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 莊文靜
責任編輯|胸懷天下
當下,正是一年一度的春招時刻。
在這場全年最盛大的人才爭奪戰里,即使正在大幅裁員的互聯網產業,也毫不放松這個大片撒網、“捕獲”人才的機會。
近日,拉勾招聘發布的《2022年互聯網行業春招薪酬報告》顯示,2022年互聯網行業平均薪資為18500元/月。相比2021年同期,2022年開年以來互聯網行業的平均薪資增長18.7%,行業對優質人才的投入成本依然保持著高增長。
2022年開年,人才市場價格就一路看漲。那么,有哪些產業正在成為“人才池”?哪些行業更有“錢”途?就此話題,中外管理傳媒專訪了北京中道普惠咨詢有限公司總裁、職業規劃和教育管理顧問于洋。
2022年,將有哪些產業成為“人才池”?
于洋分析道,從大的行業板塊來看,國家在“十四五”規劃里提到的八大戰略新興產業將繼續呈現海綿效應,包括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產業。“這些國家政策扶持的新興產業,依然是擇業、就業的首選。”
同時,于洋認為,2021年,國家對于娛樂業的整頓、對于明星的管控力度極大,絕不手軟。相反,文化藝術作品的內容創作和制作人才,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漸漸從幕后走到臺前。因此,內容創作者的未來將越來越好,他們將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此外,一個比較重要的人才入口是農業。2021年,國內農產品的整體價格上漲超過30%,受大環境、疫情影響,預計價格還會持續上漲。短視頻平臺上農產品代言人的火爆,也足見農業市場的發展潛力。”
此外,2022年一個比較重要的人才入口就是農業。2021年,國內農產品的整體價格上漲超過30%,受大環境、疫情影響,預計價格還會持續上漲。短視頻平臺上農產品代言人的火爆,也足見農業市場的發展潛力。
從2021年開始,元宇宙開始從一個概念變為一個“產業”,它會成為下一個人才聚集地嗎?
“元宇宙當前其實還是以炒作為主。”于洋判斷道,“作為普通人了解一下可以,但真要‘進場’還為時尚早。這方面可能會產生的新職業,比如‘捏臉師’等。因為任何人想進入元宇宙,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元宇宙人物形象。而能靠‘捏臉’賺錢的人,既要有人工智能算法的專業背景,而且還要懂藝術、美學,他既要懂科學又要懂藝術,所以要求非常高。隨之而來,元宇宙世界的服裝設計師、建筑設計師,一切做生活用品道具的專業人才也會應運而生。而作為大部分職場人,你可以關注元宇宙,但還是要抓住身邊的小趨勢、小機會,這樣才能夠走得比較穩妥和長遠。”
大多數職場人能抓住的“小趨勢”究竟在哪里?于洋給出幾方面的建議:
第一,高端醫療、高端養老、財富保障或者財富傳承,為高端人群提供服務。可以發現周圍不少人,都轉行做保險了。其中,不少優秀人才都來源于傳統行業,比如很多人都在售賣家族傳承信托。
第二,是能夠創造高性價比、幸福感的項目。從世界經濟形勢來看,經濟處于下行期,而普通人想提高幸福指數,他們更渴望得到能夠創造高性價比的服務,比如在一線城市,做劇本殺、垂釣、露營、親子活動類的業務越來越火,這是普通人伸手就能抓到的機會。
第三,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針對企業服務的業務,將具有更大的市場機會。當下的經濟環境,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其抗風險能力相對比較弱,而大企業則是越來越強。因此,中小企業未來可做的事情,是轉身為大企業提供服務。目前,國企、央企、金融機構等面臨的一個最重要問題是數字化轉型,而針對數字化轉型、創新、整合要做的事情,他們自己還沒有能力完成,這也正是中小企業的機會。
第四,在2022年的人才市場上,制造業人才市場依然有較大的人才缺口。但從社會整體來講,對于制造業的傳統評價還沒有扭轉過來,年輕人對制造業的榮譽感還沒有建立起來。在國家戰略中,高端裝備制造就涉及智能制造,其科技含量很高。但由于制造業的薪酬水平與其他行業相比,不僅較低而且上升空間有限,也導致優秀的人才招不上來。目前,制造業其實需要的是四類人:技能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國際化管理人才和制造業服務型人才,而這需要長期的人才培育和人才積累,以及更合理的價值體現。
哪些行業更朝陽?
“雖然整體薪酬看漲,但其中也呈現了一個特點,就是一些企業愿意拿非常高的薪酬招聘少量的高精尖人才,已經不再采用大面積撒網招人的方式。”于洋分析道。
近來,智聯招聘發布了《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數據也透露了今年的薪酬趨勢:第一位,信托、擔保、拍賣、典當行業;第二位,基金、證券、期貨、投資行業;第三位,網絡游戲行業;第四位,能源、礦產、采掘、冶煉行業;第五位,專業服務、咨詢(財會、法律 、人力資源服務等);第六位,計算機軟件;第七位,IT服務(系統、數據、維護);第八位,航空、航天研究與制造;第九位,銀行;第十位,通信、電信運營及增值服務。
“而以往,薪酬最高的行業通常是基金、證券和保險等。可見,對于幫助客戶進行財富保值、增值的行業收入最高。”于洋介紹道。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有38城平均招聘月薪首次破萬,達10111元/月,環比上漲3.8%,較2020年同期8923元/月高出13.3%。同時,2021年四季度正值秋季校招,各大公司爭相比拼應屆生薪資待遇,今年更是刷新歷史水平,這也是薪酬上漲的一個原因。數據顯示,博士的招聘薪酬已達到26587元/月,遠高于第2位的碩士的平均月薪17302元,碩士與博士薪酬相差萬元,但碩士和本科的薪酬差距卻不是很大。可見當前國內博士人才緊缺,博士生的培養難度和研究深度奠定了其高薪起點,因此對于碩士學歷人才來說,繼續讀博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一般而言,在企業內部,薪酬漲幅的排序依次是:IT管理/項目協調崗位,高級管理,企業內部的投資崗位,軟件研發、互聯開發、系統集成崗位,銷售管理崗位。”于洋分析道。
另外,薪酬與工作年限依然密切相關。“如果你在一個行業或一個專業領域里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崗位平均薪酬可以達到27618元/月——這已經達到了博士薪酬的水準。因此,如果你在一個領域精耕的時間足夠長,同樣會有不錯的薪酬。”于洋解釋道,“盡管35歲危機曾讓不少人心存隱憂,但由于職業門檻越來越高,如果你自己的經驗能力足夠,其實不會太受大環境的影響。”
于洋認為,盡管互聯網看似過了高速發展階段,甚至已經“流量到頂”,但事實上,這只是互聯網大廠內部管理邏輯的變化,其人才戰略也是從規模優先升級為質量優先。那些經過浪潮考驗留下來的資深人才,將成為越來越稀缺的資源,價值回報也將大幅增長。“所謂互聯網的上半場是‘消費互聯網’,它主要就是解決交易效率問題。而接下來,更為重頭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才剛剛開始。正所謂所有的行業、所有的生意在跟移動互聯網結合時,都值得重新做一遍。而這個周期會很長。所以,現在的農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正在加速發展,而To B的互聯網產業,都將大有可為、大有‘錢途’。”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勢一片大好中,也有個別行業的薪酬在小幅萎縮。比如,物流運輸行業的薪資同比下降了3.21%,房產行業下降了1%;教培行業受“雙減”政策影響整體招聘需求減少,薪資也有所下降;旅游業受全球疫情影響,薪酬也下降了1.5%——這些都成為了薪資不增反降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