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闌夕
* 涉及少量劇透
先說結論,總體而言遠超預期,雖然有些對不起扎克·施耐德,不過確實擺脫了他對于DC來說是件好事,比如這部重啟電影就立竿見影的支棱起來了。
攝影和音效都是頂級的,運鏡尤為出色,每一幀都是壁紙級的,膠片感很強,強烈推薦觀賞IMAX版本,攝影擔當的上一部作品是「沙丘」,也是我吹爆畫面的片子。
倒是3個小時的長度還是略微過頭了,致使敘事的節奏輕重不一,緊湊和拖沓穿插其中,對觀影的連續性有損傷,所以也稱不上是全程無尿點。
負責的說,我的評價是不帶任何粉絲濾鏡的,我對羅伯特·帕丁森無感,不可救藥的膚色歧視更是讓我認定加里·奧德曼的戈登局長和安妮·海瑟薇的美臀貓女不可超越,不接受反駁,也別拿原著來堵嘴。
所以實際上我對這個版本的蝙蝠俠電影有著先入為主的挑剔立場,事實證明,在華麗腐朽的哥譚市夜晚里,我的偏見一敗涂地,這是最接近DC原始設想的一版蝙蝠俠電影。
都說諾蘭的三部曲將蝙蝠俠置于警匪片而非超英片的定位,這一部蝙蝠俠的能力強度甚至更弱了,被看場子的保安看不起、被逮進警察局后靠著戈登使詐逃跑、被持槍暴徒用槍管指著腦袋差點沒命??歡迎見證史上最弱的蝙蝠俠誕生。
這種弱化角色的設定,為了服務于重啟的序章,大抵是合適的,我們的韋恩少爺還只是打擊哥譚犯罪行為的一名新星,其人物弧光空有父母雙亡和家族沉重的悲情,欠缺升格的機會。
作為反派的謎語人,承擔著撬動韋恩家族不堪歷史的工具,他的一步步設局,啟發了布魯斯·韋恩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而非繼承父親的意志——這才有了蝙蝠俠的第二次成長。
很高興DC不再照抄漫威的作業了,這部「新蝙蝠俠」和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一樣,都是脫離于DCEU之外的產品,不受DCEU的爛攤子影響,也讓不同風格的導演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
不是說扎克·施耐德能力有限,而是他起不到凱文·費奇之于漫威的作用,DC也不適應安排一個總導演把控規格的制度,粘合世界觀的宏大構想,未必是唯一的出路,打敗漫威的同樣不會是又一個漫威式的制片模式。
粉絲向和影迷向看起來很接近,但是差別在于前者需要高度服從流行文化,以致于劇本的創作需要讓位于粉絲的狂熱情結,而專注的服務影迷,則讓回歸經典的路線變得純粹起來。
是的,漫威把一個配方雷打不動的賣上十幾年的套褲,是讓人開始厭煩了,我的確表達了這個意思,沒什么掩飾的,死侍大可繼續吐槽DC太黑暗了,但是相比漫威的惰于俗套,DC的屢敗屢戰是值得尊敬的。
從2017年的「好時光」開始,很明顯的,羅伯特·帕丁森開始試圖擺脫小白臉的固化氣質,諾蘭的「信條」讓他風評逆轉,不再只靠那張俊美的臉蛋演戲,最后再到這部意外驚喜的「新蝙蝠俠」,可以說上天不會辜負努力的人。
在義警和英雄之間苦悶掙扎,在點燃汽油的犯罪都會尋求改變,在墜落的潮水里一意孤勇,很滿足DC重制其最負盛名的IP的手法,不是把老舊的故事重復一遍,而是用新的時代癥結去為難他,逼他面對近在咫尺的洪流。
這也是布魯斯·韋恩和蝙蝠俠的悲劇命運的迷人性,他精疲力盡的執行黑夜裁決,卻徒勞的發現哥譚從來不曾迎來光明,韋恩少爺衣冠楚楚的出席上流社會,復仇使者潛入地下世界毆打兇徒,一切都藕斷絲連,同時又分崩離析。
失意的反社會分子們通過直播和社群等技術系統集結起來,報復卑劣而不公的世界,這讓蝙蝠俠更加痛苦在體制的捍衛者和革命者中間游離,進而奠定了這個系列的矛盾基調。
最終,謎語人放的火被艱難撲滅了,而灰燼里的燃燒物,傳到了阿卡姆瘋人院里的另一位客人手上,熒幕里的怪異笑聲伴隨著熒幕外的觀眾掌聲,足以證明電影項目的成功,這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蝙蝠俠電影——好吧,諾蘭拍的獨立三部曲不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