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開心麻花如何繼續增長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開心麻花如何繼續增長

開心麻花要做國內喜劇第一廠牌?

文|新聲Pro 王亦璇

開心麻花是內容連續性極強的公司,一直表現出了對于自身進步的強烈追求。面對長視頻縮水、電影市場低迷的「困境」,開心麻花找到了更多保持增長的方法。

投入以綜藝和短劇為代表的互聯網內容是其中之一,而通過擴大喜劇選題庫、以「老帶新」和內外合作來鍛煉導演梯隊為主的電影板塊,也將持續占據開心麻花增長板塊的高點。

開心麻花要做國內喜劇第一廠牌。

這不是一個「夢想」。至少在目前看來,開心麻花有一系列的規劃和動作來實現。2022年,原定于春節檔上映的《超能一家人》撤檔,由公司投資的另一部喜劇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卻成為檔期內大黑馬。

開心麻花是內容連續性極強的公司,一直保持著較為高效和有規律可循的產出。成立18年來,除過舞臺劇,開心麻花陸續涉及了電影,以及以劇集和綜藝為代表的互聯網內容的開發。2021年12月,開心麻花推出了自己的首檔團體綜藝節目《麻花特開心》。

除過沈騰、馬麗等頭部演員的出場,不少在劇場里打磨了10多年的演員尋到了新的展露才藝的機會。開心麻花聯席總裁汪海剛告訴「新聲Pro」,除了讓開心麻花這個大家庭能夠齊聚,綜藝也代表了一種新的上升通道,「讓演員們在按照演技和資歷縱向成長的同時,也能有更多橫向發展的機會」。

面對長視頻縮水、電影市場低迷的「困境」,開心麻花找到了更多讓自身保持增長的方法。投入以綜藝和短劇為代表的互聯網內容是其中之一,而通過擴大喜劇選題庫、以「老帶新」和內外合作來鍛煉導演梯隊為主的電影板塊,也將持續占據開心麻花增長板塊的高點。

與此同時,打通線上線下的、被開心麻花內部歸結為「新消費」的新空間演藝,也在同時吸引著市場的關注。包括《瘋狂理發店》和《里弄1992》這樣的沉浸式作品在內,開心麻花追求的是,對于新形式娛樂的引領,以及利用沉淀了18年的舞臺劇優勢所打造的差異化體驗。

這些都是這一金牌喜劇廠牌,在一眾星光背后所表現出的對于自身進步的強烈要求。

開心麻花不過分追求全盤皆贏的結果,在其內部,即使產品回報只增長了10%也被視作不可或缺的經驗:「成功率是開心麻花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以下是「新聲Pro」與開心麻花聯席總裁汪海剛的對話節選:

新聲Pro:我們從最近推出的《麻花特開心》切入。開心麻花這么多年來做劇場、做電影,但輪到做到綜藝的時候,整體還是有一些門檻。

汪海剛:開心麻花從2003年品牌創立,到2021年是18年時間。這18年不短不長,但是你看沈騰已經從軍藝校草變成了中年國民喜劇男神,頭部的演員,大家碰在一起的機會不像以前了。喜劇是一個群體性的活動,它很難純文本,往往和大家的互動都是由一個團隊完成的。

新聲Pro:喜劇是共創的。

汪海剛:對,喜劇是共創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任務逐漸開始分化,分化成演藝、影視,還有別的一些小類型。除了我們自己的電影,演員還可以去外部接戲,這個時候他是個體,大家在一起的機會就少了。

我們想用團綜來呈現開心麻花的狀態、內涵,或者說這一群人在一起呈現出的團魂,這些年沒有一個「產品」表現出來。應該不少于10年了,所以我們想做這樣一檔團綜。

新聲Pro:找回狀態,還是呈現狀態?

汪海剛:兩個都有,既找回也呈現。我有時候跟演員聊天,因為大家真的分別久了,他們會說當年多好,雖然現在錢掙得多了,名氣也大了,但特別懷念的還是最早(公司)在和平里的時候。

還有就是告訴外界開心麻花是什么樣。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大家能看到沈騰、馬麗這些王牌的演員,另外也要看我們出產的產品。我們希望更多地呈現開心麻花大家庭的氛圍感。

我們在節目內容上倒是做了很多反復,因為現在比較流行的綜藝是有PK、有張力的。比如我們當時探討,讓騰哥來做「考官」,選開心麻花下一個大電影的主角,相當于內部的面試考試。中間還考慮過拍短片的方向,但最后為什么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形式?我看到網上一些評論,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我們最初的動機就是呈現開心麻花的團魂,和這些人在一起真實的樣貌。

