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日前指出,未來部分城市人口收縮的問題可能會越發嚴重,并面臨人口流失、住房過剩和債務攀升三重挑戰,且此三者之間會互相惡化,要謹防這種惡性循環。
倪鵬飛周二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舉辦的活動中表示,城鎮面臨人口流失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特別是對于不具有再生能力的資源型城市;第二是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兩極分化,一部分小城市人口流失,一部分大中城市人口過度聚集。
第三是發展戰略層面的原因。他指出,2003年土地財政開始以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發生重大變化。
“地方競爭激烈、追求增長,中西部或者北方城市沒有條件像沿海地區實現產業全球對接,重點是通過城鎮化、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來推動經濟增長。但這個模式難以持續,就導致了今天的人口流失。”他說。
倪鵬飛表示,人口流失與住房過剩和債務攀升形成收縮城市的三重挑戰,隨著城市收縮問題加劇,住房過剩和債務負擔會進一步增加。
“201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就已達39平方米,現在肯定超過40平方米了,而小康的目標是35平方米,超額完成了5平方米。平均都飽和了,一些城市的指標會更多,嚴重過剩。”他指出。
“中國的住房過剩呈現一個水漫金山的趨勢,從農村到小城鎮、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住房過剩將逐步呈現。”倪鵬飛說。
與此同時,人口流失又會導致城市債務負擔加重。“中國的地方債規模比較大,我估算出來2018年顯性加隱性債務大約是59.3萬億元,其中債務負擔更多的就是人口流出的城市。”
他解釋稱,早年城鎮化要進行大規模土地和城鎮開發,不僅有土地財政、融資和抵押,同時住房實行供給壟斷,推高了土地、住房價格,政府債務也不斷攀升。土地價格上升導致實體產業收縮,就業機會減少,包括家庭收入和財政收入在內的收入增速下降,進而導致人口流失。
“人口流失進一步導致土地、住房、基礎設施嚴重過剩,并且由于財政收入的減少,未來還債的壓力更大,更進一步導致產業的收縮。”倪鵬飛說。
對于解決收縮城市的困境,他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是發展緊湊型城市,提高人口緊湊性,同時提高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質量,尤其是營商環境。
“城市規模從增量轉向存量,但是經濟增長還是要注重。即使收縮城市也要想盡辦法發展產業,才能應對緊湊型的發展,也能夠滿足當地留守人口的福利。”
其次是調整公共產品的布局。當中心城區出現人口過剩擁擠,無論家庭還是企業都有向外擴散的需求,但是優質的公共服務不向外擴散人口就沒法擴散,尤其要加大大城市周邊城市的公共服務部劇,“只有這樣才能阻止過度收縮和過度擁擠的問題。”
第三是統籌化解收縮風險,把人口流出和流入城市聯動考慮。“比如人口流出地區土地已經大量過剩,還給那么多新增指標嗎?顯然要減少,但不是無償減少,而是有償轉讓。被轉讓的人口流入地區給轉讓地區一筆轉入費,也可以緩解債務危機。還有其他公共產品都可以探索指標在空間上轉讓的方法。“倪鵬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