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民進成都市委會主委楊建德建議,將全國所有“職業技術”院校名稱更改為“應用技術”院校,消除“職教學生”標簽化。
長久以來,職業教育被污名化,被認為是“失敗者的教育”。尤其是中考以后的“普職分流”,被認為是按照成績高低排名進行的“普職分層”。
“職業教育院校社會認可度低,老百姓不愿選讀是現實問題。”楊建德調研發現,大量沒有考上普高的學生,想盡辦法也要讀普高。而絕大多數職高的主要精力也還是升學教育,否則就招不到學生。
楊建德認為,背后原因之一是人為給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貼上“職業”二字標簽。
他舉例,中國上世紀80至90年代,一大批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受到老百姓的追捧,這些學校名稱沒有“職業”二字,辦學定位還是立足在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但招生好,就業好,得到社會的肯定。”
他還發現,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起步早,已形成各自體系。無論中等學校還是高等學校,名稱都沒冠以“職業”二字。
楊建德認為,由“職業”更變為“應用”,在語意上更準確。職業院校、應用技術學院都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不應該把他們分成兩類,而應歸并為一類。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界面教育,職業教育曾被作為低于普通教育的層次教育,是為了讓進不了普通院校的學生有學可上。從這一角度來看,職業教育在過去作為層次教育的定位,顯然不適合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為扭轉這一問題,國內已經明確將職業教育定位為類型教育,和普通教育地位平等。為此,還專門批準建立職業本科,要求高職院校升格為本科之后更名為大學,但必須在校名中保留“職業技術”,其用意是要求這些本科院校必須堅持職業教育定位。但一些學生和家長依舊認為職業本科是低于普通本科的院校。
在熊丙奇看來,影響職業教育地位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社會對人才的評價依舊是以學歷為主。職業院校也存在以學歷為導向的辦學情況。熊丙奇質疑,如果將‘職業技術’院校改名為“應用技術”院校,有沒有可能會導致“應用”成為這類院校的新標簽?
二是職業院校沒有給學生高質量的技能教育,學生、家長反映上職校學不到技術。“這不是職業教育被污名化,而是這部分職業院校辦學低質化。”熊丙奇稱。
在他看來,過去20多年來,國內高校都熱衷更名,從學校更名為學院,從學院更名為大學,在校名中加上時髦的文理、科技、經貿等詞匯,校名越來越高大上,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治表不治里。
熊丙奇認為,要把職業教育建設為高水平的類型教育,就必須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清理歧視職業教育、技能人才的教育管理與人才評價體系,同時要落實和擴大職業院校自主權,狠抓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