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潮新消費
這兩年,植物奶在國內外餐飲文化中盛行,品類也從燕麥奶卷到了巴旦木奶、開心果奶、土豆奶……
從2017年“植物的突破”,到2020年“植物基革命”,植物基連續五年被看作是未來食品飲料重要趨勢。但在新品類的互相爭斗中,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幾千年中國早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豆奶。
實際上,植物基在中國歷史悠久。中國人也是天生的“植物胃”,乳糖不耐受發生率超67%。可當下,豆奶行業規模遠不及牛奶行業,消費者在大豆蛋白消費上存在認知和攝入不足的問題。
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提出建議,提倡動物蛋白、植物蛋白的“雙蛋白”攝入。尤其是鼓勵增加以豆奶為主的大豆蛋白攝入,發力大豆精深加工產業,助力國民營養均衡發展。
熱議背后,豆奶的“回歸”,又是一場傳統谷物的健康革新。
01 千年豆飲撞上“植物基”
泡豆、磨碎、過濾、煮沸,鮮香的豆漿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相傳西漢淮南王劉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間,劉安每天用泡好的黃豆磨豆漿給母親喝,劉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豆漿就漸漸在民間流行開來。
豆奶作為“傳統豆漿+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升級產品,其營養價值更豐富,易于消化,但國人對豆奶的營養價值認識不足,消費量也遠低于亞洲市場中的其他國家。
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數據,據日本豆乳協會2019年統計,飲食習慣接近的亞洲市場中,中國大陸的豆奶消費量遠低于其它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鄭奎城在兩會期間曾表示,目前,我國居民面臨著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食物選擇搭配不合理、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其中,營養不均衡成為居民膳食營養改善中的突出難題。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攝入不均衡。動物蛋白攝入多,但微量營養元素缺乏,國民營養過剩與不足問題并存。
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四成以上居民對大豆及其制品中的蛋白含量有認知錯誤,六成以上居民對大豆及其制品的營養價值認知模糊。
《20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我國居民每人每天攝入25-35g大豆及大豆制品。但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約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類制品,消費量不足,處于較為嚴重的失衡狀態。
不過,變化已來。隨著市場革新,新品迭代,一個行業興衰更替的背后品類此消彼長。大洋彼岸的植物蛋白飲品興起,在狙擊傳統牛奶業的同時,如振翅蝴蝶,席卷全球。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植物蛋白飲品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經與北美持平,而其在亞洲的市場規模甚至已經逼近北美與歐洲市場的總和。
中國市場自然不會被拉下。當越來越多白領端起燕麥奶,越來越多創業者入局,植物蛋白飲品那些遙遠又親切的中文乳名——豆奶、杏仁露、椰奶、核桃露......接連在消費者腦中被喚醒。
廣義來看,植物蛋白飲品由含蛋白質和脂肪的植物種子或果實壓榨而成。但在中國具備上千年歷史的豆奶,無疑是植物蛋白飲品賽道中最有群眾基礎的品類。
事實上,豆奶不僅可以作為重要的植物蛋白補充飲品,還具有低熱量、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等明顯優勢,其營養價值不可替代。鄭奎城表示,大豆蛋白為植物蛋白中為數不多的完全蛋白質,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從品類本身來說,豆奶不僅含豐富的蛋白質,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且植物蛋白中不含膽固醇,還能與國人常見的乳糖不耐受體質相適配。
