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朵財經
左暉逝世,貝殼沒落!
“2021年我們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難”,在2021業績會上,貝殼找房執行董事、CFO徐濤發出了耐人尋味的感嘆。
而在左暉最后一條微博下面,有不少人發出了對左暉的思念之情,坦言“現在公司跟之前不一樣了”。
的確,左暉逝世后,貝殼失去了一位奠定事業和使命的引領者。
與去年年初相比,貝殼股價下滑幅度也相當驚人。據統計,過去一年貝殼股價一路走低,從去年1月初的57.51美元跌至如今的9美元,下跌幅度超八成。
如此短暫的時間,貝殼股價卻發生了巨變,那么它到底經歷了什么?
貝殼的靈魂人物左暉
左暉對貝殼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1992年,21歲的左暉從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彼時的他,還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漂人。而且其先后從事的電話客服以及市場銷售,都由于缺乏溝通和公關能力,導致業績平平。
如果按這種勢頭發展下去,左暉這輩子估計不會有什么出息了。
但萬萬沒想到,左暉竟會是一個創業奇才。
30歲那年,左暉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心,用全部積蓄一頭扎進房地產圈。于2001年,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
自知創業不易的左暉,在創業時期自然是不敢怠慢。比如,他把細節、服務、品質看得非常重,甚至堅信只要做好這三點,就不愁沒客戶。
于是在2003年7月,鏈家首推了“二手房資金托管”業務創行業先河;后來又在市場不完善,靠吃差價賺錢的時候,于2004年8月,率先提出了“不吃差價”簽三方約、透明交易。
到2010年,隨著二手房交易商越來越多,市場變得烏煙瘴氣起來。次年,左暉又帶領鏈家率先提出了真房源標準,包括:“真實存在、真實委托、真實價格、真實信息”四個維度。
作為計算機系畢業的學生,左暉還把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在了創業職場上。
當別人還在線下爭搶跑馬圈地之時,左暉想的卻是把鏈家打造成一個地產+互聯網的公司。2014年,鏈家在線更名為鏈家網,明確提出要做“房產交易領域的萬億房產O2O平臺”。
為繼續逐夢,2018年4月,鏈家又公開宣布成立新平臺貝殼找房。
盡管貝殼起于鏈家,但不同于鏈家網的垂直自營模式,其使命是締造平臺,以共享真實房源信息與鏈家管理模式為號召,吸引更多的經紀人與經紀公司入駐。
憑借著這種海納百川的開闊視野,到鏈家宣布貝殼、德佑、鏈家三線合并后,直至左暉因疾病于2021年5月20日逝世,到2021年底,貝殼全年成交額已取得3.85萬億的驕人成績。
從鏈家到貝殼,不難看出,在左暉的帶領下,貝殼一直在改變行業生態。
其實最偉大的企業,無非就是改變世界的企業。比如,阿里巴巴就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停不下來的鐮刀
只可惜,隨著左暉逝世,貝殼似乎已經在慢慢發生變味。
左暉可能不會想到,由他締造的以改變行業生態為重,推動市場進步的貝殼,最后會像一把停不下來的鐮刀,不僅收割開發商、收割購房者,同時還收割自家員工。
對開發商,貝殼仿佛是個惡霸。
據媒體報道,由于在新房分銷領域,貝殼占據了絕對領先地位,渠道分銷傭金一般在1個點左右,但貝殼要2個點起步,一些難賣的項目甚至達到10個點以上。
然而,開發商營銷費用一般不超過2%,項目利潤也很難超過10%。這也就意味著,作為渠道方的貝殼,不僅拿光了開發商的營銷費,而且開發商還將可能賠本賺吆喝。
如此面孔,最終買單的會是誰?
恐怕也只能是買房人。
畢竟一方面受政策限價,市場降價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分銷傭金無規則節節攀高,正常利潤被蠶食嚴重。長久以往,開發商的后期交付時間、交付質量又還能剩下幾成?
在左暉逝世后,貝殼的員工,同時陷入了被割的局面。
去年10月,貝殼裁員事件不斷發酵,上海貝殼14個部門有11個部門在裁員,補償標準為N+3的消息廣為流傳。
此后,貝殼裁員風波再度迅速蔓延,深圳、重慶、杭州等多個城市相繼動刀,而且還有媒體報道,員工只要拿了補償,就會進入貝殼黑名單,此后永不錄用。
貝殼也有多種理由讓你主動離職。
其中,老員工因為目標任務高到無法完成,觸發優化紅線;新員工則因無法達到轉正標準,不予轉正。總之,一切拿著底薪的員工都有可能成為優化的對象。
到2021年末,貝殼員工人數頓時同比減少了7.8%,至45.45萬人。對比9月末的51.55萬人,大幅減少了超過6萬人,降幅達11.83%。
昔日盟友相繼離去
沒了左暉,貝殼同時正在走向下坡路。
3月10日,貝殼發布未經審計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務業績。然而,盡管這是彭永東掌舵貝殼后交出的首份成績單,但其成績卻很不理想。
財報顯示,2021年貝殼全年成交額(GTV)為3.85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存量房業務成交2.06萬億元,新房交易業務成交1.61萬億元,兩者分別同比增長6.1%和16.3%。
但從單季度數據來看,貝殼2021年第三、四季度GTV出現了連續下滑。其中,第三季度GTV為8307億元,同比下滑20.9%;四季度為7324億元,同比下滑超3成。
此外,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08億元,同比增長14.6%;凈虧損5.2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錄得凈盈利27.8億元,這表明沒有了左暉領導的貝殼,企業很快就陷入了由盈轉虧的尷尬局面。
與之相應的是,2021年四季度,貝殼門店數環比減少2908家;解約門店約4100家,較三季度多約400家;新增門店數也較三季度減少了約2300家。
而截至2021年末,貝殼經紀人數為45.45萬人,比一年前減少7.8%;相比中期報告,貝殼經紀人數為54.86萬人,也就是說,僅在去年下半年,就有近10萬經紀人離開貝殼。
當沒了左暉,一個個昔日情比金堅的盟友都背它而去,貝殼的老股東們也陸續展開了拋售。
2021年6月1日至12月7日,融創先后兩次拋售約4535.2萬股貝殼ADS,合計套現10.84億美元。與此同時,根據高瓴資本在2022年2月15日披露信息顯示,其持有貝殼股份的持股比例已從2021年2月28日的5%下降至3.3%。
去年9月,有網友在左暉最后一條微博下面留下了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留言:“左總,現在的鏈家領導幫權文化特別重,老領導用的都是自己人,新招的人對文化的認知越來越少,領導視而不見,不下區不下店,不給方法,就是述職,問責。鏈家還能走多遠?”
當企業管理開始備受質疑,緊接著接班人彭永東又交出黯淡的成績單,說實話接下來貝殼究竟還能走出困境,重獲新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