還有一點,這次的綜藝每一期都會講述普通人的故事。開心麻花品牌創立之初,因為喜劇這一類型通俗性高,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我們的作品中一直講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普通人既是開心麻花的觀眾,也是我們的「創作者」,因為開心麻花的視角始終是創造小人物,一直有一股平民氣息。包括「開心麻花」本身,一聽就是平民化的名字,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部分。

新聲Pro:《麻花特開心》可能是一個表現形式,曾經做的那些內容,或者家庭里面這些人物的角色和關系,通過綜藝表現出來。

汪海剛:綜藝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形式。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內部不會想要把它放在怎樣的位置上,這不是我們的初衷。

新聲Pro:你覺得綜藝相對其它內容表現形式來說,是更容易向前滾動,或者周期更短但收獲更大的項目嗎?

汪海剛:商業模式上,我并不覺得。我們今天第一次做團綜,除了展示團魂,給大家盡可能帶去一些歡樂之外,實際上綜藝本身還有一個出人、特別是給新人展示的功能,所以我們未來應該還會做,但是我們希望每次做的時候想清楚到底要什么。

我們核心要的東西,首先看看能不能出一些新人。我們有一個困難,開心麻花其實是喜劇人才最多、最集中的廠牌,但是線下舞臺劇是相對小眾的,它的體量使得它并不能被大眾化。許多演員在臺上演了十年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在電影方面,開心麻花是一個垂直賽道的電影公司,一年下來產量沒有那么大。大量的中腰部演員也許很難得到拍電影的機會。雖然我們也在盡力,但是綜藝成為我們眼前的藝人輸出通道。

不說別的地方,就京滬兩地這兩個最重要的城市,簽約演員也有200多個。我們能夠讓大家看到騰哥、麗姐、艾倫、常遠,再往后我們再做,可能要選擇更年輕的新面孔讓大家看到了。綜藝的價值是很明顯的。這個人叫什么,他是什么性格,一下子就能被記住。

新聲Pro:你們內部的梯隊前進是怎樣進行的?比如說有些人慢慢地就能拿到電影的機會,或者上綜藝的機會。

汪海剛:自然梯隊是首要。演員就是一茬一茬的,按年齡、資歷去跟進。我們每年也會陸陸續續地從市場和大專院校去篩。我們的基因在舞臺,開心麻花所有的演員都會走一個同樣的路徑,就是舞臺至少演三年,用舞臺來磨合和驗證他們的能力。

電影我們沒有很明確要用某一茬,這是行業特征,這里面誰適合我們就會讓誰來演。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算要找合適的角色,也是在相對演技比較成熟的人選里面挑。

新聲Pro:剛才你說的成長路徑是縱向的,實際上也會有橫向的區分,在人才儲備上。比如說新進來三五年的演員,他們也許是非常適合綜藝的,或者非常適合電影的,這種情況公司也會推一下他。

汪海剛:對。《麻花特開心》是我們第一次做,也沒敢那么「大膽」,但是做完松了口氣下來的時候想,有些小孩才畢業,但他可能就特別適合綜藝。未來繼續做的話,可能就是這樣,誰適合這個賽道、誰在這個賽道容易出來,就選他。

但是我們也有不同之處,開心麻花是個喜劇公司。不能說我們做舞臺、影視、現在又做了綜藝就是多元化,因為我們是在一個垂直賽道上,就是喜劇這個賽道,只是具體又細分了(關于喜劇)的各種形式而已。

電影的話,會更多地讓導演主導選角,但是經紀部門或者公司會不會做一些推薦呢?會。因為開心麻花是舞臺劇起家的公司,我們對每一個人表演的特點和能力非常了解,一說這個角色,腦子里就能蹦出某某演員來,我們更多是從這個角度來考慮。

新聲Pro:舞臺劇、影視、綜藝,彼此之間可以完成人才層面的流動嗎?對于本身業務的延展性來說,舞臺劇的段子是可以復制給到綜藝的,綜藝的影響力應該也能影響線下的內容。

汪海剛:我覺得主要是人,舞臺劇、影視和綜藝是三種對于大眾來說不同的產品。我們在綜藝里面會加進去電影的IP,比如《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和我們準備要上的《獨行月球》。

綜藝追求的是「熟悉的新鮮感」。大眾熟悉度高的電影或場景,放在一個綜藝情景里面,或許會對演員和觀眾來說都簡單一點。

2022年整體來說是這樣的。目標的設立首先還是在電影角度。開心麻花有兩部已經完成的片子,要順利地按照預計檔期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是,開心麻花要更廣泛地收集大量喜劇題材。在互聯網領域上,要延續之前的經驗樹立起在互聯網內容上的品牌形象。

開心麻花雖然在喜劇上被大家認可,我們的兩個大領域是舞臺劇和電影,但是在互聯網內容上我們只能算是新兵。公司一定希望三種(內容)形式是互相協助的,一同設立起關于麻花的廠牌形象。

新聲Pro:對于電影創作來說,專題性的題材會與之前做法一致嗎?

