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只屬于少數精英的web1.0時代,到智能手機、網絡購物的廣泛應用,再到時下“萬物皆可元宇宙”的無限暢想,中國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一場龐大的數字變革。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達38.6%。這背后是無數企業賴以生存的數字技術和產品,以及超過10億中國用戶的數字生活。
如今,無論我們是否掌握數字技術,都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個“數字社會”,這一點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后尤其凸顯:出行離不開健康碼、行程碼,工作少不了線上會議,居家生活依賴外賣和網購以減少人群聚集……盡管如此,多數人仍然很難說清數字化應用如何塑造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近日,由數字原野工作室推出的《有數——普通人的數字生活紀實》一書為人們呈交了一份有關這道復雜題目的答卷。書中的內容由一群青年記者與學者田野調查而來,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他們將目光和腳步投進鄉村、小鎮、縣城、城市以及世界,聚焦一線數字社會參與者的故事,呈現了一個多元、多變、與數字化共振的“非典型”中國。

數字原野工作室 著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22-03
全書從五個不同維度描繪和審視了當代中國的數字生活:不同社會階層誕生了數字經濟里的職業新可能;不同地理區域展現了數字技術里的縣鄉新圖景;不同年齡群體發展出數字生活里的代際新關系;新的交互技術創造了數字場景里的云端新體驗;還有外國人眼中數字時代里的中國新印象。這些故事的主角們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創業者、網課教師、農村主播、盲人程序員、紀錄片導演、卡車司機、電競教師、游戲工作者……他們既是利用數字技術和平臺謀生的“數字人”,也是時代浪潮之下的普通人。
寫作本書系列故事的記者摒棄了一般的街頭采訪形式,他們親身參與、體驗和觀察,用一次次面對面的交談與記錄,讓普通中國人的數字生活故事具有真實可感的結構。書中的許多案例都為我們打開了難得一見的視角。例如,我們通常認為,程序員就是一群對著電腦屏幕敲代碼的人,但如果他們看不見屏幕呢?《有數》中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這樣一群特殊的視障程序員——劉彪、沈廣榮和王孟琦三名視障人士在讀屏軟件和線上工具的幫助下,用聲場代替屏幕,在數字時代“修盲道”,致力于推動互聯網產品的無障礙化。在他們的世界里,編代碼更像是“譜曲”,這的確顛覆了常人對技術使用邊界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每多一個像他們一樣的視障程序員,就是在為所有視障人士打開一扇通向主流社會的大門。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在書中看到創意青年把祖先的生態觀念和經典智慧化為寓教于樂的游戲產品;70歲的長者學著使用微信,讓自己不斷進入新生活場景;還有與數字產品爭奪孩子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不斷調整孩子與數字產品之間的距離。哈爾濱工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吳肅然對在閱讀《有數》后評價稱:“數字技術好似一支畫筆,手握它的人猶如不同的藝術家,他們創造出的畫作風格迥異?!S著這些數字強人的生活律動,我們既會被生動、有趣、特異、糾結的人生經歷打動,也會在技術與社會的摩擦和碰撞中陷入沉思?!敝袊嗣翊髮W教授楊東則認為,《有數》是圍繞 “科技向善”宗旨的一項善舉,因為被關照的前提總是被看見。
數字時代不只帶來了數字紅利,也制造了數字鴻溝——老年人成了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而心智尚在發育中的青少年包括嬰幼兒群體同樣在接受著數字時代的挑戰。另一方面,數字下沉和數字分化也讓人們清醒地看到,僅有數字經濟發展是不夠的,數字社會需要同步發展。對此,北京大學教授邱澤奇指出,緩解數字分化、推動數字公平至關重要,應當發揮個體和組織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數字時代的建設,而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數字素養的提升。在此意義上,《有數》透過一個個微小的切口,不僅呈現和記錄了數字時代的多元面貌,也為當今中國在加速朝向數字社會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