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聲pro 趙銘
《真實生長》的片名有多重含義。
以一場素質教育改革為切口,《真實生長》以白描的手法 ,呈現了三個少年高中時代對自我的探索,青春的沖撞和心底的迷茫。
開拍十載,跟蹤多年,《真實生長》項目組同樣經歷漫漫長路,歷經波折,終于釋出第一階段成片,成為具有時代質感的紀錄片樣本。
對于導演張琳個人而言,《真實生長》不僅是一部作品,更是她用來理解外界、理解自己的渠道。從最初的剪輯師身份,到被少年們所震撼、找到與他們深刻的個人連接,決定在項目團隊低谷期承擔起導演角色,她經歷了心態、身份的多重轉變。
而從眾多觀眾的視角,《真實生長》不僅記錄了三個少年在漫長路上尋找自驅力的故事,更因這種「真實」帶來的毛邊感和時代烙印,讓觀眾完成了一部分自我映射。鮮活、蓬勃的生命力,和暗藏其中的惆悵和迷惘,觸碰了每個人深藏于心、卻不再敢輕易回望的青春記憶。
張琳希望大家看到,下一代的孩子的所思所想,他們的期待、彷徨和困惑。這些問題永遠不會磨滅,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問、思考。
以下為紀錄片《真實生長》導演張琳的自述。
一、十年
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接觸紀錄片。2014年秋天,我最早是以剪輯師的身份加入這個項目組的。那時項目組已經拍到了高三,臨近結束需要一個剪輯,我的老師雷建軍就推薦我入組。
最開始項目叫「教育突圍」,由一群很有初心的媒體人發起,項目最初的名字也說明了我們當時想拍的就是北京十一學校這場教育改革。當時導演組非常高頻地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也和老師、孩子們形成了默契。
但到了2016年,我們發現,這種主題表達并不能成立,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去斷定一場教育改革是成功還是不成功。難道要拿三個孩子的高考成績和去向來解釋這件事情嗎?
感覺到方向不對之后,大家也很痛苦。很多人喪失了信心,那一輪的播出計劃就停掉了。
我們開始走到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資金逐漸快用完,團隊的人也越來越少,最困難的時候只剩下我和項目發起人我們兩個人在撐。除了我們跟孩子保持著聯系,用最低的成本拍攝,很多時候是靠"刷臉"求著攝影老師來幫忙拍攝。
為什么我堅定的留下來,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我最初受到的震撼,震撼于這幫孩子好厲害。當你近距離看到他們的日常面貌,會看到和傳統表達中間的割裂感,這部片子應該成為我們了解下一代最直白的窗口。
另一方面,我和他們產生了更多個人鏈接。比如,拍攝的時候感覺文婷很像過去的我,有種自我的投射在里面;楚喬呢,你很快就能感覺到她會成為你的同行;子其,他在北大我在清華,我們也會互相吐槽自己的學校,或者「諷刺」對方的學校,是一種共同話語的體現。以及他們三個人遇到的很多人生困境,我都有能深刻地和他們綁定在一起的東西。
這種更加個人化的連接,是我能擔任導演的原因。我在行業做得越久,越發現很多項目都是因為這種個人連接才能夠成為出色的項目。它是非常具有紀錄片特色的一種特質,所以有多少艱難我都愿意接受。
導演張琳
也是隨著國內紀錄片環境的變化,提案大會在圈子里的影響力逐漸大了,2018年,我們決定第一次去廣州紀錄片節的提案大會,試圖向更多平臺方、發行方、包括節展這樣的組織尋求幫助。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我把整個項目扛了起來,從一個剪輯師變成要完成自我表達,從內心、職務上都變成這個項目的導演。
2019年,廣州紀錄片節也想做一些項目的孵化,看中了這個項目。一方面幫我們找來周浩、徐小明等老師做指導,也幫忙聯系播出平臺和投資方,最后我們很幸運的遇到了騰訊視頻,愿意一起克服困難、尋找機會,完成這個項目。
周浩老師很看好這個項目,但他也知道很難。他說過一句話,你這就是在賭玉。如果賭成了,就是一塊美玉;賭不成就是塊石頭。
2019年中,廣州節推薦我們去韓國釜山國際影視節目展,為了節省預算,我一個人從北京坐飛機去韓國提案。后來我們拿了提案大會「最佳內容」獎,對方覺得這個題材非常有戲劇張力。這也給了國內的平臺和老師們一劑強心劑。
