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2CC新傳媒
在當下的時代,內卷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互卷才是2022“卷”的重點。暫且不論互卷之下,孰勝孰敗,我們且從當下各社交平臺的現狀和布局來進行相關分析。
大廠紛紛下場社區種草,小紅書被“圍攻”
電商是最好的商業化途徑,而種草是促進電商銷售的一大利器。
尤其是在當下內容為王的時代,愈來愈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向內容電商轉變,下場種草。
譬如,淘寶便在2020年12月上線逛逛,以圖文、短視頻形式為消費者提供種草信息,從形式上來看,不難發現這與小紅書社區的種草形式幾乎如出一轍。
由于淘寶逛逛起步晚,從點贊、收藏、評論等數據對比來看,顯然不如小紅書“成熟”,但對于陷入流量焦慮的淘寶而言,這卻是尋求改變的一種嘗試,若結合超過2.5億消費者在淘寶逛逛上“種草”,及2021年雙11大促有1/3的訂單來自于內容種草的成績,這兩個數據來看,可以稱之為一種有效嘗試。
與此同時相較于此前單純的搜索、購買,或直接找到想要的品牌店鋪消費,這一方式也使得淘寶用戶的消費習慣逐漸由“搜”向“逛”轉變,而這也為淘寶的現有基本盤增加了“砝碼”,當然前提是真實的種草內容,方能持續為平臺、品牌打開新的獲客窗口,增強與消費者的粘性,及其停留時間。
小紅書此前便被與“虛假筆記”等標簽黏連,雖然其極力在整治,但消費者一次被騙,就會設有心防,由此平臺、品牌在內容種草上也就會失去用戶信任,得不償失。
無獨有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也在自身APP上開辟出了一個“種草社區”。譬如京東的“逛”,便是消費者、品牌、種草達人等發布種草秀成為種草官的“內容區”;拼多多則是“拼小圈”的形式種草。
其中,京東早在2018年就曾嘗試過內容種草拉新,據了解,彼時,其基于微信小程序推出改版后的“京東購物圈”,但成效卻不大,目前其“逛”的板塊,聲量也不如擁有自己穩固基本盤的小紅書。
另外,字節跳動也加碼了“種草”賽道。據悉,字節日版 “種草”應用Lemon8已在日本積累超百萬次下載,顯然,此番動作其針對的是海外布局,且C2CC傳媒了解到,其目前正從日本向東南亞挺進。
但是,大廠下場種草容易嗎?
C2CC傳媒以為,有些難。至少在這個快速追求品、效、銷合一的當下,真正持續占領消費心智并非易事。
首先我們要明確種草邏輯究竟是怎么樣的?
簡單來講,種草的關鍵點是人和內容的有效互動,即種草官——發布種草內容——消費者被種草——消費者分享口碑裂變,這一多輪的人與內容的互動才是真正有效的種草。
而與用戶產生鏈接是需要時間、優質內容(情感、價值認同)的,在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當下,草原上的流量就那么多,各大平臺全都在收割一片草原上的草,誰能成功,就看誰的“工具”更為“鋒利”,直戳消費者內心,畢竟,用戶在拔草前普遍有比貨、逛的心態,說不定在各大平臺跳躍間,就在另外的平臺成交了。
不過,這也并不是說平臺不需要種草,若從銷售閉環的角度來看,種草是電商必走的一條路。
于是,方才有了淘寶、京東、拼多多、字節跳動等平臺下場“種草社區”,圍攻小紅書這一以社區種草起家的平臺的局面。
本質上來講,還是在爭奪流量。
小紅書斷外鏈,以“種草+商城”閉環突圍
互聯網、種草的盡頭是電商/賣貨。
面對被“圍攻”,小紅書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自己種草這一穩固的基本盤之上,切斷外鏈,嘗試自己購物板塊的打造,以期實現突圍。
具體來看,在2021年下半年,小紅書宣布切斷推廣筆記的淘寶外鏈;2021年11月2-3日,第三方電商服務商有贊和微盟先后宣布打通小紅書商城,表示原先的微信小程序品牌客戶將能同時在小紅書開店。
由此,被各大廠以“種草”方式圍攻的小紅書,正式向電商模式邁出實際性的一步。
值得關注的是,C2CC傳媒近日搜索發現,其slogan已經從“標記我的生活”到“2億人的生活經驗,都在小紅書”/“你的生活指南”。
顯然,小紅書的“野心”已經不止于種草,還要滲透到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種草到購買到分享等等,在內容變現的路上,于自身平臺形成內循環,實現商業交易的閉環。
那成效如何呢?
從品牌的入駐來看,以美妝行業為例,寶潔、PMPM、高姿、自然堂、可復美、珂拉琪、膜法世家、敷爾佳、養生堂、爾木萄、觀夏、百植萃、相宜本草、俊平、璦爾博士、酵色、菜鳥和配方師、John Jeff、943、EVM、HFP等諸多品牌皆在小紅書上有旗艦店,且經典單品有著不錯的好評率。
譬如專注東方植物香的觀夏,目前在小紅書上已有11.8萬粉絲,小紅書觀夏旗艦店體驗星級綜合在4個半以上,其中商品體驗達5.0,而從好評率來看,觀夏三重茶精粹香水30ml,好評率達100%、氨基酸沐浴液頤和金桂則達94.4%,顯而易見,小紅書在內容“種草”上為品牌提供平臺的同時,也開始助力品牌變現了。
而除了小紅書平臺外,做內容的知乎,也加入了賣貨了。距消費很近的它們,不愿再只是“為他人做嫁衣”,于是選擇親自下場,做起了電商這門生意。正如淘寶、京東、拼多多自己建立“種草區”那般,欲構建自我的內循環。
當平臺“陷入”種草——電商/賣貨的循環,會是一件好事兒嗎?
從某種層面而言,在已有流量之困的內容生態下,一些初生或預算有限的品牌,在種草、種樹之際會陷入左右為難。
以前我們常會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但是,在當下,卻并不一定。
有做品牌的朋友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我是新創品牌,小紅書、抖音、淘寶未來肯定是都要做,但是現在我肯定玩不起,而且每個平臺間的利益太難平衡了,要端好水并不容易。”
不過,雖有苦惱,他仍對內容變現充滿信心。在他看來,只要掌握了消費者流量密碼的社交媒體,通過制造話題、持續打造價值認同、品牌認知,便能展開新故事。
誠如其所言,未來不論平臺怎么變化,有關流量的爭奪戰都不會停止,而在這場戰爭中,最核心仍然是“人”,且不管是內卷,還是互卷,所需要做的,就是在現有的穩固基本盤下,圍繞“人”的需求去做精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