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國產電動汽車為何難出新“華為”?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國產電動汽車為何難出新“華為”?

成為下一個“華為”很難,這條路終究值不值得走下去?

文|道總有理

前幾日,國產電動汽車廠商們紛紛上交了2月份的“成績單”。

蔚來汽車交付新車6131輛,同比增長9.9%;理想汽車交付8414輛理想ONE,同比增長265.8%;小鵬汽車銷量達到6225輛,同比增長180%。

理想汽車位居銷量榜首位,造車新勢力的排位再次生變,但更讓人詫異的是蔚來和小鵬雙雙被第二梯隊玩家哪吒反超。其實,1月份蔚來已經被哪吒反超,掉出前三,后者以11009輛占據當月銷量第三位。

幾家歡喜幾家愁,但這其中不包括比亞迪。據公開信息,比亞迪乘用車2月銷量90268輛,同比增長336.2%,其中新能源銷售87473輛,同比增長764.1%。比亞迪一舉超越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僅次于穩坐第一已久的一汽大眾,連特斯拉也“甘拜下風”。

銷量榜的變化再次透露出一點,新能源汽車行業仍處于動蕩的洗牌期,而這和當年白熱化的智能手機之戰極其相似:特斯拉獨樹一幟,國產品牌激烈交鋒,貼身肉搏,看不清誰是最后的贏家。

參考國內智能手機行業,華為憑借技術實力后來居上,在新能源電動車領域,是否會出現下一個“華為”呢?

價格戰、價格戰,還是價格戰

國產智能手機的發展進程離不開價格戰,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興起有些不同,蔚來等新造車勢力反其道行之,是從中高端切入戰場。

這個思路其實是正確的。前幾年,大眾對新能源汽車這一新生事物的認知相對模糊,接受度也較低,而對新能源汽車感興趣且能夠為之買單的往往是消費能力較強、價格敏感度較低的群體。另一方面,如果新能源汽車直接靠低端車與燃油車搶生意,那在價格戰上無異于自討苦吃。

由此,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逐鹿20-30萬元區間的中高端市場,一直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旋律。去年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7萬輛和95萬輛,均同比增長2.2倍,其中新能源汽車中高端車型銷量的增長尤為明顯。

然而現在,哪吒反超蔚來,釋放出低端車型的消費潛力,這是否會改變電動汽車競爭的主戰場,引發更大規模的價格戰呢?從去年全年的數據可看,“蔚小理”去年銷量同比分別增長了109.1%、263%和177.4%,相比之下,哪吒和零跑卻實現了362%和320.04%的同比增長,遠高于“蔚小理”。

低端車型對應的是下沉市場,實際上新能源車企也正在往下沉市場跑。小鵬汽車一面發布了入門級車型 P5,一面率先聯合中升集團鋪設下沉銷售渠道,蔚來也大方承認,正在打造中低端子品牌。

目前中高端市場固然仍是新能源汽車主打車型的核心競爭陣地,可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對低線城市的滲透,低端市場的戰略地位無疑會提升,成為攪亂市場格局的新變量。

聯想當年,OPPO、Vivo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悄然在低線城市布局銷售網點和線下門店,由此迎來了2016年的銷量大爆發,也是從這一年起,OPPO和Vivo幾乎未掉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前三的位置。

低線城市的換機潮和信息不對稱成就了當年的藍綠兄弟,新能源電動汽車也正在迎來“換車潮”。2019年12月,58同鎮發布了《下沉市場汽車消費趨勢報告》,報告顯示,下沉市場的已購車用戶車輛使用時間平均為4年以下,預計換車周期集中在6年以上,預計2年內,下沉市場的汽車置換需求將集中爆發。

汽車換置的方向是否會導向電動汽車,可能性很大,尤其是現在油價飆升,車主紛紛感慨“開不起車”,這將很大程度上助推消費者由燃油車轉向電動汽車。

手機樣板不是前車之鑒

價格幫助品牌突圍,但技術才能制勝,在電動汽車領域或許同樣如此。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不能長時間犧牲利潤來維持低價,尤其是在上游原材料價格加速上漲、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因素的影響下,長期的價格戰必將帶來嚴重的虧損危機。以哪吒汽車為例,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哪吒汽車分別實現營收12.97億元、16.32億元,凈虧損分別為13.21億元、6.93億元。

另一方面,下沉市場追求性價比,并不一定等于付費能力差,而是消費者對汽車的實用性價值高度敏感。也就是說,品牌沒有點硬核技術很可能也打動不了下沉市場的消費者。

蔚來等國產電動汽車新品牌對于技術自主研發尤為重視。蔚來汽車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年度研發投入24.87億元,占全年營業收入的15%;理想汽車、小鵬汽車2020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0.99億元和17.2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1.62%和29.52%。