汪海剛:我有一個跟電影相關的思考,倒也可以說一說。電影的市場實際上在收縮,包括今年春節檔的觀影人數也下降了很多。在這個情況下,我和團隊聊了挺長時間,雖然我們體量不是很大,但是要把握住生產周期,否則根本覆蓋不了。

每做一部片子就一定上大檔期,成本就變得水漲船高,或者對公司來說都在做「豪賭」。當然誰都希望贏,但一定有人輸。是不是要把電影按照「賭博」心態做下去,我覺得我們不可能。

演員是我們的長線。我們之所以在舞臺劇取得了成功,一定還是在創意上下了很大工夫,特別是喜劇創意。我們18年來就干了喜劇這一件事,也就會干這么一件事。所以我覺得,在市場走低的情況下更要回歸作品本身。

比如說題材創意夠不夠好、劇本夠不夠好、演員的表演如何完善。如果一味地靠金錢來撐大(體量),整件事就會變得很危險。

新聲Pro:電影市場去搶暑期檔、春節檔,頭部導演也有(檔期)可求,但整個行業其實稀缺的是能在日常推出的電影。比如每個月都有幾部中腰部的電影,由中腰部的導演、演員去組成,這樣才是個良性的循環。

汪海剛:開心麻花過去的產量,說實話有點太低了。我們今后對產量上會放寬一點,但這就意味著要把選題擴得更大一些。

以前,我們的創意都來自于內部,未來要跟行業更多地聯手,打開整個行業甚至面向全球篩選優質的喜劇選題。開心麻花保持著一年一部(電影),有時候兩年一部,我心理節奏是一年兩部。

中國電影終歸要回到一個正常的、理性的檔期循環。日常也能跑,大檔也能跑。我們從今年開始,為明年和后年做打算,在這個周期內起碼要有三到四個可以推進的、進入實操的選題。

開心麻花的選題會現在一個月一次,發給所有的制片人,在內部、外部去篩選選題。其次還要從內容來說,匹配能夠最合適地把握選題的團隊。

新聲Pro:說實話,電影的主體消耗很大。常常有導演拍一部歇個兩年,狀態扳不過來。

汪海剛:我們在內部尋求成長。開心麻花在市場上已經有大家熟知的影視作品,后面中腰部的(團隊)也在跟進。而且我們內部和外部有一個交流機制,年輕導演的片子可以請外面的大導演來做監制,大家互相交流。但這種交流有沒有風險?有,但成功率會怎么樣?我覺得沒關系,往前走。

新聲Pro:會不會擔心沖淡了開心麻花自己的特色?

汪海剛:很多人在說,麻花特色是什么?我反而希望團隊把所謂麻花的風格降低。風格往往是某一個時期、某一個或者兩個主創所呈現出來的,但是當我們有了更多主創的時候,我們不能要求他們一定要按照既有的路數去執行。

假如內部有6組導演,我更希望他們的風格是差異化的。這些不同的風格只有一個特點,叫做喜劇,讓人覺得看了就想樂。有共性又不完全一樣,各方各面構成了開心麻花。

新聲Pro:電影在觀眾端的競爭更加激烈,大票房收益也沒有像前兩年那么容易得到。但同時你的各種投入,在背后可能還是要不斷提升。開心麻花的新增長點在哪?

汪海剛:產出穩定化,這可能反而能保證增長。比如我們這些年在電影領域掙了一些錢,但是如果以年平均收益來說,未必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成功率實際上就是成本封口,依靠的是嚴格的投資和開發機制,創作也是封口。

我們懂內容,團隊有一眾人都是有把握識別劇本的。看完劇本以后,我們有個大方向,要從預算上把控。比如這個本子是5000萬能夠拍出來,那就嚴格5000萬。拍出來的同時還得保證質量,這樣就降低了風險穩定了收益。

我們也慢慢地想從互聯網內容上找一些突破。開心麻花的微短劇在北京、上海都各有一個開發團隊。這塊領域雖然不大,但是微短劇有可能是未來很重要的內容形式。

新聲Pro:為什么這么判斷?

