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橙果網
當前,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開始將目光轉向早期醫療項目。
這并非是憑空揣測,而是有真實數據作為支撐。根據動脈橙果局統計,2021年我國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59起早期投融資事件,融資總額達25億元,包括紅杉、經緯、軟銀中國、創新工廠、薄荷天使、元生創投等107家投資機構參與投資。
到了今年,這樣的投資“熱度”并沒有減退,反倒更加火熱。根據動脈橙果局統計,在2022年1月1日到3月15日這短短的74天內,我國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22起早期投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超10億元,其中有7家天使輪融資超億元,BTIT整體方案解決商近觀科技以2億元融資額位居榜首。
這一投資熱度背后,讓投資人快速獲得回報的同時,也正潛移默化地向投資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當投資界限變得不再清晰,投資人應該如何抓住那些真正極具市場潛力的早期醫療項目呢?
為解答這一疑問,動脈橙果局采訪了多位資深投資人,希望以專業人士的視角洞察我國醫療早期投資的變革路徑和未來趨勢,深度解析投資機構對于早期醫療項目的入局策略和底層邏輯,為處于早期醫療賽道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如何應對市場新格局支招。
01 投資人應該和創業者一樣不斷地學習
談及醫療領域的早期投資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質時,每一位接受采訪的投資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例如對于所從事行業有足夠了解、具備極強的復合性能力、有敏銳的商業洞察意識、能與早期創業者共情等等。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標準”是會跟著醫療行業的改變而隨之改變的,而唯一不變的則是需要像創業者一樣持續不斷地學習。
當前,我國醫療領域已經跨過了在傳統商業模式下,以“國產替代”為主旋律的創業時代,低垂的“蘋果”已經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而未來更多的機會必定是來自于交叉型創新領域。
這無疑對醫療領域的企業創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看到近一年來,完成早期融資的創始人絕大多數都曾從事過科研工作,并且其教育背景基本上是世界級一流高校,尤其是在生物醫藥企業之中,這一現象尤其明顯。
而對于企業,其要求也在變得更加苛刻。某資深投資人告訴動脈橙果局,“未來,最具生命力的醫療創新企業一定要能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來從底層打通醫療行業存在的各類痛點和堵點,為行業帶來持續的價值。”
如果要對當前醫療早期市場做一個比喻的話,這就好像面對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終點在一萬米之外,市場潛力相當之大,但目前只能看清眼前的一百米,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是對于新一代創業者的挑戰,同樣也是給予這一代投資人的挑戰。而在未來的漫漫長路中,支撐其不斷前行的源動力就是創新,但創新就意味著需要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挖掘產品新的價值需求點,不斷地迭代自己的認知,不斷地去延伸自己的能力圈,這對于早期醫療賽道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如此。
02 當前的痛點或許就是未來最廣闊的“藍海”
某資深投資人談道,“在醫療領域,所有的技術和產品都是為了解決行業問題而生的,所有的創新機會也都來源于行業痛點或者說是未滿足的需求。作為一名早期投資人,在看過很多初創公司以后,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少有企業是因為技術‘死’掉的,往往更多的問題出在創業者沒有找到對的需求,或者在解決方案層面,沒有能夠真正的根本性的解決問題。”這恰恰是當前以科學家背景為主的創始人所欠缺的,而這種“認知偏差”往往會導致初創企業難以跨過“死亡之谷”。
那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是復合型人才緊缺。醫療領域的創新實際上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過程,除了要有醫學方面的知識,還得具備一定的工科素養。但國內醫生大多都更專注于臨床,基于工科的認識相對匱乏,很難真正有跨領域思維架構能力和企業運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技術鏈接不夠。在采訪中,大多數投資人都并沒有把“技術”本身當作核心痛點,因為在他們看來,當前很多趨于成熟的前沿技術并沒有在醫療領域廣泛落地,關鍵性的問題在于各類新技術沒能與醫療進行“深入結合”,這背后的難點實際上是思維模式需要由“技術為中心”向“用戶為中心”的轉變。
三是缺乏高質量的解決方案。從技術走向產品,中間還需跨越多個層級,首先是要有復合型人才團隊,其次是要有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最后是要對產品進行打磨和迭代。創新型技術有機會幫助醫療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在產品、體驗和成本三要素上同時做到最優,但由于醫療行業對于產品質量的高要求,一個高壁壘高質量的解決方案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打磨成長,但無論是創始人還是投資人,當前都缺乏耐心。
