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酒網
擱置十年后,金星啤酒第三次重啟上市計劃。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建廠40周年到來之際,金星啤酒宣布籌備上市計劃:將以2022年作為上市籌備元年,擬于2025年達成上市目標。
對于金星啤酒來說,來自于內部的壓力可能不亞于外部。面對當前河南啤酒市場“王者壓境”的狀況,金星啤酒如何破解盈利問題?外部競爭者的壓力又如何化解?這一次,迎接金星啤酒的是一個新篇章還是新問題?
金星啤酒或許該思量下,靠什么撐起它的上市夢。
重啟上市
對于上市,金星啤酒董事長張鐵山曾躊躇滿志,認為金星啤酒的上市是遲早的事。
但前兩次上市之路的不順利也是有目共睹的。
時間撥回到2003年前后,金星啤酒就曾分別與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后與英博集團合并為百威英博)、日本麒麟啤酒等公司進行過多次合資談判,但最后均因金星啤酒產權不清晰而失敗。
第二次提及上市,已經是8年后的2021年。
彼時,張鐵山之子,時任金星啤酒副董事的張峰曾公開表示,2011年金星啤酒完成改制,重新邁向資本市場尋求直接上市,或尋求戰略投資者,成為金星未來應對河南啤酒市場變局的新對策。
當時,張鐵山就長期困擾金星啤酒上市的股改問題作了說明,“2011年9月將全部完成改制工作。股改完成后,我們計劃3-5年內上市。我對此很有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1年,張鐵山已經意識到上市對于金星啤酒的重要性,“必須上市,如今光靠我們自有的利潤去滾動發展是不行了,所以接下來關鍵問題就是如何繼續保持盈利、提升利潤。”
2011年,張鐵山為了上市提出的未來5年的目標是:“5年內產能達到200萬千升,產值將達到50億-60億。”
如今10年過去了,公開數據顯示,2021金星集團營收26.67億元。
第三次重啟上市計劃,金星啤酒已經找到所謂的“好時機”了嗎?
尋求多元化支撐
回顧金星啤酒前兩次上市“折戟”,股改、資金、人才等方面缺乏優勢是關鍵。
金星啤酒也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2022年是金星啤酒成立40周年。作為在一條賽道上跑了40年的企業,除非領導層更替或出現大的競爭性威脅,一般都會依照慣性、按部就班地經營下去。
但金星啤酒不是這樣。這兩年,年屆古稀的張鐵山一改過去保守、謹慎的戰略打法,推動金星啤酒大跨步進入地產、農業、資本運營等產業領域,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讓人眼花繚亂。
養牛、喂豬、蓋房子、進軍白酒……金星啤酒的跨度很大,就像一個打乒乓球的運動員,突然宣布要去參加舉重比賽。
2021年7月,金星啤酒設在郟縣安良鎮的紅牛養殖基地,正式奠基開工,張鐵山親自坐鎮。這個項目占地500余畝,總投資5億元,內部生產區、青儲池、飼料倉庫、生活辦公區等一條龍,據稱建成后紅牛年存欄量可達兩萬頭、出欄3萬頭,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
彼時,河南另一家企業伊賽牛肉的債務危機,也讓不少業內人士對此行業表示擔憂。啤酒與養牛似乎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既缺少相應的協同性,又缺少產業互補性。
公開數據顯示,近幾年,金星啤酒年凈利潤在2-4億元之間。養牛這一項目計劃總投資達5億元,對于金星啤酒來講,投資規模已然不小。
在此之前,金星啤酒還做過一個養殖產業規劃,其中養豬成本是排在第一位的。自2021年1月以來,張鐵山先后到盧氏、滎陽等地考察,主要目的就是考慮生豬養殖項目的落地,期間也曾考慮過是否收購雛鷹農牧的養豬基地。幾經權衡,最終還是沒有率先上馬養豬項目,主要原因或與近來出現的豬肉價格的大幅震蕩有關。