汪海剛:微短劇現在沒有明確的變現方式,但是小屏這件事是阻擋不了的趨勢。年輕人通過小屏消費內容。這是從用戶端的需求去進行(改變),這種形態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只是說現在它沒有成為商業盈利的主流,但我們覺得它會有(這樣一天)的。

對平臺來說,現在有這么一個機遇,也不用出太大價錢。對麻花的團隊來說,我們讓年輕的團隊去做這些年輕態的內容。當然我們互聯網內容也有一些長劇集或者網絡電影的開發,不過這些在目前來看也只是打成功率。成功率是開心麻花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新聲Pro:互聯網內容在整體的增長規劃中擔任著怎樣的指標?

汪海剛:我們原來放的期望會大一點,現在由于平臺整體的(收縮),從增長角度來說,電影增長依然是最重要的。

之前認為(互聯網內容)要占至少30%,現在能達到10%我覺得就不錯。但是我不能放棄這一塊。這其中有一部分產品是用來打成功率的,微短劇是讓年輕團隊摸索和積累經驗的。還有一塊是對于線下演藝新賽道的構建,匹配新一代年輕人看重的沉浸式、體驗感和互動性。

新聲Pro:這是近一兩年才新興的賽道,你們怎么具體運作?

汪海剛:去年做了一些嘗試,嘗試之后覺得大有可為。這一部分的增長反而高于了預期。比如上海的《瘋狂理發店》和《里弄1992》,這已經成為當地的打卡標桿,確實是一票難求。

新聲Pro:為什么判斷「新空間」有更大的增長機會,支撐是什么?

汪海剛:我前陣子想明白一個事情,如果傳統劇場的基本價值來源于觀看和欣賞一臺精彩的演出內容,而新空間能承載的內容類型實際上更多。嚴格意義上,觀眾進入新空間的期待是獨特而極致的體驗。他們覺得很奇妙、很獨特、很新鮮、很愉快,都可以。

新聲Pro:怎么去打屬于開心麻花的差異點?或者你設計的不同空間之間的差異,包括和北京東安簽的沉浸空間?

汪海剛:我們在這個賽道上的優勢是什么?我們所有的新空間首先必須要有戲劇的成分在,要不就不做。像密室那樣招NPC、通過扮「鬼」、掛長舌頭來提供恐怖感,我們就沒必要做。演藝能提供的是讓參與者從內心感受到情感和情緒的力量。這是戲劇的價值,也是我們的「降維」。

但什么地方不是「降維」呢?在演藝里面,往往設置了游戲、互動和社交等環節。開心麻花不熟悉的機制,我們請人來做。

我有個提法,新空間演藝應該被歸為新消費的分支,而不是歸結為傳統戲劇。更年輕的這代人消費的就是體驗感。我們搭建一個劇場,放到商綜里面,使得它成為「吃喝玩樂」中間的一個環節,這就降低了戲劇的門檻,或者說大眾的壓力感,反而提升大部分人的興趣。

新聲Pro:新空間的增長預期具體的數值是多少?相比去年來說。

汪海剛:100%以上的增長,整個行業也是這樣。下一步就會優勝劣汰,正好就給了我們機會。

新聲Pro:新空間能帶動不少屬于開心麻花的新消費者。

汪海剛:對于我們專業劇場的轉化有挺大的價值。開業早期,只有不到50%的觀眾是從傳統票務平臺而來,其他從哪來?小紅書,還有大眾點評和美團這樣的消費平臺。這些人他們可能一年都看不了一場戲,但是他們是新消費的主體,這就叫開心麻花的潛在消費人群。

我們還發現了比較新奇的現象。新空間做得越來越大,傳統票務平臺的售出占比反而升高了。這屬于反破圈。潛在的消費人群影響了傳統的戲劇觀眾。

傳統的戲劇觀眾原來不屑看,說新空間這不叫戲。他們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要看就看《白鹿原》或者「莎士比亞」,就算看開心麻花也要看《夏洛特煩惱》。但是反破圈之后,越來越多垂直圈層的觀眾受到了影響。他們聽說演得也挺好的,就過來了。我們的受眾就從這兩端打通、聚集起來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開心麻花如何繼續增長

開心麻花要做國內喜劇第一廠牌?

