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安冬陽
編輯|半島
編審 | 時光
《我們的婚姻》與《婚姻的兩種猜想》作為2022年開年大劇,兩劇目前都在衛視與視頻平臺熱播中。盡管熱度較高,但兩劇的口碑表現并不理想,尤其是《婚姻的兩種猜想》已被一星二星差評刷屏。都市情感劇的創作極易套路化、同質化,編劇和導演作為主創若不打開視野和格局,留給觀眾只會是俗套與真爛的一地雞毛。
2022年2月,《我們的婚姻》《婚姻的兩種猜想》兩部聚焦“婚姻與職場”的都市情感劇同期播出,兩劇熱度都打入了貓眼電視劇全網熱度榜前五,自播出以來,《我們的婚姻》在貓眼電視劇全網熱度榜常居第一,《婚姻的兩種猜想》位列第四位左右。在微博劇集話題中,#我們的婚姻#總閱讀超6.2億次,討論次數高達56.7萬次;#婚姻的兩種猜想#總閱讀超7.7億次,討論次數高達93.6萬次。
盡管《我們的婚姻》和《婚姻的兩種猜想》熱度較高,但兩劇的口碑表現并不理想,兩劇播出都已超半月,豆瓣皆未開分,但一星與二星差評已經排滿《婚姻的兩種猜想》的豆瓣短平區。以目前口碑表現來看,《我們的婚姻》豆瓣評分基本能上及格線,但《婚姻的兩種猜想》肯定難上6分。
△《婚姻的兩種猜想》豆瓣差評
《我們的婚姻》和《婚姻的兩種猜想》皆是不差錢的上星劇,兩劇都有著很好的演員陣容。《我們的婚姻》由白百何、佟大為、蔣欣等主演,在北京衛視、騰訊視頻播出;《婚姻的兩種猜想》由楊子姍、彭冠英等主演,在湖南衛視、優酷播出。盡管佟大為、蔣欣、楊子姍等都是口碑較好的演員,遺憾的是,對于演員的喜歡并不會減少觀眾對“爛劇”的吐槽,反而連帶演員一起“罵”。
《我們的婚姻》和《婚姻的兩種猜想》的口碑滑鐵盧讓我們看到了都市情感劇再次走進“死胡同”,相比于此前熱播且口碑較好的《我的前半生》《小歡喜》等都市情感劇集,《我們的婚姻》《婚姻的兩種猜想》為何熱度大口碑卻不佳?都市情感劇的市場前景又是如何?
同質化嚴重,或集狗血于大成
若以十年為單位,每一個十年都會有幾部都市情感劇成為經典代表作,2000年至2010年的都市情感劇代表作有《金婚》《蝸居》《婚姻保衛戰》等,2011至2020年的代表作則有《回家的誘惑》《我的前半生》《小歡喜》等,這些以“都市婚戀”為主題劇集在當年引發的熱議,似乎至今仍能感受到對作品探討“余溫”,這就是優秀影視劇作品能超越時間與社會變遷的魅力所在。
△讓馬伊琍再次走紅的《我的前半生》
國內劇集市場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只要題材有熱度,則必有跟風之作,且相比于古裝劇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置景、服化與特效制作等,中小成本能以小搏大、且能較好規避審查風險的都市情感劇就成了投資的熱土,于是投機的、質量較差的都市情感劇就被快速造出,而缺乏對生活的深度觀察以及對故事精益求精的態度,同題材的影視作品同質化、模式化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
在《我們的婚姻》與《婚姻的兩種猜想》兩劇中,劇集的主題、人設、情節設置等都毫不意外地落入“套路”中,主題是兩性、婚姻與事業的探討,人設主打全職主婦/職業女強人與“渣男”老公、“奇葩”婆婆等,情節走向為女性意識的覺醒,“老三件套”的內容對觀眾而言缺乏驚喜和信意。
比如《我們的婚姻》男女主人設與《我的前半生》男女主人設大同小異,男女主故事線的發展也大同小異,兩劇故事的開始沈彗星(白百何飾)和羅子君(馬伊琍飾)都是全職主婦,老公也都因熱衷工作與自負開始忽視妻子與家庭,面對這樣的人設組合,觀眾不用動腦子也能預測劇情接下來的發展:夫妻雙方誤會加深,一方甚至出軌,兩人走向離婚,而后女方重回職場,在經歷一些不算困難的困難后,有“主角光環”的女主在職場火速開掛。同樣類似的角色還有2020年上映的《三十而已》中的顧佳(童瑤飾)。
△沈彗星和羅子君角色相似性很高
雖然主線故事乏善可陳,好在《我們的婚姻》還有其他三對CP發展出一些新的故事看點。《我們的婚姻》劇方在微博營銷中熱推劇中CP,推出話題#我們的婚姻CP特輯#,引導觀眾參與互動“四對CP,你最磕哪一對?”,盡管熱度不高,但多組CP也算該劇的一大看點,且每組CP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喜怒哀樂,多多少少總能引發觀眾的一些共鳴。
△《我們的婚姻》你磕哪一對?