在此之前,金星啤酒集團其實已大規模挺進房地產業。2020年3月,隨著鄭州金星啤酒搬向新鄭,老廠區遺留下來的三四百畝土地就成了一片開發熱土,而早在2017年3月,金星啤酒就為此成立了河南金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除下鄭州,金星啤酒的地產版圖還擴大到全省乃至全國,包括南京、成都、昆明、貴陽、太原、安陽、漯河等地。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全國各地擴建產能時,公司就圈了不少工業用地。如今,這些廠區周圍大多變成了繁華的生活區。
同鄭州一樣,這些地方都要實施“退二進三”(鼓勵部分市場匱乏或瀕于破產的中小型國有企業從第二產業中退出來,從事第三產業)。金星啤酒因此在短短幾年內成立多個地產公司,陸陸續續在昆明、甘肅、成都等地啟動房地產業務。即便其名下的土地握在手中不開發,粗略估算一下,其商業價值加總起來,也不會低于60億元。
這便是金星啤酒集團的另一面:過去只做實業,只生產啤酒,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到頭來一下子成了業界關注的“房產大佬”。
張鐵山顯然是看到了房地產業所蘊含的巨大的商業價值。2019年的一天,他也曾感嘆:“現在做實體,太難了。我這么多年有點后悔的,就是沒早點進入地產業。”
此外,金星啤酒集團還承接了河南老酒“伏牛白”酒的獨家品牌經營,意欲實現淡旺季雙品牌、雙品類運營。
群雄環伺,上市突圍?
無論金星啤酒接下來的上市之路是否平坦,都注定要面對市場層面的巨大競爭壓力。
作為酒類市場戰略要沖,在河南,不僅白酒品牌之間競爭激烈,啤酒市場同樣戰況膠著。
早在2015年,華潤啤酒便在鄭州建成現代化新工廠,年產能達到100萬千升。自2010年正式布局中原、落子河南以來,華潤啤酒用五年時間便實現了160萬千升以上產能;2021年來自百威(河南)啤酒有限公司的相關信息顯示,“十四五”期間,其年產值有望超過10億元。
當年依靠“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打出知名度的金星啤酒,面對行業巨頭們的集火沖擊,首要任務無疑是努力守住河南市場的這塊“孤島”。
中國啤酒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巨頭割據、高度集中的新周期。
市場數據顯示,在2017年,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以及嘉士伯等五大啤酒集團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合計約為75.6%,至2020年已劇增至92%,牢牢把持著市場主導權。其中,華潤啤酒在中國市場占據31.9%的市場份額,青島啤酒市場份額達到22.9%,百威英博占據19.5%的市場,燕京啤酒和嘉士伯的市場份額則分別為10.3%和7.4%。
營收方面,由于2021年企業年報尚未完全發布,以2020年數據來看,華潤啤酒實現營收314.48億元,百威亞太實現營收55.88億美元,青島啤酒實現營收277.6億元,重慶啤酒實現營收109.42億元,燕京啤酒實現營收109.28億元,珠江啤酒實現營收42.49億元,均大幅高于金星集團在2021年所達到的26.67億元營收量級——這還是包含其多元化產業布局在內的數字。
2020年營收低于金星的啤酒上市公司,則包括營收6.14億元的惠泉啤酒,營收4.05億元的ST西發(拉薩啤酒)和營收3.07億元的蘭州黃河。
面對競爭壓力,金星啤酒主要以年輕化、高端化為應對策略,“金星原漿”“金星1982大師精釀原漿啤酒”等產品相繼推向市場,形成了以金星1982原漿系列高端產品,金星純生系列中檔產品為主打,金星新一代系列為基礎支撐,兼有金星果啤、小香仔、小香檳飲料為補充的產品體系。
但從河南當地權威媒體的報道來看,金星高端品系的市場銷售情況難言樂觀,“金星啤酒的原漿和精釀系列與其他啤酒巨頭相比,銷售下降趨勢也很明顯。”
上市之前,金星啤酒在市場競爭層面仍有一系列的待解難題,這或將決定其未來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