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鰲頭財經 曉敏
相對于白酒板塊動輒漲停,頭部上市企業茅臺(600519.SH)單家市值就突破2.5萬億元。
啤酒板塊明顯要吃力很多,無論怎么努力追趕,頭部品牌華潤啤酒(00291.HK)和青島啤酒(600600.SH)兩家市值加起來也僅是3000多億元,不及茅臺零頭。
啤酒行業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談到啤酒,很多人感覺是飲料和白酒之間的替代品,加上幾元一瓶的親民價格,啤酒在我國十分受歡迎,由此,也誕生出華潤、青島、百威(01876.HK)等一批知名品牌。
這些年,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市場回暖等多重利好消息而來,啤酒企業也積極搶抓機遇,通過自上而下的戰略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等措施,對產品進行升級,不斷拉升產品毛利率。
啤酒價格從2元~5元/瓶向10元~20元/瓶升級,還有一些品牌打出超過千元的啤酒產品,幾乎和一線白酒品牌價格持平。
千元價格帶啤酒引發大量關注,隨之而來的不是理想中的銷售量,也沒有帶動啤酒股價坐上高速列車,反而陷入“智商稅”“搞噱頭”等爭議當中。
啤酒巨頭們卻不以為然,在啤酒行業幾經沉浮發展至今,早已經邁向從價格之爭向高端化進階之路。
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披露的啤酒行業“十四五”規劃,預計2025年啤酒行業利潤有望達300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00.0%,年均遞增14.9%,預計利潤增速優于產銷量,行業有望進入利潤加速釋放期。
啤酒巨頭們打出超高價,在乎的本身就不是銷量,而是把聲勢打出去,表明啤酒也可以賣高價,也可以走高端,期待以價格優勢,實現脫穎而出。
事實上,我國啤酒產業發展雖然迅猛,但始終沒有一家絕對的巨頭。
根據商隱社發布《中國啤酒大戰》文中稱,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前,全國500多家啤酒企業中,沒有一家年產量超過100萬噸,即使是產量最大的燕京(000729.SZ)和青島啤酒,其產量總和也只占全國產量的5%左右。
加入WTO之后,外國資本卻在中國啤酒業一路攻城略地,市場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經過幾輪并購收購,兼并整合,目前行業頭部前5的份額已超過70%,但是行業前5名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百威亞太、燕京啤酒、嘉士伯市場份額并未拉開明顯差距。
根據行業數據顯示,從消費量計的中國市場份額來看,華潤啤酒是當之無愧老大,市占率在23.2%,青島緊隨其后,市占率在16.4%,后面跟著的是百威英博、燕京、嘉士伯,市占率分別為16.2%、8.5%、6.1%。
從銷量增速來看,華潤啤酒、百威亞太和青島啤酒三家2021年上半年銷量分別為633.7萬千升(增長4.9%)、458.81萬千升(增長18.4%)和476.9萬千升(增長8.2%),后者銷量規模正在不斷逼近行業老大。
與此同時,不同啤酒品牌強勢區域各有不同,華潤在四川、安徽、貴州等地市占率超過70%,擁有絕對優勢,青島啤酒在山東以及陜西具備競爭優勢,百威亞太、嘉士伯和燕京啤酒也分別擁有自己強勢的基地市場。
按照這個勢頭發展,未來行業整合或許將由過去大吃小的洗牌,演變為大吃大的頭部較量,爭奪全國化市場將會是啤酒頭部品牌最重要的戰略布局之一,未來仍有進一步集中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游成本不斷攀升,啤酒行業“薄利多銷”之路,已經很難再走下去。
眾所周知,啤酒的銷售旺季在夏季,為了跑馬圈地啤酒企業往往會開展為期幾個月的大促,價格戰成為最直接和最具“殺傷力”的擴張武器,具備超強生產能力的華潤成最大贏家,以量取勝,成為行業老大。
然而,隨著不斷兼并購,以及部分原材料、包裝物成本上漲及產品結構進一步提升而增加,華潤曾受到重創, 2015年,華潤啤酒凈利潤虧損33.47億元,幾經掙扎雖有好轉,但2018年再次亮起預警,華潤啤酒綜合營業額為 318.67億元,按年增長 7.2%;股東應占綜合溢利按年下降 16.9%至9.77億元。
華潤處境的變化,讓整個行業都為之清醒。
為了爭奪更多市場份額,頭部品牌將砝碼押注在高端產品上,以尋求產品價值回歸。
但是真正在高端市場站住腳的目前仍是百威,華潤啤酒和青島啤酒仍主要依賴于中低端產品。
華創證券曾指出,中低端產品依然占據著華潤啤酒 50% 以上的營收份額。
而華潤啤酒 8 元以上產品銷量約 80 萬千升,占比僅為 7%,低于青啤的 10% 以上和百威的 30% 以上。
此前,華潤、重慶啤酒等頭部品牌通過引入喜力和嘉士伯外援力量,來完善品牌在高端市場的產品金字塔結構,布局啤酒價格帶寬度。
未來,要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做成真正的巨頭,需要的遠不止打出一些噱頭來提高價格,還是得從產品本身下功夫。
來源:藍鯨
原標題:啤酒巨頭的爭奪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