但是,高占比的投入似乎還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新能源汽車的相關專利大多仍舊掌握在傳統車企手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專利申請TOP10申請人分別是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株式會社LG化學、國家電網公司、福特全球技術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

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核心在于電池技術與智能化,前者的話語權屬于電池供應商,而后者則是新品牌突圍的關鍵,可汽車智能化方面,蔚來、理想及其他企業做得都略顯不足,也遠沒有達到滿足用戶需求的水平。

如蔚來,蔚來自詡高端,而在自動駕駛、智能化方面,并沒有太讓人驚艷的地方,反倒在高端品牌塑造、營銷和服務上下足了功夫。

還有零跑,也自稱是新勢力中唯一具備全面自研自造能力的企業,但兩次在智能化上翻了車,S01在售賣之時宣傳為“特斯拉級別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一些消費者提車后發現該功能“暫時未開放”。 

其實不能說新能源車企技術研發實力不足,而是新能源汽車研發不同于智能手機的關鍵一點在于,因為不同的路線具有不同的研發方向,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決定了在把研發資金押注某一路線或某一方向之后,一旦長期無果或本身就行不通,就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研發浪費。

去年7月,本田汽車突然宣布將停止氫燃料電池車(Clarity Fuel Cell)的生產。雖然這并不意味著本田會終止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可停產這一決定還是側面透露出銷量不足、成本高企及技術路徑選擇錯誤等問題。技術路徑選擇失誤會影響車輛研發、推廣進程,像本田這樣直接選擇停產,這個過程的損失更大。

相對而言,智能手機產業鏈非常成熟,屏幕、芯片、攝像等技術賽道也有各自成功的頭部企業,受到路徑選擇的困擾較少。

“家底”不厚,窟窿難填

華為在智能手機市場能夠以技術突圍高端,既來自于企業內部的危機意識,也得益于掌舵人大規模投注研發的魄力。

2016年,當其他國產手機紛紛跟風鋪設線下渠道又或執著機海戰術,忙著推出一款又一款產品時,華為依舊保持對研發的高投入作風。據年報顯示,華為2016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同比增長32%,研發費用則高達764億元,占總體銷售收入的14.6%。這個數字超過了大部分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

當然,除了個人因素,華為對研發的投入必然是以集團健康的經營狀況為根基的,尤其是在消費者業務還沒有成為華為的業績支柱之前,運營商業務的高速增長,為各方面的技術研發提供了資金支持。

新造車勢力儼然沒有這一豐厚的“家底”,他們的研發投入目前不得不依靠融資。一是,產品銷量決定業績,而現在各大品牌的銷量并不穩定;二是,在供應鏈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企業難以找到盈利的平衡點,更別提實現自我造血。

蔚來在美股上市時,李斌直言“上市,就是為了融資”,小鵬、理想不外乎此。

但是,蔚來、小鵬、理想三家趕上了上市的好時機,其他車企未必有這個運氣,不少已經卡在了上市門檻。威馬汽車曾宣布要進軍科創板的計劃,并在去年3月被上海證監會證實已完成上市輔導,就在一個月后,威馬被媒體曝出科創板IPO進程暫緩。哪吒和零跑也早已宣布科創板上市的計劃,此后同樣也沒了任何消息。

據新浪財經報道,威馬汽車的科創板IPO進程被暫緩,原因是在上市材料審查中發現了不少問題,被質疑科技含量不足、研發投入營收占比不高和持續虧損等。一位業內人士稱,雖然科創板上市門檻較低,但是對于企業的科創屬性要求較高,如果企業沒有較強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比如專利申請的數量、大量的研發投入等等,很難通過科創板的審查。

新能源造車希望通過上市融資來支撐他們對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以技術促進銷量增長,但現在恰恰由于研發投入不夠而被卡在科創板的門口。這種現狀無疑會將新能源車企困在一個無法循環的怪圈之中,影響產品的創新和競爭力的增強。

對于第二陣營的車企來講,這無形之中也為他們進一步挑戰第一陣營的“統治地位”帶來了阻礙。

國產品牌的逆襲,是一部國產品牌對陣國際巨頭的生存圖鑒,華為的成功曾經為我們走向自主研發之路提供了樣本,可現在它不得不重新潛行,因此,原來的期盼轉移和集中到了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為“華為”很難,但這條路終究要走下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華為

8k
  • 盤前機會前瞻|重磅催化來了!華為即將發布兆瓦超充產品,這幾家公司與華為在超充領域深度合作值得關注(附概念股)
  • 盤前機會前瞻| 華為每年投入超60億激勵開發者,鴻蒙系統迎來快速釋放期,這幾家鴻蒙產業鏈企業有望持續受益(附概念股)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國產電動汽車為何難出新“華為”?

成為下一個“華為”很難,這條路終究值不值得走下去?

