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朵財經
還記得王思聰立flag直播吃翔的故事嗎?
2017年,當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認為共享充電寶有上百億元市場,出資3億元投資街電項目之時,王思聰獲悉后,隨即發出了一番犀利的言論。
針對陳歐投資的共享充電寶,王思聰在自己朋友圈表示:“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最后到2021年4月1日,隨著怪獸充電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王校長的吃翔直播什么時候能安排上”一時間成為了坊間笑談。
毫無疑問,這的確是個頗具笑點的話題,但僅以上市為評判標準,去評價共享充電寶的成敗,是否為時過早?
經營陷入轉虧僵局
談起怪獸充電,上市似乎就是它的巔峰。
近日,怪獸充電發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盡管這是上市以來首份年報,但怪獸充電所給出的成績卻是位差生。
第四季度公司營收約8.36億元,較2020年第四季度下滑9.7%,同時企業凈虧損約6850萬元。梳理發現,怪獸充電已經接連兩個季度發生經營虧損。
如此面貌,怪獸充電一整年的業績自然也難掩慘狀。
2021年全年,怪獸充電營收36億元,較2020年增長27.6%。但同期經營為虧,當期凈虧損1.25億元。
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2019年至2020年,怪獸充電一直保持著盈利狀態,分別盈利1.6億元和7543萬元,2021年的意外虧損,也就意味著怪獸充電迎來了由盈轉虧的倒退時代。
怪獸充電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三、四季度業務受到了一些挑戰。不僅是疫情反復的地區,國內其他地區各場景的人流量也有顯著的下降,對于共享充電寶的需求也隨之減少。
乍看起來怪獸充電說得似乎句句有理,畢竟去年疫情的確反復無常。
不過回過頭來仔細想想,如果說業績是由疫情影響所致,那為何怪獸充電在2020年疫情大爆發期間,仍能實現盈利?
成功上市后,業績立馬發生變臉,資本市場自然也不可能給怪獸充電好眼色看。
上市不滿一年,如今怪獸充電股價已從最高10元/股跌至0.89元/股,公司股價已經跌去超9成,總市值僅剩下約2億美元。
令人不禁想問,曾經那個百億獨角獸去哪了?
資本造出來的“怪獸”
怪獸充電,實際上是一個由眾多資本加持搭建而成的共享經濟王者。
話說在多年前的一個冬日,怪獸充電創始人蔡光淵在上海某地處理完公務,本想著拿出手機準備打車回家時,結果卻發現手機因沒電而關了機。
為此,蔡光淵找了多家商戶,懇請對方幫忙充電,但萬萬沒想到都被一一拒絕了。
幸好人間還是有愛的,就在蔡光淵絕望之時,最后在久光百貨的一個美妝柜臺,一位業務員愿意幫他充電,最終蔡光淵才得以如愿回家。
恰逢此時,摩拜、ofo等共享單車正瘋狂跑馬圈地,一筆接一筆巨額融資涌現,共享經濟歡呼聲達到了高潮。
于是蔡光淵瞬間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2017年春天,一款全新的智能共享充電寶產品怪獸充電橫空出世,因其創始人團隊涵蓋了優步、美團點評、阿里巴巴和百度等知名互聯網公司,怪獸充電一時間可謂耀眼無比。
憑借豪華的創業團隊,以及共享經濟爆火,怪獸充電也很快就得到了眾多資本的青睞。
2017年4月,剛剛才成立的怪獸充電獲得了小米科技、清流資本、順為資本、高瓴資本等多家機構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僅過去三個多月,7月底,怪獸充電又立即獲得了高瓴資本、藍馳創投、廣發信德等多家機構億元以上的A輪融資。
緊接著在當年11月底,公司又迅速完成了近2億元的B輪融資。
也就是說,從天使輪融資到B輪融資,怪獸充電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可謂出盡風頭。
梳理發現,從2017年獲得天使輪融資到IPO上市,怪獸充電共獲得7輪融資。其中,投資方身影不乏阿里巴巴、軟銀亞洲、高瓴資本等大財團。
而截至招股書披露日資料顯示,阿里巴巴持股16.5%,是怪獸充電第一大機構股東。此外,高瓴資本持股11.7%,順為資本持股8.8%,軟銀亞洲持股7.7%等。
論資本及速度,僅成立四年便達成IPO夙愿,試問市場又能有多少企業能夠與怪獸充電媲美?
蔡光淵在上市現場甚至也稱,公司發展離不開眾多偉大的投資人一直支持,讓公司在現金、策略和資源等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希望用我們的充電網絡為所有人充滿電。
顯然,是資本成就了怪獸的瘋狂成長。
但單靠資本支撐,能打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嗎?
缺乏對商戶及用戶議價力
共享充電寶作為一個新行業,怎么持續發展?往何處去發展?又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殺出重圍?
這是怪獸充電值得思索的問題。
對共享充電寶行業來說,如今其行業天花板已在若隱若現。
根據iresearch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共享充電寶總用戶規模分別為0.8億人、1.6億人、2.5億人和2.9億人,增長率分別為104.9%、56.1%和15.6%,增長速度在明顯放緩。
眼看著市場出現滑坡,但萬萬沒想到的是,行業又突然殺出了一個“程咬金”。
2020年5月,美團宣布重啟共享充電寶項目并大肆地推,拉起了百城大戰。與此同時,美團展開了瘋狂招人,希望通過人海戰術快速實現美團共享充電寶的線下覆蓋率。
隨著美團這一巨頭攪局,共享充電寶市場無疑將進一步變得更加擁擠。
一般而言,共享充電寶要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最重要的是占據更多的點位去觸達更多用戶。在這方面,怪獸充電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自然沒敢少下功夫。
財報顯示,2021年怪獸充電銷售和營銷費用為30億元,同比增長39.1%,占總體營收的83.3%。而2019年和2020年,公司銷售和營銷費用營收占比分別為67%和76%,整體上升趨勢明顯。
至于這部分費用,則主要用于點位的擴張和對合作伙伴的激勵。
據媒體報道,由于優質點位稀缺,商家掌握了較強的自主定價權,目前充電寶企業和商戶之間的分成費用率,已由最初的50%~60%變成60%~70%,甚至有高于70%的情況出現。
不過由于缺乏技術壁壘,為了提升市場地位就只能在商戶分成上妥協,甚至還導致了財報上出現經營虧損,要說怪獸充電是在為商戶做嫁衣,似乎也絲毫不為過。
既然被商戶割了韭菜,企業想的自然會是割用戶的韭菜來填補這一黑洞。
如今從市場中不難發現,曾經只要1元的共享充電寶,早已徹底告別一元時代。一些公司每小時已經漲到3到4元,景區、電影院等一些地點甚至飆升至6到10元。
看起來漲價的確是個不錯的法子,只不過市場會一直允許這種野草肆意般地瘋長嗎?
早在去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已要求怪獸、小電等多個品牌進行整改。調整后,各品牌平均價格開始保持在2.2~3.3元/小時,標價在每小時3元及以下的機柜占比69%~96%。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充電寶漲價商業邏輯也存在問題,畢竟高價格多充幾個小時就能買一個充電寶了,費用過高很容易就會導致用戶流失。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財年,怪獸充電營收來源主要還是來源于移動設備充電業務,當年這一業務收入增長27.4%至35億元,營收占比達97%。
然而面對業務模式單一,況且同行之間競爭又激烈,同時還難以形成對商戶及用戶議價力,如此說來,共享充電寶真的能算是一門好生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