得到騰訊視頻紀錄片團隊的支持之后,我們有機會重新開始團隊化作戰。一方面繼續補拍,一方面把之前近1000小時的素材重新做了系統化整理。
我看到有彈幕說,第一集鏡頭出來,就有鮮明的時代感。十年中,我們光素材編碼的格式就有八到十種,這也是項目的時代性和運作方式留下的一種遺產。我們在后期也沒有完全模糊掉,這是片子非常重要的質感之一。
二、理解
在跟這三個孩子建立起長期的拍攝之后,我們也在想究竟要去表達什么。
2016年、2017年從最初的「教育突圍」換到后來的「真實生長」上,是發起人定的。這個新的名字也給了我們一個方向的指引,要從更長的時間跨度專注于孩子們個人的成長。
生長和成長,在我們看來是有區別的。長大成人是順理成章的,年齡增長了你就長大了。
我們更關注的是,你如何去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以什么樣的定位和動力在今后的歲月中生活?這是更向內的。就像植物生長,如果植物的根系扎的不深,養分不好,它就很難長好。
后期創作時,相比紀錄片,我們更把它當做一個故事。所以我一直強調,感謝三個孩子信任我們,把他們人生當中的片段拿出來給我去講故事。
我們反映的并不是他們全面的人生,甚至因此可以說并不是他們完整而真實的人生,但我們基于真實的素材,有想要去表達的。
后期我們就以這樣的思路去講故事。很多人覺得《真實生長》比校園劇更像一個校園劇,更真實更貼近校園生活,這種質感很多都是周浩、徐小明、朱樂賢等等老師們帶來的。
在這個組里,我比孩子們大10歲,組里的各位老師比我大10歲或者15歲,這種年齡差帶來了視角的豐富,我們可以從更多的面向去看待發生在這個校園故事里的種種現象。
我現在會經常說這么一句話,我們在現場拍到了一些事情,但可能并不理解。這些素材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消化的。
而對我這樣非常年輕的創作者來說,老師們會幫助不斷修正我的表達,審視、梳理、加強主題。
周浩老師曾讓我用一句話告訴大家核心故事,我改過很多次。比如說過要講「三個孩子如何做自己的故事」,周老師說沒辦法講到底什么是「做自己」。如果有觀眾說我所處的環境沒有辦法讓我做自己,那這種表達就不成立。
對故事和人物和理解上,徐小明老師每一次討論時,首先說的并不是怎么修改,永遠會先說他在我已經剪出來的故事中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這種視角是非常寶貴的,本身就帶觀眾的視角。
主角李文婷
例如我們當年花了很長時間去消化文婷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在其他孩子襯托下,她是比較平靜的孩子,沒有參加社團活動,圈子也很小,無法跌宕起伏地向觀眾表達一個故事,讓我覺得非常焦慮。
但朱樂賢老師、周浩老師,他們就從來不焦慮,他們總能感受到這個角色身上的寶貴之處,而且從一開始就非常篤定。也正是他們為我們項目中那些可能還沒有被挖掘出來的珍貴的點起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你的閱歷和積累,包括創作理念和直覺會幫你做決定,這是當時的我所不能體會的。我們不斷摸索梳理,包括我自己的認知和表達也在不斷成長,最終才能把故事講出來。
三、取舍
為什么將近一千小時的素材,只放出兩個小時?對我來說并沒有太多遺憾,因為這是綜合考慮到平臺特性、核心表達、短視頻時代受眾接受度后的一個決定。
之所以要拍那么久,是因為我們要在不斷的拍攝中,去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去構建和理解我們與拍攝對象之間的關系。
在人物的選擇上,最早,這三個孩子都是「跳」到我們的視野里的。子其在軍訓大會和老師據理力爭,我們發現這孩子真是了不得。而且他是直升十一學校、和老師很熟悉,天然能詮釋十一學校的氛圍。
文婷是住校生,拎著一個很亮眼的大箱子去學校,是一個安安靜靜站在人群中就非常扎眼的孩子。埋頭學習,不太關心其他事情,文婷也能代表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一類學生。
楚喬是我們在廣泛捕捉了三四十個孩子進行對話交流時發現的,楚喬的談吐和表達,太特殊、太成熟了,同時非常真誠,很少會有人這么真摯的去談自己,包括她的擔憂、焦慮。
