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翟瑞民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我國靈活就業人員數量持續增加。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2億人。
“面對蓬勃發展的靈活就業形勢,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大部分靈活就業群體仍游離在傳統的勞動關系與高保障的社保體系之外。”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司馬紅向界面新聞介紹,為此,在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她就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提出了建議。
司馬紅認為,要解決靈活就業人員參保難的問題,需要在社保制度上有所創新,讓靈活就業群體真正在工作地享受到待遇保障,以及隨時隨地的長期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介紹2022年的重點工作時曾介紹,要“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連續4年提及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
“參保繳費簡易,待遇轉移接續簡單應當作為制度設計的基本原則。”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社會法研究所所長婁宇對界面新聞說,“從實踐來看,外賣、同城配送、網約車等行業的新就業形態人員流動性較高,大多數人從事平臺工作不會超過一年,因此傳統的以穩定就業為基礎構建的職工社會保險并不適合直接適用于這一群體。”
司馬紅介紹,靈活就業群體參保難的問題,是農民工歷史遺留問題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延續,原因分為客觀和主觀兩方面。
客觀層面,靈活就業群體因為不穩定性和流動性,長期面臨勞動關系認定問題。因此,要解決靈活就業參保難問題,首先需要明確勞動關系的認定標準。
去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依據相關指導意見方向,我也在提案中提出,建議研究率先將工傷保險與勞動關系解綁,讓所有靈活就業人員都能在勞動過程中享受到工傷保險或職業傷害保障。”司馬紅說。
主觀方面,根據相關調研,靈活就業群體的參保意愿普遍不高,尤其是當該群體受限于城鄉戶籍制度,難以享受到所在城市的保障性住房、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時。司馬紅介紹,社保轉移接續制度不完善,是異地靈活就業群體主動參保、持續參保意愿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此,司馬紅建議“社保轉續遵循“錢隨人走”原則,“要研究將社保的社會統籌部分金額與繳納地解綁,進一步完善社保異地轉移接續相關制度規則。”
婁宇也同意“錢隨人走”。他介紹,社保制度需要中長期繳費并涉及轉移接續問題的險種是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
在養老保險方面,今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擴大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范圍的通知》,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針對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的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計劃。“以個人賬戶為主,實現投保簡便、交費靈活、收益穩健的目標,這應當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婁宇說。
而在醫療保險方面,婁宇認為,應當探索以個人賬戶為主的參保繳費方案,同時考慮為高收入網約工建立統籌基金,但是統籌基金盡量放在戶籍地區,減少我國統籌層次低帶來的轉移接續困難和異地參保年限無法累計計算等問題。
在提案中,司馬紅提出的另一點建議是研究將城鄉居民社保與戶籍解綁,推行全國待遇均等的城鄉居民社保繳費標準,逐步均衡提高城鄉居民待遇保障水平,實現靈活就業人員無論在戶籍地還是工作地都能便利享受到城鄉居民社保待遇,在常住地實現穩定就業后,再自愿加入靈活就業人員社保,進一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
司馬紅說,激發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納的積極性,確保其制度公平、多繳多得,實現靈活選擇、便于攜帶(轉移接續),是未來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法律政策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