文|新聲Pro 王亦璇

開心麻花是內容連續性極強的公司,一直表現出了對于自身進步的強烈追求。面對長視頻縮水、電影市場低迷的「困境」,開心麻花找到了更多保持增長的方法。

投入以綜藝和短劇為代表的互聯網內容是其中之一,而通過擴大喜劇選題庫、以「老帶新」和內外合作來鍛煉導演梯隊為主的電影板塊,也將持續占據開心麻花增長板塊的高點。

開心麻花要做國內喜劇第一廠牌。

這不是一個「夢想」。至少在目前看來,開心麻花有一系列的規劃和動作來實現。2022年,原定于春節檔上映的《超能一家人》撤檔,由公司投資的另一部喜劇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卻成為檔期內大黑馬。

開心麻花是內容連續性極強的公司,一直保持著較為高效和有規律可循的產出。成立18年來,除過舞臺劇,開心麻花陸續涉及了電影,以及以劇集和綜藝為代表的互聯網內容的開發。2021年12月,開心麻花推出了自己的首檔團體綜藝節目《麻花特開心》。

除過沈騰、馬麗等頭部演員的出場,不少在劇場里打磨了10多年的演員尋到了新的展露才藝的機會。開心麻花聯席總裁汪海剛告訴「新聲Pro」,除了讓開心麻花這個大家庭能夠齊聚,綜藝也代表了一種新的上升通道,「讓演員們在按照演技和資歷縱向成長的同時,也能有更多橫向發展的機會」。

面對長視頻縮水、電影市場低迷的「困境」,開心麻花找到了更多讓自身保持增長的方法。投入以綜藝和短劇為代表的互聯網內容是其中之一,而通過擴大喜劇選題庫、以「老帶新」和內外合作來鍛煉導演梯隊為主的電影板塊,也將持續占據開心麻花增長板塊的高點。

與此同時,打通線上線下的、被開心麻花內部歸結為「新消費」的新空間演藝,也在同時吸引著市場的關注。包括《瘋狂理發店》和《里弄1992》這樣的沉浸式作品在內,開心麻花追求的是,對于新形式娛樂的引領,以及利用沉淀了18年的舞臺劇優勢所打造的差異化體驗。

這些都是這一金牌喜劇廠牌,在一眾星光背后所表現出的對于自身進步的強烈要求。

開心麻花不過分追求全盤皆贏的結果,在其內部,即使產品回報只增長了10%也被視作不可或缺的經驗:「成功率是開心麻花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以下是「新聲Pro」與開心麻花聯席總裁汪海剛的對話節選:

新聲Pro:我們從最近推出的《麻花特開心》切入。開心麻花這么多年來做劇場、做電影,但輪到做到綜藝的時候,整體還是有一些門檻。

汪海剛:開心麻花從2003年品牌創立,到2021年是18年時間。這18年不短不長,但是你看沈騰已經從軍藝校草變成了中年國民喜劇男神,頭部的演員,大家碰在一起的機會不像以前了。喜劇是一個群體性的活動,它很難純文本,往往和大家的互動都是由一個團隊完成的。

新聲Pro:喜劇是共創的。

汪海剛:對,喜劇是共創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任務逐漸開始分化,分化成演藝、影視,還有別的一些小類型。除了我們自己的電影,演員還可以去外部接戲,這個時候他是個體,大家在一起的機會就少了。

我們想用團綜來呈現開心麻花的狀態、內涵,或者說這一群人在一起呈現出的團魂,這些年沒有一個「產品」表現出來。應該不少于10年了,所以我們想做這樣一檔團綜。

新聲Pro:找回狀態,還是呈現狀態?

汪海剛:兩個都有,既找回也呈現。我有時候跟演員聊天,因為大家真的分別久了,他們會說當年多好,雖然現在錢掙得多了,名氣也大了,但特別懷念的還是最早(公司)在和平里的時候。

還有就是告訴外界開心麻花是什么樣。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大家能看到沈騰、馬麗這些王牌的演員,另外也要看我們出產的產品。我們希望更多地呈現開心麻花大家庭的氛圍感。

我們在節目內容上倒是做了很多反復,因為現在比較流行的綜藝是有PK、有張力的。比如我們當時探討,讓騰哥來做「考官」,選開心麻花下一個大電影的主角,相當于內部的面試考試。中間還考慮過拍短片的方向,但最后為什么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形式?我看到網上一些評論,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我們最初的動機就是呈現開心麻花的團魂,和這些人在一起真實的樣貌。

還有一點,這次的綜藝每一期都會講述普通人的故事。開心麻花品牌創立之初,因為喜劇這一類型通俗性高,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我們的作品中一直講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普通人既是開心麻花的觀眾,也是我們的「創作者」,因為開心麻花的視角始終是創造小人物,一直有一股平民氣息。包括「開心麻花」本身,一聽就是平民化的名字,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部分。

新聲Pro:《麻花特開心》可能是一個表現形式,曾經做的那些內容,或者家庭里面這些人物的角色和關系,通過綜藝表現出來。

汪海剛:綜藝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形式。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內部不會想要把它放在怎樣的位置上,這不是我們的初衷。

新聲Pro:你覺得綜藝相對其它內容表現形式來說,是更容易向前滾動,或者周期更短但收獲更大的項目嗎?