“除了提供蛋白質以外,大豆還能夠提供維生素、黃酮類、卵磷脂、礦物質等元素,這都是人體所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在齊齊哈爾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郭成宇看來,植物蛋白的補充與攝入對人體營養均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借勢”植物基,豆奶再次成為了補充植物蛋白的首選。
02 豆奶的“革命”
中國植物蛋白飲品的商業化之路始于上世紀70年代,黃豆、杏仁、核桃、花生四大“植物基”包攬了中國植物蛋白飲品賽道。但困于“養生滋補”,乏于創新,露露、椰樹、維維等均在近五年陷入增長停滯。
近年來,在“裂隙”中成長起來的大批國貨新品牌,讓植物蛋白飲品又恢復了十幾年前的熱鬧。
2014年,蒙牛集團推出植物蛋白飲品品牌“植樸磨坊”。當年底,植樸磨坊即推出了核桃及巴旦木兩種堅果口味的植物蛋白飲品;2016年,植樸磨坊上市了包含醇香豆奶在內的系列產品,并突出“低糖”特點。
2017年,達利食品集團也推出以“純天然不添加”為賣點的豆奶品牌「豆本豆」,上市一年豆本豆便達成10億元銷售額,并開啟了“中國豆奶產業元年”。
2018年下半年開始,豆本豆相繼推出了黑豆奶、堅果豆奶、芝麻豆奶、燕麥豆奶、紅棗豆奶、植物酸奶等。
一時間豆奶行業進入了全面爆發的階段, 維維豆奶、唯怡豆奶等地區豆奶企業扎根多年的市場格局被打破。
當新的工藝帶入大豆中,豆奶也被賦予了新的價值。看似傳統的豆奶行業,其實已經處在變革中。
去年12月,豆本豆上新了有機全豆奶。觀潮新消費了解到,這款新品利用全豆工藝實現了對大豆膳食纖維的保留,重新定義了豆奶的營養價值標準。
“為了最大限度地鎖住整豆的原生營養,我們科研團隊經過上萬次反復實驗后,創新開發出了全豆工藝,從蒸煮、滅酶、研磨、都保留了全豆的營養,還賦予了豆奶更加飽滿、豐富的口感。”達利食品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悉,豆本豆創新應用了包括整豆滅酶、膳食纖維微米化處理等技術在內的全豆工藝。在不去豆皮和胚芽的狀態下,進行全豆滅酶、全豆研磨,不僅全面鎖住了膳食纖維等多種原生營養,還保留了大豆原有的豆香味。
有機原料加上創新技術,豆奶行業正從單一口味、單一功能進入細分化階段。豆本豆也憑借著技術創新與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掌控,成為新一輪豆奶“革命”的領軍者。
03 下一個國民級“爆款”
近年來,高脂、高糖引發的健康隱患逐漸成為輿論主流,更天然健康的營養成分進入消費者的關注視野。相比于牛奶中富含的動物性脂肪,豆奶0膽固醇、低飽和脂肪酸含量等特點十分突出。
歐睿國際的數據表明,2014-2018年期間,包裝豆奶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年復合銷量增長為9.3%,而常溫牛奶僅為1.1%,豆奶的復合銷量增長速度近10倍于常溫牛奶。
據東興證券研究所統計,隨著豆本豆、伊利、蒙牛等巨頭入局豆奶,行業格局重塑。目前,豆本豆占據20.7%市場份額。
據達利食品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豆本豆實現了21.5%的同比增長,銷售收入達10.64億元。豆本豆和美焙辰組成的家庭消費板塊,也成為去年上半年達利食品增速最快的板塊。
1983年,因“有益健康”,日本豆奶迎來第一次消費高潮;2002年,豆奶的美容功效及大豆異黃酮的健康概念深入人心,加之口味的提升,使得日本豆奶迎來第二次消費高潮。
雖然中國豆奶市場前三名品牌市場占有率總和不到50%,相較日本豆奶市場前三名市占率80%左右,還未出現絕對領先的玩家。
背靠高品質、健康至上的消費觀念,新的消費群體崛起,渠道的不斷升級等為植物蛋白飲品拓寬了更大的消費市場。
此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引導合理膳食,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具體提出,強化雙蛋白工程等重大項目實施力度,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開展雙蛋白工程重點產品的轉化推廣。政策的背后推動,也將成為包括豆奶在內的植物蛋白穩健增長的重要推力。
傳統品牌的豆奶飲品,因原料產地、技術工藝、企業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更多是以飲料的姿態存在的。如今從“飲料”向“類牛奶”的國民營養飲品發展,市場更大,需求更強。
打破傳統的刻板印象,方便的即飲豆奶已從單一的早餐拓展到健身、社交、出行等更多元化場景 ,從多方融入進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
2019年我國植物蛋白飲品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66億元,作為植物蛋白飲品中最重要的豆奶,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響應以及技術創新的沉淀,也將豆奶行業推向更高的階段。
民族的飲品,也是世界的飲品。重新定義之下,被忽視的超級國民飲品「豆奶」正在成為下一個類牛奶的“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