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牛財經 黑桃與長劍
發酵一月有余的“京東收購德邦”傳言,終于塵埃落定。
3月11日,德邦股份發布公告稱,京東物流將通過收購其控股公司(德邦物流)的方式,控制德邦股份66.49%的股份。此外,德邦股份還在公告中著重強調,為了提高京東對下屬物流板塊的整合效率,本次要約收購將終止德邦股份的上市公司地位——也就是退市。
相比德邦,京東在自家公告中的表述則要溫和得多。京東表示,公司將和德邦在快遞快運、跨境、倉儲和供應鏈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達成“戰略合作”后,德邦將繼續保持品牌和團隊獨立運營,且戰略和業務方向整體保持不變。
實際上,在被京東收購之前,德邦也有著一段輝煌的過去。
垂直賽道逞英雄,發力快遞終成空
在國內物流領域,德邦早已是翹楚之一,特別是在快運這個細分領域。1998年,其創始人崔維星就在廣東創辦了“崔氏貨運公司”,這便是德邦的前身,其前期主要承包南航客貨運業務。2001年,它還成功開通了第一條廣州-北京的汽運專線。
德邦正式成立后,所采用的運營策略也頗為物流人士所稱道。一方面,它為了保證“企業文化純潔”,開始大量聘用應屆畢業生,還為這些應屆畢業生提供了從面試、培訓到導師制度、輪崗制度、外部學習的完善成長路線;另一方面,德邦的物流網點和車輛全部采用了自營模式,這是早期依賴加盟商快速擴張的“通達系”不敢想象的。
這樣的運營策略大大加強了德邦在業內的整體競爭力,也讓它“發大件、選德邦”的宣傳口號更加深入人心。到了2011年,德邦已經擁有1300余家網點,車輛3200余臺;2013年,德邦的營業額達到空前的94億,而行業第二名天地華宇同期營業額僅為40億,遠遜于德邦。
若是德邦保持垂直優勢,它或許仍是全國最大的快運企業,也不至于落到要寄人籬下的結局。但很可惜,一家企業總有犯錯的時候,對于德邦來說,這個錯誤無疑是加碼快遞業務。
2018年德邦上市后,志得意滿的崔維星將公司改名為“德邦快遞”,意圖結合公司在零擔快運行業打拼多年的經驗,做快運-快遞融合浪潮下的先行者。然而,2018年似乎并不是入局快遞行業的好時機——隨著“通達系”巨頭們在那一年紛紛上市,資本市場為它們帶來了充裕的彈藥,使得那一年的價格戰烈度遠超往年,再加上彼時快遞行業服務嚴重同質化,大批二線物流企業無力與巨頭相爭,破產倒閉者甚眾。出局的選手中,早早燒完資金,凄慘倒下的就有大達物流、亞風速遞、遠成物流、青旅物流、國通快遞等。
作為一線企業,德邦雖不至于倒閉,但也難免落得個敗走麥城的下場。從2019年財報來看,它的凈利潤從上一年的7億元陡降至3.24億元,時至今日仍未出現恢復跡象。2021年中報顯示,德邦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1565.84萬元,同比下降89.88%;扣非后凈利潤更是成了負數,為-1.6億元,同比下降了三倍還多。
與此同時,德邦的市場地位也逐漸被后來者們超越,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沖刺港交所的安能快運。據運聯智庫調研數據顯示,安能在2020年的零擔貨量達到1025萬噸,位居行業榜首。
拿下德邦,京東物流終于補齊短板
對于德邦物流而言,被收購比緩慢失去市場地位,最終湮滅于歷史塵埃中要強上不少。無論如何,它作為獨立企業的故事已經結束,而“接盤俠”京東物流的故事,則才剛剛開始。
作為京東自建的物流業務,京東物流與其他快遞公司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畢竟它從出生起就自帶京東商城這一大平臺,在業務穩定性上遠勝于“通達系”、極兔等。此外,憑著背后京東集團的不計成本投入,京東物流在此前的幾年里建立了倉儲網絡、綜合運輸網絡、最后一公里配送網絡、大件網絡、冷鏈網絡和跨境網絡,再加上大數據分析提前備貨的運營策略,京東物流才能給消費者留下又快又好的印象,在短短幾年內便做到了堪與順豐比肩的程度。
然而,近幾年里京東物流的方針有所改變。
首先,京東物流開始洗去外界對其“背靠京東的高端快遞”的單一認知,向著“供應鏈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方向一馬絕塵。這一點從其財務數據就能看得出來。去年的招股書中顯示,京東物流的一體化供應鏈客戶貢獻收入在2020年達到76%,單名外部一體化供應鏈客戶平均收入也由2018年的234.057元增至2020年的312.617元。種種跡象表明,京東物流正試圖減少對京東集團基礎業務的需要,最終實現自我造血——這不僅是劉強東的愿望,更是二級市場投資者們樂意見到的景象。
其次,京東物流對于“最后一公里”的布局也是不遺余力,力圖在短程配送這一領域彌補依賴第三方快遞的缺陷,并構建起對其他物流企業的絕對優勢。本次收購德邦,只是京東布局的一環,在這之前,它還收購了跨越速運,并成為同城配送企業達達的第一大股東。
再次,近些年來數智化物流之風愈吹愈烈,作為最早一批將智能化融入物流的企業,京東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風口。去年5月,京東物流成為了國內首批獲得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的企業,在技術落地方面再度向前邁進一步。
目前來看,橫亙在京東物流面前的物流市場還非常龐大——2021年,物流需求規模再創新高,全年社會物流總額335.2萬億元,同比增長9.2%,兩年年均增長6.2%。廣闊的市場和數年來不斷增長的投入,是京東物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底氣所在。但這一系列舉措最終是否能真正收到回報,成效究竟幾何,還需靜待時間給出答案。
*微信公眾號“有牛財經”(yncj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