汪海剛:商業模式上,我并不覺得。我們今天第一次做團綜,除了展示團魂,給大家盡可能帶去一些歡樂之外,實際上綜藝本身還有一個出人、特別是給新人展示的功能,所以我們未來應該還會做,但是我們希望每次做的時候想清楚到底要什么。

我們核心要的東西,首先看看能不能出一些新人。我們有一個困難,開心麻花其實是喜劇人才最多、最集中的廠牌,但是線下舞臺劇是相對小眾的,它的體量使得它并不能被大眾化。許多演員在臺上演了十年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在電影方面,開心麻花是一個垂直賽道的電影公司,一年下來產量沒有那么大。大量的中腰部演員也許很難得到拍電影的機會。雖然我們也在盡力,但是綜藝成為我們眼前的藝人輸出通道。

不說別的地方,就京滬兩地這兩個最重要的城市,簽約演員也有200多個。我們能夠讓大家看到騰哥、麗姐、艾倫、常遠,再往后我們再做,可能要選擇更年輕的新面孔讓大家看到了。綜藝的價值是很明顯的。這個人叫什么,他是什么性格,一下子就能被記住。

新聲Pro:你們內部的梯隊前進是怎樣進行的?比如說有些人慢慢地就能拿到電影的機會,或者上綜藝的機會。

汪海剛:自然梯隊是首要。演員就是一茬一茬的,按年齡、資歷去跟進。我們每年也會陸陸續續地從市場和大專院校去篩。我們的基因在舞臺,開心麻花所有的演員都會走一個同樣的路徑,就是舞臺至少演三年,用舞臺來磨合和驗證他們的能力。

電影我們沒有很明確要用某一茬,這是行業特征,這里面誰適合我們就會讓誰來演。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算要找合適的角色,也是在相對演技比較成熟的人選里面挑。

新聲Pro:剛才你說的成長路徑是縱向的,實際上也會有橫向的區分,在人才儲備上。比如說新進來三五年的演員,他們也許是非常適合綜藝的,或者非常適合電影的,這種情況公司也會推一下他。

汪海剛:對。《麻花特開心》是我們第一次做,也沒敢那么「大膽」,但是做完松了口氣下來的時候想,有些小孩才畢業,但他可能就特別適合綜藝。未來繼續做的話,可能就是這樣,誰適合這個賽道、誰在這個賽道容易出來,就選他。

但是我們也有不同之處,開心麻花是個喜劇公司。不能說我們做舞臺、影視、現在又做了綜藝就是多元化,因為我們是在一個垂直賽道上,就是喜劇這個賽道,只是具體又細分了(關于喜劇)的各種形式而已。

電影的話,會更多地讓導演主導選角,但是經紀部門或者公司會不會做一些推薦呢?會。因為開心麻花是舞臺劇起家的公司,我們對每一個人表演的特點和能力非常了解,一說這個角色,腦子里就能蹦出某某演員來,我們更多是從這個角度來考慮。

新聲Pro:舞臺劇、影視、綜藝,彼此之間可以完成人才層面的流動嗎?對于本身業務的延展性來說,舞臺劇的段子是可以復制給到綜藝的,綜藝的影響力應該也能影響線下的內容。

汪海剛:我覺得主要是人,舞臺劇、影視和綜藝是三種對于大眾來說不同的產品。我們在綜藝里面會加進去電影的IP,比如《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和我們準備要上的《獨行月球》。

綜藝追求的是「熟悉的新鮮感」。大眾熟悉度高的電影或場景,放在一個綜藝情景里面,或許會對演員和觀眾來說都簡單一點。

2022年整體來說是這樣的。目標的設立首先還是在電影角度。開心麻花有兩部已經完成的片子,要順利地按照預計檔期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是,開心麻花要更廣泛地收集大量喜劇題材。在互聯網領域上,要延續之前的經驗樹立起在互聯網內容上的品牌形象。

開心麻花雖然在喜劇上被大家認可,我們的兩個大領域是舞臺劇和電影,但是在互聯網內容上我們只能算是新兵。公司一定希望三種(內容)形式是互相協助的,一同設立起關于麻花的廠牌形象。

新聲Pro:對于電影創作來說,專題性的題材會與之前做法一致嗎?