我們后期挑選所有素材都圍繞一個核心。首先要清楚地表達三個孩子是誰,他們怎樣逐漸理解自己是誰并做出選擇,想去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驅動自己抗爭和爭取。
所以在我們提問的時候,比如和子其探討「戀愛」,其實想表達的是,選擇要和誰共度一生其實是人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一個關鍵。
在談到戀愛話題的最后,鏡頭落到了子其戛然而止的一個笑容上,甚至剪輯時也刻意強調了這一點。因為當時我們捕捉和留意到了他這一瞬的變化,想把它留給觀眾自己去解讀。所以在這一段有彈幕會說,周子其表面嘻嘻哈哈,其實是個心事很重的孩子。
在人物關系上,我們呈現了三個孩子和三個老師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老師在孩子今后成長的一些問題上給出了意見和認知,這種人物關系是我們非常關注的。
主角陳楚喬(左二)與老師黃娟(右一)
楚喬在看完片子后,說我們真實還原了那時那地,學校的空氣和溫度,我覺得這其實是源于我們對事件的挑選。
比如老師們之間爭論的那場戲,發生在素質教育改革已經有了一定時間基礎,但還沒有全面實行的時候,那時老師們天天開會、爭論,嘗試尋找更好的模式。這樣「冰山一角」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我們構建當年氛圍感的重要選擇。
以及我們分集的主題,也代表著片子整體的一種面貌。所以選擇了一種詩意、同時能高度總結的風格。大家對第一集標題「擾亂那時光」的反映很好,很多十一學校的學生都認為準確捕捉到了當年學校那種動態、新鮮的氣味,以及大家摸索著往前走的感受。
四、提問
《真實生長》的片頭曲是我寫的。寫片頭曲的時候,是我創作很困惑的時段,主題還沒有落到內心驅動力這幾個清楚的字上。
當我逐漸的在音樂的驅動下寫完歌詞,我能非常強烈地感受到這就是我要講的故事。這是我的劇情梗概,也是我自覺的表達。
第一段是我對青春的高度概括。青春有狂妄的對未來的渴望,可以很張揚、不切實際。但這些孩子,他們的青春已經有了一些壓力和惆悵。
所以狂妄和惆悵的撕扯,可能是青春最主要的兩個基調。
我希望講出他們的故事,并提出問題。比如,我們所謂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們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個問題有兩層,一是我們有沒有給下一代成長的空間,二是孩子們對于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思考。
第一個問題,我在三個孩子身上看到撕裂感造成的痛苦和焦慮。這種焦慮不光在這一代,可能每一代的年輕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
當看完四集,再回頭看高一高二那些明亮、歡快、青春洋溢的時刻,觀眾會深刻感覺到,已有的教育或者家庭背景會把周子其變成這樣的孩子。當他面臨以后的人生抉擇時,社會、家庭、學校給他的期待,有沒有讓他能更好地思考我要成為誰,并給他完成自己期待的條件?
主角周子其
我們的總預告片里提了兩個問題。我們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我們可以做自己嗎?一代年輕人非常殷切地希望我們可以做自己,這是我們是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想去提出的問題。
如果我們從更廣泛的社會視角出發,我們的故事并不是只在贊揚這個學校發生的一切。后兩集能看到三個孩子面對更實際的壓力以及他們做出的選擇,那種壓力和困惑與所謂的地區差異關系不是很大。
《真實生長》上線后,很多網友在問這三個孩子后來如何了,想看之后的故事。坦白說,我們對未來的播出計劃還不明確,但有一條原則是我們很確定的:我們永遠不會拍完了馬上播,而會空出一段時間。這樣一方面是為了保護三個孩子不被當下的討論所影響;另一方面,也希望觀眾不因為他們的現狀而影響對故事價值的判斷。
片頭曲歌詞的后半段,其實不是對他們未來故事的表述,而是我個人對這個故事、或者觀眾的希望。
無論未來你的境遇如何,心中那團火還是要在。盡管火苗會越來越小,會變成微弱的一抹光,但這會激勵每個人走完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