內,存在死魚冒充活魚、更換過期食品的生產標簽以及情節消毒不到位等問題。
而就在年初,一位認證為叮咚買菜員工在脈脈平臺上透露,叮咚買菜已經開啟大裁員,裁員比例為采購50%、算法30%、運營30%、招聘為10%-20%。在離職員工的賠償方面,有被裁員工表示“沒有n+1,只有n”。
網傳,目前叮咚買菜員工數與巔峰時期相比少了上萬人,叮咚買菜雖然發布聲明稱消息并不屬實,但根據財經周刊的記者調查顯示,叮咚買菜實際上自2021年就已經開始裁員。
競爭正激烈,囊中卻羞澀
或許是為了挽回市場信心,2022年2月中旬叮咚買菜發布最新財報后,創始人梁昌霖高調表示“2021年第4季度是我們成立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個季度,我們在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上”。
但是,這句話背后卻難掩尷尬。
因為根據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叮咚買菜總營收雖然達到了201.21億元,同比增長77.5%,但與此同時,負債額也在進一步擴大,2021年公司凈虧損64.29億元,較上年的-31.77億元,虧損幅度擴大了一倍多。
對于企業來說,現金流往往比盈利更重要,賬面的虧損或許還可周轉盤活,但現金流的拮據卻能立馬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據了解,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叮咚買菜的現金流從第二季度的72.86億元下降至52.31億元,直降20.55億元。
很明顯,在競爭激烈的社區電商關鍵戰役時刻,叮咚買菜沒“子彈”了。
想當年,叮咚買菜曾靠著融資來的資金大量投資前置倉,迅速躋身于行業第一梯隊,按理來說,這種護城河應該一直加大投資力度鞏固才是,但奇怪的是,近期叮咚買菜卻悄悄放緩了前置倉的投資腳步。
深眸財經注意到,《財經天下》周刊記者采訪過一名叮咚買菜的內部員工周有為(化名),該員工透露道:最近一臺服務器損壞,維修成本大概需要200萬到300萬,公司后來就干脆放棄維修來。此外,周有為還了解到“原本叮咚買菜要在福州新開一個前置倉,連裝修隊都找好了,但迫于資金不足,沒錢了最終就地解散”。
這樣一個上市公司,竟然會被“柴米油鹽”的瑣事困擾,讓人何其唏噓?
陷于模式困境
無論是大量裁員,還是高負債,或者是現金流緊張,以及前置倉投置放緩等種種負面消息,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叮咚買菜在2022年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困境,面臨“無米之炊”的尷尬。
資本市場或許能夠反應出來,叮咚買菜的股價自2022年以來連續跌陰,距上市之后的最高點股價蒸發超80%,目前市值僅剩下8.8億美元。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曾經的資本寵兒,在短短一兩年之間,就變得寸步難行呢?深眸財經認為,主要存在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一方面,用戶體驗不理想,“商品力”的故事難以為繼。
一直以來,不管是“大量投資前置倉”還是“現金補貼”,叮咚買菜的重心始終圍繞在“提高商品力”這方面。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也曾表示“未來,消費升級和商品力是公司主要的增長動力,我們相信互聯網的下半場會回歸購物本質,商品力是第一推動力,要用優質的產品贏得服務?!?/p>
響亮的口號讓人激動,但事實卻讓人啪啪打臉。根據叮咚買菜app用戶在應用商城下的評論信息顯示,目前叮咚買菜存在多種問題。
2022年2月1號,用戶名為“番茄”的客戶表示:“**新用戶無法領到優惠券。邀請流程全由本人操作,但完成后并沒有優惠券,向后臺反映,客服推脫道:沒有關聯證明?!?022年1月3號,用戶“Tina樂悠悠”表示:“之前還好,現在給差評,因配送時間越來越慢,配送地址不遠,但最近兩次要1個半小時才能送到”。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深眸財經發現,雖然前期叮咚買菜的用戶評價都是偏向積極方面,但近期關于叮咚買菜的負面信息則越來越多。其中,配送時間、配送范圍、優惠券服務、生鮮品質是負面信息的重災區。
足可見,叮咚買菜致力于提高商品力的決心尚未得到用戶們真正認可?!吧唐妨Α钡墓适禄蛟S只在資本市場賣吆喝,真正落到實處還面臨重重困難。
另一方面,上海模式難以復制,行業整體難題不是一個企業就能扭轉。
2022年2月15日,叮咚買菜發布了截至2021年末的第四季度業績報告,而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中,梁昌霖表示“2021年12月叮咚買菜已經在大本營上海實現全面盈利,同時力爭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實現長三角地區完全盈利,也力爭在第四季度全國接近盈利。”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利好消息,但消息的背后也蘊藏著模式復制的焦慮。
根據數據顯示,2021年叮咚買菜在上海地區的平均客單價超過66元,每單毛利率28%,分選中心的加工和干線運輸的費用率為6%。
眾所周知,生鮮行業是高頻、剛需、低單價的行業,行業盈利的邏輯在于薄利多銷,但叮咚買菜的盈利邏輯卻相反,從它上海地區的用戶消費特征來看,叮咚在上海地區的盈利點其實在“厚利”而非“多銷”。
那么,叮咚買菜在上海地區的成功路徑,能否依樣照葫蘆地復制到其他地區呢?