汪海剛:我有一個跟電影相關的思考,倒也可以說一說。電影的市場實際上在收縮,包括今年春節檔的觀影人數也下降了很多。在這個情況下,我和團隊聊了挺長時間,雖然我們體量不是很大,但是要把握住生產周期,否則根本覆蓋不了。

每做一部片子就一定上大檔期,成本就變得水漲船高,或者對公司來說都在做「豪賭」。當然誰都希望贏,但一定有人輸。是不是要把電影按照「賭博」心態做下去,我覺得我們不可能。

演員是我們的長線。我們之所以在舞臺劇取得了成功,一定還是在創意上下了很大工夫,特別是喜劇創意。我們18年來就干了喜劇這一件事,也就會干這么一件事。所以我覺得,在市場走低的情況下更要回歸作品本身。

比如說題材創意夠不夠好、劇本夠不夠好、演員的表演如何完善。如果一味地靠金錢來撐大(體量),整件事就會變得很危險。

新聲Pro:電影市場去搶暑期檔、春節檔,頭部導演也有(檔期)可求,但整個行業其實稀缺的是能在日常推出的電影。比如每個月都有幾部中腰部的電影,由中腰部的導演、演員去組成,這樣才是個良性的循環。

汪海剛:開心麻花過去的產量,說實話有點太低了。我們今后對產量上會放寬一點,但這就意味著要把選題擴得更大一些。

以前,我們的創意都來自于內部,未來要跟行業更多地聯手,打開整個行業甚至面向全球篩選優質的喜劇選題。開心麻花保持著一年一部(電影),有時候兩年一部,我心理節奏是一年兩部。

中國電影終歸要回到一個正常的、理性的檔期循環。日常也能跑,大檔也能跑。我們從今年開始,為明年和后年做打算,在這個周期內起碼要有三到四個可以推進的、進入實操的選題。

開心麻花的選題會現在一個月一次,發給所有的制片人,在內部、外部去篩選選題。其次還要從內容來說,匹配能夠最合適地把握選題的團隊。

新聲Pro:說實話,電影的主體消耗很大。常常有導演拍一部歇個兩年,狀態扳不過來。

汪海剛:我們在內部尋求成長。開心麻花在市場上已經有大家熟知的影視作品,后面中腰部的(團隊)也在跟進。而且我們內部和外部有一個交流機制,年輕導演的片子可以請外面的大導演來做監制,大家互相交流。但這種交流有沒有風險?有,但成功率會怎么樣?我覺得沒關系,往前走。

新聲Pro:會不會擔心沖淡了開心麻花自己的特色?

汪海剛:很多人在說,麻花特色是什么?我反而希望團隊把所謂麻花的風格降低。風格往往是某一個時期、某一個或者兩個主創所呈現出來的,但是當我們有了更多主創的時候,我們不能要求他們一定要按照既有的路數去執行。

假如內部有6組導演,我更希望他們的風格是差異化的。這些不同的風格只有一個特點,叫做喜劇,讓人覺得看了就想樂。有共性又不完全一樣,各方各面構成了開心麻花。

新聲Pro:電影在觀眾端的競爭更加激烈,大票房收益也沒有像前兩年那么容易得到。但同時你的各種投入,在背后可能還是要不斷提升。開心麻花的新增長點在哪?

汪海剛:產出穩定化,這可能反而能保證增長。比如我們這些年在電影領域掙了一些錢,但是如果以年平均收益來說,未必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成功率實際上就是成本封口,依靠的是嚴格的投資和開發機制,創作也是封口。

我們懂內容,團隊有一眾人都是有把握識別劇本的。看完劇本以后,我們有個大方向,要從預算上把控。比如這個本子是5000萬能夠拍出來,那就嚴格5000萬。拍出來的同時還得保證質量,這樣就降低了風險穩定了收益。

我們也慢慢地想從互聯網內容上找一些突破。開心麻花的微短劇在北京、上海都各有一個開發團隊。這塊領域雖然不大,但是微短劇有可能是未來很重要的內容形式。

新聲Pro:為什么這么判斷?

