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隨著近年來短視頻的風靡,也成功吸引了諸多的用戶。而對于短視頻平臺中經常出現看似差不多的內容,你弄清其中的規律了嗎?
但無論用戶有沒有摸清“套路”,短視頻平臺已經開始決定“以身作則”了。自2021年7月6日,抖音方面宣布開展“同質化博流量文案”專項治理行動,目前這一行動已進行到了第七期,并先后清理視頻43258個、處罰帳號1084個。
近日據抖音方面介紹,日前推出的“抹除同質化粉絲”功能將系統打擊相關內容黑產現象。據悉,違規賬號依靠生產、傳播同質化內容所獲取的新粉絲,將會被精準抹除。
其實在抖音開展這一治理行動前,同質化內容早已成為了與短視頻平臺相伴而生的頑疾。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部分平臺的“縱容”也讓創作者習慣于通過蹭熱度、抄襲文案、發布不實信息等方式來博眼球,以獲得更多的流量。
同時抖音與快手這類頭部平臺也通過多樣化的模板,以及操作簡易的視頻剪輯工具,例如剪映、快影等,提供了批量生產同款內容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各平臺間的獨立性,部分內容搬運者還在利用軟件去除水印后,直接“搬運”至其他平臺,借他人創作的內容為自己引流。
畢竟對于許多“投機分子”來說,短視頻快速增長的市場規模顯然有利可圖,而蹭熱度、標題黨、誰火抄誰,甚至直接搬運的方式,顯然操作起來幾乎沒有什么的難度。
而除了短視頻內容的直接搬運外,甚至還出現了“標題與字幕一致”、“畫面背景一致”、“場景與拍攝手法一致”、“音頻文案一致”等相對更為隱性的違規行為。例如在“農村叔叔來我家還錢”這類視頻中,多個帳號發布的封面都是“叔叔借我的七萬塊錢”,口播內容則大多為“農村叔叔來家里還錢,沒想到數目不對,他慚愧地低下了頭”;而在多個涉及豪車的視頻內容中,都是同一輛車在出鏡。
但無論是未經授權的內容搬運,還是抄襲爆款作品的文案內容,本質上都是由于大多數人并不具備優質內容的創作能力,而短視頻由于時長較短、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對較小,因此也更容易被模仿。
但這類內容的大量出現,無疑會使得平臺中的內容質量不斷下降,并會出現大量看似相同的內容。這樣的情況對于平臺而言,除了容易引發用戶的審美疲勞和反感的同時,顯然也破壞了內容生態。而對于被抄襲的內容創作者來說,無疑也將嚴重侵犯他們的利益。
因此各大短視頻平臺也正在逐步加大對于同質化內容的打擊力度,其中抖音就上線了“自動抹除同質化粉絲”功能、推出同質化內容對比文庫、建立審核標準、實時審核新增違規視頻等。
雖然打擊同質化、影視劇切條等內容一直在持續,但對于視頻內容創作而言,“抄腳本”本就是個相對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怎樣確定最初的創作者、如何發現與判定抄襲,并且在“人人皆能創作”的時代,在短視頻平臺上傳內容幾乎是無門檻、且無太多審查環節,以至于即便是侵權平臺往往也只能對相關內容進行限流。
不得不說,在懲罰力度與內容保護方面,如今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還距離海外市場的YouTube有著一段不短的距離。
據相關資料顯示,YouTube所引入的Content ID內容識別系統可通過相應技術,基本能做到99%以上的侵權內容屏蔽。并且在違規行為打擊方面,相對于抖音通常對相關賬號封禁一段時間的做法,YouTube則實行了極為嚴格的懲罰措施,即永久封禁賬號。顯然,違規成本的上升能夠在源頭上就防止創作者的各類抄襲、切條、搬運行為。
如今從圖文到短視頻內容,以“引流——打廣告/賣貨”為目的,低成本、快速地生產大量低質量內容,并通過一段時間內高點擊率關鍵詞蹭流量的內容生產,其實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在內容個性化推薦機制盛行的當下,平臺往往也更傾向于向用戶推送同類型內容。
但從那些已經有著一定沉淀的頭部博主身上不難發現,無論是李子柒、手工耿,還是掌握了新一輪流量密碼的“山城小栗旬”,他們所創作內容能夠在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脫穎而出,顯然離不開精巧的構思及創意。
而當短視頻行業已經走過了此前的“野蠻生長”期后,隨著用戶增長逐步接近“天花板”,通過“良幣驅逐劣幣”的方式來提高內容質量,無疑將是留住用戶、并吸引更多用戶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