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說在全國范圍內,能夠和上海的消費環境(上海地區的互聯網滲透率、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物流干道的完善程度等方面)相提并論的城市可沒有幾個,就拿同行業來說,如盒馬等業態都在全國各地依照情況,開另設了不少平價品牌。
并且,成功模式的復制路徑,本就是全行業的問題,就如同商超出現多年,傳統菜市場依然無法被完全替代一樣,在買菜吃飯這件事上,無論是針對盒馬、叮咚買菜,還是每日優鮮、美團買菜,亦或是其他生鮮品牌,用戶都沒有形成足夠的粘性,叮咚買菜想要在全國范圍內將“厚利”的方式推廣開來,注定是一場與整個消費社會的“博弈”。
收縮,還是繼續擴張?
那么,叮咚買菜該如何走出困境?
或許,短期來看叮咚買菜需要收縮戰線,在一線城市堅持自己的“上海模式”。
畢竟,2022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之后,整個生鮮行業都面臨重大變局,連鎖超市、農貿市場、傳統電商、社區電商等多方都在逐鹿。
在這種格局下,想要建立更好的競爭生態,供應鏈和服務體系的建設是行業競爭主要著力點,原來單一的供應鏈渠道模式,已經滿足不了消費者對商品“更快、更好”的需求。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行業中各大企業除了投資中心倉以外,也紛紛開始在“最后半公里范圍內”物流配送上發力,從各類企業的投資版圖可見,供應鏈前置已經成為了生鮮行業改良供應鏈的一大法寶。
雖然整個生鮮行業,雖然都還只是“多強”沒有“一超”,但這無疑是拉長了整個行業的競爭時間,即便是不對用戶補貼,但巨頭由于有其他現金奶牛,可以不斷對其進行輸血,這種獨自戰斗的品牌,則等于是陷入了一個泥潭。
目前,叮咚買菜已經開始從城批采購,逐漸向供應鏈自建方向轉變。根據招商證券2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叮咚買菜70%-80%的蔬菜、水果品類在源頭做直采,絕大部分肉禽蛋品類和品牌商做直采。
但問題就出在這里,生鮮商超發展了這么多年,能夠在供應鏈領域建立壁壘的,寥寥無幾。
山姆會員店或許算一個,目前在中國23個城市運營36個門店,會員數超過400萬,每年會員費高達10.4億元,但山姆成功的背后,是多年耕耘和完整供應能力的沃爾瑪,并不是任何企業都具備零售與商超的能力。
叮咚買菜在短時間內想讓供應鏈成為自己的競爭壁壘,實在有些低估了這個行業的難度和花錢的速度,如果這個時候眼里還只有“擴張”,那么原來的基本盤也將變得危險。
比如,2021年12月盒馬鮮生在上海地區推出“斬釘價”,并表示“盒馬一直以來都堅持的是‘價值戰’而非‘價格戰’,既然開始打價格戰了,那就是長期戰爭。”
在流量這方面,叮咚買菜已然不具備優勢,那在造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叮咚買菜能否熬過價格戰呢?
結語
2019年底疫情的爆發為生鮮賽道帶來新的突破口,叮咚買菜也隨著一眾玩家搭上了行業快車,但高增長的背后究竟有幾成是自身實力的加持我們尚不可知。
在裁員風波和處罰風波的負面影響下,3月份上海疫情形勢再度嚴峻,叮咚買菜或許能緩一口氣,但居安思危,安心享受革命成果的時候還遠遠沒到,百億燒錢過后,叮咚買菜該如何讓投資者看到勝利的曙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