汪海剛:微短劇現在沒有明確的變現方式,但是小屏這件事是阻擋不了的趨勢。年輕人通過小屏消費內容。這是從用戶端的需求去進行(改變),這種形態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只是說現在它沒有成為商業盈利的主流,但我們覺得它會有(這樣一天)的。

對平臺來說,現在有這么一個機遇,也不用出太大價錢。對麻花的團隊來說,我們讓年輕的團隊去做這些年輕態的內容。當然我們互聯網內容也有一些長劇集或者網絡電影的開發,不過這些在目前來看也只是打成功率。成功率是開心麻花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新聲Pro:互聯網內容在整體的增長規劃中擔任著怎樣的指標?

汪海剛:我們原來放的期望會大一點,現在由于平臺整體的(收縮),從增長角度來說,電影增長依然是最重要的。

之前認為(互聯網內容)要占至少30%,現在能達到10%我覺得就不錯。但是我不能放棄這一塊。這其中有一部分產品是用來打成功率的,微短劇是讓年輕團隊摸索和積累經驗的。還有一塊是對于線下演藝新賽道的構建,匹配新一代年輕人看重的沉浸式、體驗感和互動性。

新聲Pro:這是近一兩年才新興的賽道,你們怎么具體運作?

汪海剛:去年做了一些嘗試,嘗試之后覺得大有可為。這一部分的增長反而高于了預期。比如上海的《瘋狂理發店》和《里弄1992》,這已經成為當地的打卡標桿,確實是一票難求。

新聲Pro:為什么判斷「新空間」有更大的增長機會,支撐是什么?

汪海剛:我前陣子想明白一個事情,如果傳統劇場的基本價值來源于觀看和欣賞一臺精彩的演出內容,而新空間能承載的內容類型實際上更多。嚴格意義上,觀眾進入新空間的期待是獨特而極致的體驗。他們覺得很奇妙、很獨特、很新鮮、很愉快,都可以。

新聲Pro:怎么去打屬于開心麻花的差異點?或者你設計的不同空間之間的差異,包括和北京東安簽的沉浸空間?

汪海剛:我們在這個賽道上的優勢是什么?我們所有的新空間首先必須要有戲劇的成分在,要不就不做。像密室那樣招NPC、通過扮「鬼」、掛長舌頭來提供恐怖感,我們就沒必要做。演藝能提供的是讓參與者從內心感受到情感和情緒的力量。這是戲劇的價值,也是我們的「降維」。

但什么地方不是「降維」呢?在演藝里面,往往設置了游戲、互動和社交等環節。開心麻花不熟悉的機制,我們請人來做。

我有個提法,新空間演藝應該被歸為新消費的分支,而不是歸結為傳統戲劇。更年輕的這代人消費的就是體驗感。我們搭建一個劇場,放到商綜里面,使得它成為「吃喝玩樂」中間的一個環節,這就降低了戲劇的門檻,或者說大眾的壓力感,反而提升大部分人的興趣。

新聲Pro:新空間的增長預期具體的數值是多少?相比去年來說。

汪海剛:100%以上的增長,整個行業也是這樣。下一步就會優勝劣汰,正好就給了我們機會。

新聲Pro:新空間能帶動不少屬于開心麻花的新消費者。

汪海剛:對于我們專業劇場的轉化有挺大的價值。開業早期,只有不到50%的觀眾是從傳統票務平臺而來,其他從哪來?小紅書,還有大眾點評和美團這樣的消費平臺。這些人他們可能一年都看不了一場戲,但是他們是新消費的主體,這就叫開心麻花的潛在消費人群。

我們還發現了比較新奇的現象。新空間做得越來越大,傳統票務平臺的售出占比反而升高了。這屬于反破圈。潛在的消費人群影響了傳統的戲劇觀眾。

傳統的戲劇觀眾原來不屑看,說新空間這不叫戲。他們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要看就看《白鹿原》或者「莎士比亞」,就算看開心麻花也要看《夏洛特煩惱》。但是反破圈之后,越來越多垂直圈層的觀眾受到了影響。他們聽說演得也挺好的,就過來了。我們的受眾就從這兩端打通、聚集起來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丰都县| 清水河县| 吉木萨尔县| 镇江市| 平阳县| 阜城县| 南充市| 石林| 方正县| 阳信县| 景洪市| 吴堡县| 兴义市| 敦煌市| 泾阳县| 水富县| 惠来县| 汉川市| 金乡县| 平原县| 靖安县| 霍林郭勒市| 尉氏县| 德惠市| 广河县| 汕尾市| 枣庄市| 巴彦淖尔市| 万全县| 开远市| 新民市| 华亭县| 吉林省| 松潘县| 浦东新区| 新乐市| 蒙山县| 建德市| 镇康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