《我們的婚姻》說爛也不算太爛,更多的是俗套人設和劇情缺乏驚喜。而《婚姻的兩種猜想》則是真“爛”,沒有驚喜也就算了,《婚姻的兩種猜想》所展現的“三觀”甚至讓不少觀眾受到“驚嚇”:比如女主原諒男主的冒昧與“非禮”,甚至還和男主在一起了,比如男主剛結婚就發出取老婆回家是要有人打掃、有人煮飯等直男“感慨”,甚至將女主送入“女德班”,而后還有婆婆的加入“虐”女主,以及來自男主家庭的一系列雞飛狗跳。《婚姻的兩種猜想》在預告階段發布了“婆媽的戰爭”片花與“渣男”版預告,從劇方最初打出的“婆媽”與“渣男”的營銷賣點來看,這劇走向狗血也實屬必然。
△預測《婚姻的兩種猜想》男主鎖定2022國劇最煩男主之一
《我們的婚姻》的婚姻還有4集播放至大結局,《婚姻的兩種猜想》還有5集播放至大結局,兩劇通過大結局實現口碑逆風翻盤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都市情感劇若不是陷入同質化創作的陷阱讓劇情乏善可陳,就是以爛為爛集狗血于大成讓觀眾嘆為觀止。由衷希望創作者們可以深入生活深入角色,另辟蹊徑做出有新意的好故事,不要讓都市情感劇貼上“爛劇”的標簽。
打開格局,婚姻不只是一地雞毛
目前,國家政策是鼓勵年輕人結婚,鼓勵二孩三孩,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影視劇時常用自己的粗糙創作、模式化的思維成功讓年輕人更加恐婚,無論與真實人生,還是政策倡導多少都有些背道而馳。比如,被嚴重標簽化的“婆婆”一角,都市情感劇中各種惡婆婆如同童話故事中的惡毒繼母一樣,被嚴重“負面”以至于給不少觀眾留下心理陰影,似乎婆婆和繼母一樣,其屬性似乎都是“惡”的。難道現實中就沒有暖心的婆婆嗎?答案肯定是有的,但為什么我們影視作品總是將“婆婆”一角反面化?是快餐式的創作讓編劇只能將角色標簽化,還是編劇的創作思維已固化?
△《婚姻的兩種猜想》劇照
“惡毒/奇葩婆婆”讓年輕觀眾恐婚的重要因素之一
無論陷入套路化創作的原因是什么,對于創作者們而言,其格局勢必要打開,對生活缺少觀察,對故事缺少創新,對婚姻的理解只是各種狗血和一地雞毛,其作品的最終呈現也只是一地雞毛。正如豆瓣網友評“這種類型(都市情感劇)的片,完全考驗編劇和導演對生活的理解”。《婚姻的兩種猜想》失敗就在于主創并未拍出對婚姻“深入觀察”后的“猜想”,只拍出了讓觀眾厭棄的“一地雞毛”。
反觀此前優秀的都市情感劇代表作,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在以“婚姻”為主題進行創作時,還有其他更深刻的主題和社會議題。比如2007年上映的由鄭曉龍導演執導的《金婚》,結婚五十年叫金婚,《金婚》講述男主女“相互扶助走過人生艱難歲月,最終牽手走進金婚”的橫跨五十余年的婚姻故事,盡管《金婚》的劇情也有婆媳大戰等婚姻中不可不避免的矛盾,但《金婚》給到更多是感動與溫暖,讓人看了想結婚,而非現在都市情感劇更多是年輕觀眾更加恐婚。2009年上映的《蝸居》則“反映在房價飆升的背景下,普通人在都市生活中歷經的種種波折”,住房問題所影響的婚戀觀至今仍在。2019年上映的《小歡喜》則聚焦于高考之下三個家庭的悲喜故事,更側重講孩子與教育的問題……
如果只是對愛情與婚姻泛泛而談,或是抖機靈般堆砌關于愛情與婚姻的網絡熱梗,并不會創作出好故事。都市情感劇其實是一類非常值得深入創作的劇集,盡管都市情感劇是以女性觀眾為主導,但由于劇集涉及婚戀、家庭、職場、生活等方方面面,其受,同時受眾年齡也可覆蓋老中青三代人,中小成本、聚焦現實的都市情感劇無論是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著實不該用同質化、模式化的粗制濫造浪費了這一大好題材。
期待創作者們能打開格局反套路、反標簽、反同質化等等,深刻聚焦社會現實,深入創作為觀眾獻上精彩好劇。
結語
由于影視劇制作周期至少一年左右,有的劇集因為種種原因甚至需要兩到三年才得以上映,劇集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有可能就趨于“落后”,這就需要創作者們對社會發展具備一定的前瞻思維,比如生育率下降、二孩/三孩、雙減等問題是當下社會熱議的焦點,難么一年、兩年后社會的焦點又會是什么呢?
總而言之,關注當下社會熱點且對社會發展趨勢有一定預判,有利于好劇產出。因為缺乏社會思考、只賣“婆媳大戰”與“渣男”的劇定是爛劇。
話題互動
您對如今的都市情感劇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