03 投資機構自有邏輯:用“前沿技術”找“臨床場景”
在早期醫療階段,創始人和投資人一直有一個疑問等待著被解答,那就是究竟怎樣的創新項目才是好的投資標的呢?通過對采訪人的觀點進行整理,動脈橙果局總結出了四大特征。
首先是要有優秀的核心團隊。對于醫療領域的創新型企業來說,優秀的團隊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于專注早期投資的眾多投資機構來說,這一點所體現的“含金量”極高。
某資深投資人談道,初創企業有“短板”必不可怕,因為這可以通過后期去逐步解決和完善,但企業的“長板”必須要足夠,因為這是企業最核心的壁壘,也是決定企業能否走通市場路徑的關鍵所在。
其次是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對于創新型企業來說,一定要“根據釘子大小找錘子”,即從需求出發構建整體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拿著錘子找釘子”,即沒有挖掘最底層的問題,而是以方案去應對想象中的需求,這必然是有問題的。
然后是保持專注,做透做深,建立壁壘。雖然當前初創企業的發展節奏很快,但在不少投資人看來,這并不一定是好的態勢,因為醫療企業發展的速度并不是呈線性,而更像是一個飛機起飛的曲線,在產品和服務打磨的階段可能感覺上升的不夠明顯不夠快,但如果這個打磨的階段越長,它所積累的動能就越大,也就是騰空以后它能飛的更高更遠。
但如果企業前面打磨這一步沒有做到位,就冒然選擇“搶跑”,必然是會在后半程相當吃力,這也是行業發展的規律所在。
最后是隨機應變,不斷地產出新的價值。當前,整個醫療行業都還處于一個快速演變的過渡階段,因而認知也是在不斷地進行迭代。無論對于產品解決方案的迭代,還是對于商業模式構建都極度需要持續的創新思維。這就需要創業者們要持續性的學習和思考,要跟的上行業的變化,并從這些變化之中找到與自身相結合的“發力點”,實現跨越式增長。
04 與風險“共舞”,在風險之中找尋價值
創始人有評判維度,那早期投資人呢?
對于任何一家投資機構來說,都無法避開“風險”這個讓人敬而遠之的詞匯,尤其是主要聚焦在早期企業的投資機構,對于“風險”的敏感度更為強烈。但必須認識到的是,在當前正快速發展的醫療領域,“風險”即是挑戰,同樣也是機遇,投資人應該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交叉點”。
某資深投資人告訴動脈橙果局,“投資機構本身就是和風險共舞的一個狀態,這是在任何時間階段都不會改變的。選擇成為早期階段的風險投資人,就是希望能夠在創新賽道剛剛萌芽的階段開始,便能陪伴企業家一起見證行業的發展與成長,并在陪伴企業成長的過程中,收獲更多對行業的深入理解和認知。”
雖然從理論上講,投資的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但在現階段,醫療行業卻存在一些結構性變化,有機會帶來超額收益。
一方面由于支付改革、帶量采購和新冠疫情的影響,醫院端、企業端和患者端都產生了全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隨著各項前沿技術在應用方面的不斷成熟,以及更多創新人才加速投身醫療行業,推動創新技術的商業轉化逐步到達臨界點。
某資深投資人談道,“中國醫療市場起點相對較低,因此天花板反而更高,有機會涌現更多的機會。因此,投資機構選擇在這個大趨勢來臨之初就投入其中,希望通過獲取更多的一手信息,更多的行業經驗,更多的認知優勢,形成投資判斷上的數據飛輪。”
但對于早期醫療項目,投資人除了要有敏銳的嗅覺,還要注重“陪伴”,也就是為創始人“投后服務”,這是早期創業者所極度需要的。
那么投資機構應該如何做好“投后服務”呢?
一是密切交流,通過碰撞共同提升行業認知。某資深投資人談道,作為一名投資人,自己會經常性地去和創業者碰撞探討。每當自己對行業發展產生一些新的洞見,都會在第一時間分享給企業,而創業者也會時常主動分享探討企業正在經歷的挫折與成長。
二是重點打磨,系統性地提升企業管理能力。對于醫療領域的創新型企業來說,它最需要的就是構建起一個高效運行的組織,但這往往需要企業的每一個核心板塊都要有專業化的人才支撐。針對這一普遍痛點,投資機構會加強組織建設方面的賦能工作,根據企業需求,系統化地給予幫助,提升其整體戰斗力,幫助企業建立高效的運營體系。
三是搭建橋梁,讓資源進行有效對接。就醫療領域而言,其商業模式往往需要把各類利益相關方連接在一起,然后針對某一業務場景進行賦能。對于早期企業來說,它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相對應的資源去和大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但對于大企業來講,它們在某些數字化領域有明確的需求,卻找不到合適的合作方。因而投資機構就能充當其中的“中介”,幫助企業間搭建好這一溝通橋梁。
當然,除了這些共性的基本需求,投資機構也需要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而針對性地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扶持。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當前的早期醫療領域就像是一場剛剛起步的“馬拉松”,它的終點在萬米之外,但我們目前所在的位置還處于百米階段,因而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應該保持專注,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一起更堅定地朝著目標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