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旅界
今年1月,除了亮相不久的北交所,滬深交易所分別修訂了《股票上市規則》,對4類強制退市指標,交易類、財務類、規范類、違法類指標做了補充。整體來看,“觸及退”的規定相對容易堅守,但補充后的財務指標——凈利潤為正且營收過億的要求,對第三年經歷疫情的上市旅企業來說,難度委實不小。眼看年報季即將來臨,戴上*ST帽子的旅企是直接退市還是喜迎摘帽,不久后就將見分曉。
先“退”之明
對有些旅企來說,2021年財報數據一出來,退市大約就不遠了。這一點,和*ST“同居”了幾年的一批旅企想必有刻骨的體會。
最先敲響警鐘的是上市第12個年頭的騰邦國際。因2020年度審計報告為“無法表示意見”,該公司于去年5月戴上了“*ST”帽子,現在的股票名稱為*ST騰邦。截至發稿,*ST騰邦已公開發布了兩次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風險警示。
按照《股票上市規則》,若*ST騰邦首個會計年度(2021年)出現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者追溯重述后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將被終止上市交易。而根據*ST騰邦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告,該公司2021年期末凈資產為-8.99億元至-11.687億元。也就是說,若一個月后騰邦交出的數據依舊如上所述,這家以機票代理業務起家的老牌旅企,將會正式退出資本市場。
圖源:東方財富截圖
其實疫情前,*ST騰邦就處在了“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一方面,在以各航空公司為首要發起人的“票代絞殺”戰后,市場上成體量的票代公司已幾不可查。另一方面,“失控”的喜游國旅,持續虧損的子公司,種種壓力讓*ST騰邦很難緩過神,在2019年錄得了上市后的首次虧損,金額高達15.76億元。從那之后,巨額債務、被申請破產、子公司清算……各類負面消息接連找上門來。
從走下“神壇”到被申請破產再到走上退市邊緣,騰邦國際的歷程反映著旅游細分業態的興衰和演變。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此后騰邦國際順利度過難關想重回股市,根據最新規定或將與其余企業一起重走IPO之路,難度也會隨之增加。
誰還可以“搶救一下”?
在一批發布了退市風險警示的旅企中,也有企業或將在年報數據披露后成功“摘帽”。如*ST海創。在2021年財報預告中,*ST海創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46億元到-2.19億元;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營業收入為1.05億元—1.13億元,將將達到1億元“及格線”。
然而,就在業績預告發布后不久,*ST海創(海航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就收到了上交所的《監管工作函》。上交所要求*ST海創按照第七號—財務類退市指標:營業收入扣除的有關要求,在與年審會計師事務所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依法依規對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予以扣除。若公司涉嫌未按規定對營業收入予以扣除,規避終止上市,上交所將在公司2021年年報披露后,及時提請啟動現場檢查等監管措施,并對公司及有關責任人予以紀律處分。
圖源:東方財富截圖
*ST海創當日回復稱,公司報告期主要通過銷售別墅房產實現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并出具了年審會計師的核查意見:未發現公司存在“未形成或難以形成穩定業務模式的業務所產生的收入”的情形。截至回復出具之日止,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尚在進行中,最終的審計意見尚未形成。因此,*ST海創能否逃離退市,仍需后續觀望。
與之相比,*ST圣亞,即大連圣亞的財報數據“達標”程度要相對好些。去年,大連圣亞因觸及“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人民幣1億元”的規定被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不過,從目前該公司披露的業績預告及風險提示來看,大連圣亞今年大約是“過關”了。
雖然預計凈利潤仍為負數,約在1.6億元至2.4億元之間;但其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營業收入約為1.70億元,僅符合“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人民幣1億元”規定的一半。不過,大連圣亞也表示,鑒于公司年度審計尚在進行中,2021年度報告最終結果是否觸及“紅線”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單看預披露數據,上述兩家旅企均屬于只碰一條紅線的情況,最終結果仍有一定不確定性。但*ST西域應該算板上釘釘了。因2020 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凈利潤均為負值且全年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西域旅游自去年4月起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股票名稱變為對*ST西域。
根據其此前披露的業績預告,西域旅游去年實現了扭虧為盈,1-7月接待游客人次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同時,2021年該公司無論是凈利潤還是營業收入均為正數,扣除后營業收入為1.4815億元–1.4875億元,也超過了1億元的門檻。若最終審計結果與預告一致,且不存在其余違規情形,*ST西域將在披露2021年年度報告時,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對公司股票交易撤銷“退市風險警示”。
市場不恢復、退市難結束?
有人退出,就有人進入。3月9日上午,銀基文旅開啟了IPO項目啟動暨輔導機構簽約儀式;陜西旅游、青都旅游、鄂旅投等旅企也在排著隊等待IPO的“號碼牌”。在資深投資專家看來,2021是上市規則調整后的一個財年,因此今年財報的披露至關重要。新規之下劣汰效應逐步顯現,預計會有更多不達標的企業“戴帽戴星”。確實,在新規的要求下,像此前一樣年底“清倉”賣資產、依靠政府補貼湊數等方式是行不通了,旅企要保住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必須用切實的運營數據說話。
將上市旅企“觸線”情況拆開分析后可以發現,在4類強制退市指標(交易類退市指標、財務類退市指標、規范類退市指標、重大違法類退市指標)中,旅游企業最容易不達標的還是財務類。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上市旅企中,體量較小的企業占比相對較大。且一些景區景點類的上市旅企皆屬國企,內部“紊亂”導致的“觸線”情況還是有限。且疫情以來旅游企業生存空間不斷壓縮,除了OTA,包括航空公司等“巨頭”在內的旅企,失去游客后的業績都很難好看。因此保證凈利潤為正、以及扣除后的營業收入達1億元這個標準,對仍未擺脫疫情影響的旅企來說是比較大的難關。在出入境游尚未恢復、跨省游熔斷的背景下,是否該在資本市場給旅企更大的“容忍度”,重點清退一批“保殼”及違規企業,成為網友討論的焦點。
不過,好在即便今年旅游市場仍未能恢復至疫情前,但只要不觸犯直接出局的規則,即便業績不達標被*ST,上市旅企也仍有一年的調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