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2CC新傳媒
化妝品市場由于其消費群體多、盈利利潤大等特點,不斷吸引生產廠商加入其中,導致魚龍混雜、化妝品市場亂象始終難以有效消除。
2021年,國家藥監局依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組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家化妝品監督抽檢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化妝品非法添加禁用原料、生產經營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或技術規范的化妝品等違法行為,助力提升化妝品標準體系建設,著力營造安全有序的化妝品市場環境,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歷時一年,3月2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2021年國家化妝品監督抽檢年報。抽檢結果具體如何?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11類化妝品被重點抽檢,合格率為98.03%
2021年,全國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監管關切,以發現問題、防控風險為主要目標,以風險多發品種、場所為抽樣重點對象,組織對染發類、洗發護發類、彩妝類、防曬類、宣稱祛痘類、面膜類、宣稱保濕滋潤的一般護膚類、宣稱緊致抗皺的一般護膚類、兒童類、祛斑/美白類和爽身粉類等11類化妝品進行抽檢,共抽檢20245批次產品。
經33家化妝品檢驗機構依據《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檢驗,其中19847批次產品符合規定,全國化妝品抽檢合格率為98.03%。
抽樣主要采用現場抽樣和網絡抽樣兩種方式進行,從各省(區、市)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化妝品監督抽樣的數量分布情況(見圖1)看,浙江、上海、四川、山東、廣西、黑龍江、廣東、山東、河北等省份的抽樣批次數最多。比如,浙江抽樣批次數為1000批次、四川900批次、山東730批次。
圖2 各地域類型抽樣數量分布圖
根據抽樣的區域分布情況圖(見圖2)來看,地級市、市縣/區縣的抽樣量最多,分別為6573批次、6004批次,其次是省會城市,占到3880批次,直轄市為1947批次。
圖3 樣品產地分布圖(按化妝品生產企業所在地區劃分)
另根據樣品的產地分布情況(見圖3),具體按化妝品生產企業所在地區劃分,廣東產的抽樣量達到9544批次,其次為上海產3658批次,再者江蘇產1465批次、浙江產1187批次。福建、北京、天津、山東、湖北、港澳臺地區均為不同批次抽樣量的原產地。國內其余省份此外,原產地還包括江西、海南、云南、河南等16個省(區、市)。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年初至今(3月2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發布多個化妝品抽檢通告:2022年1月19日,國家藥監局關于71批次不合格化妝品的通告(2022年第6號);1月20日,國家藥監局關于14批次化妝品檢出禁用原料的通告(2022年第7號)(詳情可見C2CC傳媒x新妝資訊此前報道《“禁用原料”難禁!這是誰的鍋?》);2月17日,國家藥監局關于50批次不符合規定化妝品的通告(2022年第11號);2月22日,國家藥監局關于8批次化妝品檢出禁用原料的通告(2022年第12號)。
美容美發市場規模3863億元,染發類合格率僅87.6%
抽檢年報顯示(見圖4),在抽檢檢驗的11類化妝品中,爽身粉類、祛斑/美白類化妝品、兒童類、宣稱緊致抗皺的一般護膚類、宣稱保濕滋潤的一般護膚類、面膜類、宣稱祛痘類等9類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8%以上。而洗發護發類以及染發類則是抽檢檢驗不合格的重災區。尤其是染發類,合格率僅為87.6%。
圖4 11類化妝品抽檢合格率圖
去年10月2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82批次不合格化妝品通告。82批次不合格化妝品均為染發膏、染發水等染發類產品。檢驗不合格項目涉及標簽標識、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禁用原料。“苯基甲基吡唑啉酮”不合格數量為15批次(詳情可見C2CC傳媒x新妝資訊此前報道《最新!國藥監公布82批次不合格化妝品,均為染發類》)。
而從近兩年洗護發以及染發類不合格批次中,廣州市賜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備案、生產的多批次尊榮染膏, 廣州市景紅達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數批次景紅達染發膏因“標簽標識”不合格多次登黑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漢高股份旗下國際知名品牌施華蔻的6批次染發品被檢出未獲批染發劑。漢高股份因此被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行政處罰,罰款33.18萬元,沒收違法所得11.06萬元(詳情可見C2CC傳媒x新妝資訊此前報道《漢高股份再罰!生產公司也曾連續三次被整改!》)。
亂象背后,是國民對美容美發服務需求增多的信號,美容美發行業也因此涌入大量企業。根據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中國美容美發企業累計注冊總數已經超過84萬家。
另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2021年中國美容美發行業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為4.0%,2021年市場規模為3863億元,預計2022年美容美發行業規模將達4019億元。
頭部檢測機構被暫停權限,嚴把“檢測關”勢在必行
2021年是《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施行元年,條例配套的各項規章、規范性文件正在陸續制定出臺。國家藥監局標識將依法繼續做好化妝品國家監督抽檢工作,著力提升化妝品監管能力和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公眾用妝安全作出更大的努力。
眾所周知,標簽標識不合規、使用禁用原料、菌落總數超標等問題是化妝品不合格的幾大重要原因。但沒想到的是,化妝品檢驗機構也存在諸多亂象。
3月1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于化妝品注冊備案檢驗檢測機構能力考評結果處置有關情況的通告(下稱“通告”)。通告顯示,46家檢測機構被暫停化妝品注冊備案檢驗信息系統使用權限、12家機構被要求進行整改。
通告表示,根據存在問題的不同,此次公示對象分為:無特殊原因未按要求參加能力考評的檢測機構、 能力考評結果達不到要求的檢測機構,以及能力考評部分項目結果可疑的檢測機構三類。
通告顯示,多家行業內大家耳熟能詳的檢測機構,如譜尼、天祥,甚至廣東省汕頭市藥品檢驗所、大連市藥品檢驗檢測院、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這類官方機構都存在能力考評達不到要求的情況。
事實上,近年來,監管部門也多次對化妝品檢測機構進行整頓。
2021年1月20日,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通告稱,廣州市宜健醫學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等4家檢驗檢測機構存在未按規定的檢驗方法要求開展檢驗等問題,被暫停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信息系統的使用權限;同年4月,8家化妝品檢驗檢測機構因鉛和汞含量的測定能力驗證結果不合格,而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通報。
化妝品檢驗是化妝品注冊備案的重要一環,事關化妝品的質量安全。近年來,由于功效型化妝品需求大增和法規的硬性要求,檢測機構也迎來了“蓬勃發展”。
但也正因如此,這一產業鏈的競爭開始變得異常激烈,亦由此造成了整個化妝品檢驗市場惡性競爭,亂象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