文|道總有理

前幾日,國產電動汽車廠商們紛紛上交了2月份的“成績單”。

蔚來汽車交付新車6131輛,同比增長9.9%;理想汽車交付8414輛理想ONE,同比增長265.8%;小鵬汽車銷量達到6225輛,同比增長180%。

理想汽車位居銷量榜首位,造車新勢力的排位再次生變,但更讓人詫異的是蔚來和小鵬雙雙被第二梯隊玩家哪吒反超。其實,1月份蔚來已經被哪吒反超,掉出前三,后者以11009輛占據當月銷量第三位。

幾家歡喜幾家愁,但這其中不包括比亞迪。據公開信息,比亞迪乘用車2月銷量90268輛,同比增長336.2%,其中新能源銷售87473輛,同比增長764.1%。比亞迪一舉超越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僅次于穩坐第一已久的一汽大眾,連特斯拉也“甘拜下風”。

銷量榜的變化再次透露出一點,新能源汽車行業仍處于動蕩的洗牌期,而這和當年白熱化的智能手機之戰極其相似:特斯拉獨樹一幟,國產品牌激烈交鋒,貼身肉搏,看不清誰是最后的贏家。

參考國內智能手機行業,華為憑借技術實力后來居上,在新能源電動車領域,是否會出現下一個“華為”呢?

價格戰、價格戰,還是價格戰

國產智能手機的發展進程離不開價格戰,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興起有些不同,蔚來等新造車勢力反其道行之,是從中高端切入戰場。

這個思路其實是正確的。前幾年,大眾對新能源汽車這一新生事物的認知相對模糊,接受度也較低,而對新能源汽車感興趣且能夠為之買單的往往是消費能力較強、價格敏感度較低的群體。另一方面,如果新能源汽車直接靠低端車與燃油車搶生意,那在價格戰上無異于自討苦吃。

由此,傳統車企和新造車勢力逐鹿20-30萬元區間的中高端市場,一直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旋律。去年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7萬輛和95萬輛,均同比增長2.2倍,其中新能源汽車中高端車型銷量的增長尤為明顯。

然而現在,哪吒反超蔚來,釋放出低端車型的消費潛力,這是否會改變電動汽車競爭的主戰場,引發更大規模的價格戰呢?從去年全年的數據可看,“蔚小理”去年銷量同比分別增長了109.1%、263%和177.4%,相比之下,哪吒和零跑卻實現了362%和320.04%的同比增長,遠高于“蔚小理”。

低端車型對應的是下沉市場,實際上新能源車企也正在往下沉市場跑。小鵬汽車一面發布了入門級車型 P5,一面率先聯合中升集團鋪設下沉銷售渠道,蔚來也大方承認,正在打造中低端子品牌。

目前中高端市場固然仍是新能源汽車主打車型的核心競爭陣地,可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對低線城市的滲透,低端市場的戰略地位無疑會提升,成為攪亂市場格局的新變量。

聯想當年,OPPO、Vivo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悄然在低線城市布局銷售網點和線下門店,由此迎來了2016年的銷量大爆發,也是從這一年起,OPPO和Vivo幾乎未掉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前三的位置。

低線城市的換機潮和信息不對稱成就了當年的藍綠兄弟,新能源電動汽車也正在迎來“換車潮”。2019年12月,58同鎮發布了《下沉市場汽車消費趨勢報告》,報告顯示,下沉市場的已購車用戶車輛使用時間平均為4年以下,預計換車周期集中在6年以上,預計2年內,下沉市場的汽車置換需求將集中爆發。

汽車換置的方向是否會導向電動汽車,可能性很大,尤其是現在油價飆升,車主紛紛感慨“開不起車”,這將很大程度上助推消費者由燃油車轉向電動汽車。

手機樣板不是前車之鑒

價格幫助品牌突圍,但技術才能制勝,在電動汽車領域或許同樣如此。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不能長時間犧牲利潤來維持低價,尤其是在上游原材料價格加速上漲、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因素的影響下,長期的價格戰必將帶來嚴重的虧損危機。以哪吒汽車為例,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哪吒汽車分別實現營收12.97億元、16.32億元,凈虧損分別為13.21億元、6.93億元。

另一方面,下沉市場追求性價比,并不一定等于付費能力差,而是消費者對汽車的實用性價值高度敏感。也就是說,品牌沒有點硬核技術很可能也打動不了下沉市場的消費者。

蔚來等國產電動汽車新品牌對于技術自主研發尤為重視。蔚來汽車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年度研發投入24.87億元,占全年營業收入的15%;理想汽車、小鵬汽車2020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0.99億元和17.2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1.62%和29.52%。

但是,高占比的投入似乎還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新能源汽車的相關專利大多仍舊掌握在傳統車企手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專利申請TOP10申請人分別是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株式會社LG化學、國家電網公司、福特全球技術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

