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北京海證
3月8日和9日,百世、達達接連發布了2021全年成績單:
百世扭虧為盈,從2020財年凈虧損20.51億元人民幣,到2021財年的凈利潤2.1億元人民幣,終于狠踩了一腳剎車。而剎車的原因,下文將予以說明。
達達在2021年,雖然凈虧損增加了近10億元人民幣,而總營收增長了78%,年活躍消費者達到6230萬人、增加50%以上。前期配送網絡布局的效果開始顯露,獲客能力明顯增強。
業績表現看,百世似乎更勝一籌。但從美股的瞬時征兆,以及北京海證分析認為,未來的中概股市場,達達將會占有更大的紅利。
中國的電商快遞,從來不是單打獨斗的快遞公司能夠玩得起的。它們的安身立命,須從其背靠的平臺和金主,一探究竟。
01、懸崖折返,斷腿求生
百世的前身是百世匯通,成立于2003年,是中國物流市場的元老之一。大本營地處杭州,又互為供應鏈上下游,A輪即獲阿里和富士康1500萬美金的投資。
2010年,百世收購匯通快運,從此在快遞業嶄露頭角;并同阿里深度綁定,進入到阿里的嫡系部隊——包括申通、中通、圓通、韻達在內的“通達系”,構成菜鳥網絡體系。2017年紐交所上市前,共5次拿到阿里巴巴直接投資,宛若親生。
通達系無一不是靠阿里起來的。馬云的策略很明確,物流管理紛繁復雜,為了不讓電商的精力被分散,便選擇以外包的方式搞運輸配送,于是投資了一家又一家浙系快遞公司。
“四通一達”入局不可謂不早,應當說趕上了第一班快車。但是它們的通病,從開局就埋下了伏筆。
沒有深刻認識到物流在電商中的核心地位,馬云只舍得花錢,讓百世們各打各的江山,卻不重視做物流基建。所以和飛機成群的順豐、樞紐遍地的京東相比,它們就如散兵游勇,難成氣候。
劉強東說過,阿里旗下菜鳥物流的本質,就是搶走快遞公司的利潤。誠然,阿里確實敢給錢,但目的也是要雁過拔毛:
2014至2021上半年,百世集團花光150億元人民幣,卻連續虧損7年半之久,金額達82億元。自2017年美股上市后,兩次尋求赴港上市升值未果。
2021年“雙十一”,天貓成交額已逼近5千億體量,作為御林軍之一的百世快遞,卻悄然退出。12月17日,百世將國內快遞業務全部出售給極兔速遞,交易完成。說白了,在中國的快遞圈,它不干了。
隨之而來是信心的跌落。今年1月,因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百世收到紐交所退市警告。
百世扭虧為盈,絕非盈利能力有了突破,而是快遞賣身后,68億元回款的回血補漏。北京海證認為,百世所謂的“2022年輕裝上陣”,實則是懸崖勒馬、斷臂求生的不得已之舉;所謂的聚焦大件快運、國際業務,則需要更耗錢耗資源的投入和時間沉淀。
通達系的衰落,已經顯露共同的趨勢。阿里行情墜崖,勢必首先自保,向來不受重視的快遞,實在無暇更多照顧。對于它們,還是不能抱有較高的期待。
02、背靠大樹,子以母貴
在列強環伺的快遞業,后起之秀根本無法靠自身立足。
從東南亞殺回中國的極兔速遞,最后入局竟還能生存,九成以上靠的是,同其一樣野蠻生長的電商平臺:拼多多。
同為美股上市公司,百世與中通脫不開阿里的綁定,達達則依傍大股東京東(持股比46%),在食品生鮮、服飾家電等城市生活圈中,拓展著自己的細分領地。
2021全年,達達超68億的營收中,京東到家業務占了6成,同比增長了80%。原因是什么?是京東到家平臺營業額本身增長了70.5%。因疫情減少線下采購、京東層出不窮的優惠活動,都促進了生鮮等即時零售的獲客規模、獲客速率。
達達的虧損源于成本開支增加。消費者大幅增長,使得達達營銷費用幾乎翻了一番。京東沒有棄之不顧,而是認購增持達達集團股份至52%,繼續為其輸血。
前期的高投入是為了占領市場和消費者認知。同阿里不同的是,京東將各種入口和流量,均獨家開放給達達。有巨頭推著走,達達只管接單就是,因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與采購習慣,已然發生改變。
京東與阿里電商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自營模式占主導地位,物流配送體系也盡在掌握之中。劉強東在基建方面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其功效正在迸發且將持續。反應迅速、安全性高、服務到位,自然贏得口碑。
相比之下,除中通外,通達系快遞均成了反面教材。
03、優勝劣汰,未來可期
撥開云霧尋因果,透過表象看本質。從群雄鏖戰到新格局形成的中轉階段,中國的快遞市場,即便是上市企業,自己說了不算。成與敗,還要從其身后更有實力、對行業具有絕對影響的上游推動者,予以決定。
Ⅰ. 快遞江湖的未來
有兩家非中概股企業,勢將長期占據快遞江湖的兩個席位:郵政,順豐。一家是長城永不倒的國字號,一家是業務全面、空運自營、高端高效、深入人心的行業龍頭。本文不予置評。
其余市場版圖的分割,大半是在電商平臺巨大流量庇護之下完成的。短期看,阿里旗下的“通達系”,京東物流、德邦、達達組成的“京邦達”、仰仗拼多多主打下沉市場的極兔速遞等,都不會輕易撤離。
但從長遠來看,除了量大價廉的境外中概股中通(ZTO.US / 02057.HK),格外受阿里加持,表現頗為穩健外,“通達系”其余幾位兄弟,今后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而靠并購獲取物流網點的極兔,不在運營和服務上,下硬功夫,也難與網絡布局厚積薄發的京東系,一較短長。
Ⅱ. 電商平臺江湖地位,直接關乎電商快遞的命運
電商巨頭的此消彼長,及其所蘊藏的勢能,都是北京海證對于百世下行、達達勝出的判斷依據。
2022年,阿里集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鐵盧。正如北京海證前文所剖析,未來阿里走出泥潭,恐怕戰略重心會向海外云計算業務,分步轉移。像親生而并非親生的快遞企業,盡早找到適合自己的新路,是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這樣看來,從快遞江湖隱退的百世,或許算是個榜樣。但是,新戰略的前景并不明朗,想通過瘦身來翻身,目前還看不到轉機。
反觀達達和德邦,站臺者是剛剛晉升為中國民企之冠、年營收破9千億的京東。風光正好的京東,目標已不再是和阿里的同臺競技,而是追逐全球寡頭亞馬遜和沃爾瑪。2022年,阿里也要進軍電商自營,無疑反證了老對手京東,在運營模式上的成功。
順勢而為,“京邦達”的前路,更寬闊、更平坦。
Ⅲ. 快遞如日中天,毋庸置疑
雖然價格戰仍然持續,雖然互聯網平臺頻收反壟斷罰單,但經過并購重組,快遞業務一步一步正在向頭部聚集。寡頭格局時代,已經來臨。
新格局確立后,北京海證認為,價格血拼的行業成色將會褪去,取而代之的是:
1.集中化:集體向順豐、京東這樣的運營網絡和優質服務靠攏。
2.差異化:寡頭們形成自有優勢,風格呈現差異化。
3.高增長:2021年快遞件量為1085億件,預計到2025年,規模還將翻倍。
所以,具備基因優勢、平臺優勢的快遞上市企業,如日中天,正值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