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隨著今年“兩會時間”的開啟,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也于日前在公眾號上發布了《我的2022兩會建議》。在提案中,雷軍建議制定電子廢舊物循環利用中長期整體發展規劃;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推動行業大中小企業協同規范發展;保障個人數據信息安全,避免廢舊手機等設備泄露個人信息,提升電子廢舊物回收利用率;以及開展個人碳積分試點,推動全民參與等。
作為小米這家全球知名科技企業的掌舵人,雷軍提出的建議顯然也是從本行業出發。據此前聯合國大學、國家電信聯盟、國際固體廢棄物協會發布的《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2020》顯示,預計2030年全球將年產高達7470萬噸電子垃圾,并且該報告中還透露,現階段我國的電子廢舊物回收率不足20%,而歐洲則已達到42.5%。
為什么建立一個合理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機制迫在眉睫呢?這是因為在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中,是含有黃金、白銀、銅等高價值的有色金屬,但它們同時還有鉛、鎘、汞、聚合溴化聯苯乙醚等有害物質,會嚴重污染土壤與空氣,并且由于有利可圖,也導致了相當多缺乏資質的小作坊參與到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中,甚至帶來了一連串的環境污染問題,所以即便是出于環保的因素,也需要一個健全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機制。
根據日本相關研究機構的公布數據顯示,從一噸廢棄手機中能提取到150克黃金、100公斤銅,以及3公斤的銀。并且蘋果也在自家每年的《環境責任報告》中提及,每年通過Dave等拆解機器人從數以萬計的iPhone中,回收了價值上千萬美元的黃金、白銀、再生鋁等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要知道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金礦的品位一般都是在5克/噸,相比之下,用廢舊手機“煉金”的效率,無疑要比開采金礦都高。
而手機使用黃金材質,主要是因為這是非常優秀的導體,因此手機廠商通常會在手機主板上的各種接口處,覆蓋幾微米的黃金來提升導電性。然而手機主板的結構極為復雜,甚至導致現在基本不存在全自動的主板拆解技術。如今良心一點的拆解,主要是依靠手工操作,拆卸時按照從外到里、從大到小,以及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然后再通過“濕法冶金”來提取
事實上,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行業的技術門檻并不低。用中國電子裝備技術開發協會秘書長唐愛軍的話來說,就是“干這一行投入大、見效慢、運營成本高,自身盈利能力弱。比起房前屋后就能開工的小作坊,正規再生資源企業僅固定人工成本這一項,就要多出50%—60%,哪里還有競爭力?”
在目前來說,市場上很少有專門從事廢舊電子產品金屬提煉的正規資源回收企業,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而數年前,曾有媒體報道過位于非洲加納的全球最大電子垃圾場,其每年有超過500萬噸各類廢棄電子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送到這里,而經過4萬多周邊農戶的手工“肢解”后進行焚燒填埋,不僅釋放了大量的毒氣,甚至就連地下水也被破壞殆盡。
沒錯,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其實是一個相當高門檻的行業,傳統手工作坊通常都只能利用有色金屬熔點遠超塑料、鉛汞的原理,通過焚燒的方式來提煉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因此自然也帶來了極高的污染。
顯而易見,這一現狀并不合理。而雷軍會提出這樣的提案,無疑是出于消費電子行業從業者的責任心,就與蘋果要以環保的名義取消充電器、要在iPhone上使用再生鋁一樣。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消費電子企業的商業模式也是造成當下海量廢舊電子產品產生的“罪魁禍首”。畢竟幾乎所有的消費電子企業每年都會推出新的產品、淘汰仍然運作良好的機型,并用計劃報廢的設計來迫使消費者每隔幾年就主動淘汰過時的設備。
畢竟對于消費電子企業來說,其商業模式的核心是賣出更多的產品,要是消費者都當“釘子戶”這一玩法就進行不下去了。但消費電子企業對于現狀也并非無動于衷,并帶來了包括取消充電器、在設備上大量使用可再生材料、推廣以舊換新活動等等,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國內消費者對此并不積極,并且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率還不到歐洲市場的一半。
那么消費者為什么不買賬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無論是手機廠商官方的回收價格,還是愛回收、轉轉等平臺的收購價,往往都不太盡如人意,并且回收的方式也很麻煩。而另外一點,則還有消費者對于這些廠商能否解決個人信息不泄露這點,有著一定的顧慮。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到過這樣的傳聞,那就是即便將手機格式化后,專業人士依然有辦法恢復其中的數據,而專業的數據清洗顯然是有一定門檻的,普通消費者往往也很難做到。
一旦個人隱私被泄露后果無疑非常嚴重,并且與回收廢舊產品所得到的報酬相比,就顯得有些得不償失了,所以也導致消費者寧愿閑置也不樂意將舊設備回收。畢竟對于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出于環保的因素來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還是為了換取一定的物質回報,都是建立在這一切不會讓自身受損的基礎上。
雷軍在此次提案中所提及,“保障個人數據信息安全,避免廢舊手機等設備泄露個人信息”,就是為了免去消費者的這些后顧之憂。但解決了個人信息的泄露問題,想要繼續提高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率,或許還需要“誘之以利”,而這就是“個人碳積分”這一激勵策略誕生的原因。畢竟直接給錢的話,少了消費者覺得不值、多了回收方也會虧本。
而碳積分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問題,碳積分也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權最典型的應用場景,無疑是在汽車市場,特斯拉靠賣碳積分賺了幾十億的消息想必許多朋友也有所耳聞。盡管說目前碳積分以及相應的碳交易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暫時還與個人消費者無關,但是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已經在探索“碳普惠”,使得個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行為,將變成每個人賬戶里的“碳積分”,再通過對接碳交易市場以及各商業消費平臺,讓消費者也能通過低碳行為來獲得實惠。
所以用環保的理念作為內驅力,再以碳積分作為實質性的激勵,或許就將能夠讓消費者把束之高閣的廢舊電子產品進行回收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