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核心在于電池技術與智能化,前者的話語權屬于電池供應商,而后者則是新品牌突圍的關鍵,可汽車智能化方面,蔚來、理想及其他企業做得都略顯不足,也遠沒有達到滿足用戶需求的水平。

如蔚來,蔚來自詡高端,而在自動駕駛、智能化方面,并沒有太讓人驚艷的地方,反倒在高端品牌塑造、營銷和服務上下足了功夫。

還有零跑,也自稱是新勢力中唯一具備全面自研自造能力的企業,但兩次在智能化上翻了車,S01在售賣之時宣傳為“特斯拉級別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一些消費者提車后發現該功能“暫時未開放”。 

其實不能說新能源車企技術研發實力不足,而是新能源汽車研發不同于智能手機的關鍵一點在于,因為不同的路線具有不同的研發方向,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決定了在把研發資金押注某一路線或某一方向之后,一旦長期無果或本身就行不通,就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研發浪費。

去年7月,本田汽車突然宣布將停止氫燃料電池車(Clarity Fuel Cell)的生產。雖然這并不意味著本田會終止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可停產這一決定還是側面透露出銷量不足、成本高企及技術路徑選擇錯誤等問題。技術路徑選擇失誤會影響車輛研發、推廣進程,像本田這樣直接選擇停產,這個過程的損失更大。

相對而言,智能手機產業鏈非常成熟,屏幕、芯片、攝像等技術賽道也有各自成功的頭部企業,受到路徑選擇的困擾較少。

“家底”不厚,窟窿難填

華為在智能手機市場能夠以技術突圍高端,既來自于企業內部的危機意識,也得益于掌舵人大規模投注研發的魄力。

2016年,當其他國產手機紛紛跟風鋪設線下渠道又或執著機海戰術,忙著推出一款又一款產品時,華為依舊保持對研發的高投入作風。據年報顯示,華為2016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同比增長32%,研發費用則高達764億元,占總體銷售收入的14.6%。這個數字超過了大部分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

當然,除了個人因素,華為對研發的投入必然是以集團健康的經營狀況為根基的,尤其是在消費者業務還沒有成為華為的業績支柱之前,運營商業務的高速增長,為各方面的技術研發提供了資金支持。

新造車勢力儼然沒有這一豐厚的“家底”,他們的研發投入目前不得不依靠融資。一是,產品銷量決定業績,而現在各大品牌的銷量并不穩定;二是,在供應鏈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企業難以找到盈利的平衡點,更別提實現自我造血。

蔚來在美股上市時,李斌直言“上市,就是為了融資”,小鵬、理想不外乎此。

但是,蔚來、小鵬、理想三家趕上了上市的好時機,其他車企未必有這個運氣,不少已經卡在了上市門檻。威馬汽車曾宣布要進軍科創板的計劃,并在去年3月被上海證監會證實已完成上市輔導,就在一個月后,威馬被媒體曝出科創板IPO進程暫緩。哪吒和零跑也早已宣布科創板上市的計劃,此后同樣也沒了任何消息。

據新浪財經報道,威馬汽車的科創板IPO進程被暫緩,原因是在上市材料審查中發現了不少問題,被質疑科技含量不足、研發投入營收占比不高和持續虧損等。一位業內人士稱,雖然科創板上市門檻較低,但是對于企業的科創屬性要求較高,如果企業沒有較強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比如專利申請的數量、大量的研發投入等等,很難通過科創板的審查。

新能源造車希望通過上市融資來支撐他們對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以技術促進銷量增長,但現在恰恰由于研發投入不夠而被卡在科創板的門口。這種現狀無疑會將新能源車企困在一個無法循環的怪圈之中,影響產品的創新和競爭力的增強。

對于第二陣營的車企來講,這無形之中也為他們進一步挑戰第一陣營的“統治地位”帶來了阻礙。

國產品牌的逆襲,是一部國產品牌對陣國際巨頭的生存圖鑒,華為的成功曾經為我們走向自主研發之路提供了樣本,可現在它不得不重新潛行,因此,原來的期盼轉移和集中到了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為“華為”很難,但這條路終究要走下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龙县| 宜州市| 武山县| 徐闻县| 白玉县| 高台县| 衡东县| 四会市| 五寨县| 天峨县| 齐齐哈尔市| 稷山县| 阜阳市| 金昌市| 卢氏县| 香河县| 乐陵市| 平湖市| 庆云县| 手游| 格尔木市| 灵丘县| 丹凤县| 北碚区| 上虞市| 康保县| 庄浪县| 扶余县| 铜山县| 贡觉县| 松溪县| 礼泉县| 南阳市| 苍溪县| 大丰市| 碌曲县| 庆云县| 永顺县| 锡林浩特市| 芦山县|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