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書樂
3月7日晚,小牛電動公布了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數據顯示小牛電動在第四季度的營收為9.861億元,同比增長46.7%;凈利潤為4760萬元,同比下滑18.1%。毛利率22.6%,2020年第四季度為25.2%。2021全年營收為37.05億元,同比增長51.6%;凈利潤為2.26億元,同比增長33.7%;毛利率21.90%,2020年毛利率為22.9%。
小牛電動表示,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較高和產品結構不同。
業務方面,2021年,小牛電動的總銷量為103.79萬輛,同比增長72.5%,也是其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銷量分別達到98.8萬輛和4.9萬輛。
財報發布當日,小牛電動股價下跌16.86%。。
小牛電動的未來何處去?
為何財報營收增加,可股價卻下挫?
對此,鋅財經吳辰光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小牛電動正在退下光環。
其所謂的電動智能,在整體看來也大體沒有特別的體驗可言,和傳統兩輪電動之間差異不大。
資本市場對其電動智能的故事開始有所“失望”,僅僅靠營收不足以彌補市場信心,由此才導致了財報“賺”、股價“跌”的奇葩狀態。
具體看,小牛2021年以價換量,但在雅迪、愛瑪、臺鈴、新日等傳統廠商面前,市場份額并不好的小牛,開始崩壞。
畢竟,在智能體驗缺乏顛覆式創新,小牛難以和傳統廠商形成真正差異化之下。
于是,以低價擴張市場份額成為了小牛打破瓶頸的一個快捷方式,非如此,小牛只會在傳統廠商也逐步加入智能化元素后,份額慢慢消磨殆盡。
但這種打法,如果不能后續突破智能化瓶頸,對于小牛來說也意味著慢性自殺。
于是,小牛沒有退路,只能梭哈。
同時,雅迪、愛瑪等傳統廠商近年也在降價,也正在同步的壓縮小牛的迂回時間和空間。
這種價格戰,倒不是針對小牛,而是針對整個市場。
兩輪電動車本身缺乏中高端市場的拓展能力,此前亦有以外形設計去進擊中高端市場的嘗試,但缺乏突破力。
因此,各路廠商殊途同歸、選擇以價格戰方式先穩定市場份額,再徐徐圖之。
此外,從分類看,市場常用九號和哈啰跟小牛做比較,但小牛也在智能化上被九號、哈啰以生態之力逐步拉開距離。
九號與哈啰,前者更偏重于創新和技術躍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兩輪電動車廠商,后者有自身的網約車鏈條和消費場景。
本質上兩家都和正在與傳統兩輪電動同質化混戰的小牛電動,形成了差異化。
在存量市場上對小牛電動的直接沖擊反而不如傳統廠商。
但對基于智能體驗和場景拓展的潛在增量市場上,上則對小牛電動形成了強大壓力。
對小牛來說,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未來要想保持競爭力,就是把自己當初說過的豪言壯語變成真。
智能體驗和場景拓展,是小牛起家的口號,只有口號落實,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