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今年兩會,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社會服務部部長徐國權遞交《關于加速推進國民財商教育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國民的投資理財需求持續提升。但其財商水平還遠遠不足,各類金融詐騙時有發生。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遭遇網絡詐騙的網民比例為17.2%,超過1/6的網友遭遇過網絡詐騙。
徐國權認為,歸根結底是國民的財商素養較低,難以準確識別相關風險,推動國民財商教育發展提速已刻不容緩。
“歐美國家對國民金融素養的教育尤其重視,甚至將其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而中國的財商教育還是新事物,尚未形成體系。”徐國權在提案中稱,“加之其屬性、形式、內容和運行方式具有跨行業、跨部門交叉運作特征,致使行業目前尚沒有明確監管主體,行業發展存在某些失序狀態。”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2022年版)》(下稱《白皮書》)指出:“財商教育既不屬于基礎普通教育、也不歸于考證等職業教育范疇,因此不直接受教育部門監管。其教育內容、受教對象與金融投資相關,但又并非持牌金融機構,因此尚未被納入金融監管范疇。”
監管主體不明之外,財商教育行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機構設立無門檻,從業人員水平資質無保證。
“財商培訓機構大多宣稱其講師、課程研發人員為投資理財等領域專家,但大多資質無從查詢,真實性難以考證。”《白皮書》稱。
二是過度營銷、虛假宣傳等。重營銷、輕教育,存在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現象。
多數機構的銷售人員為完成業績,承諾學習后可以達到較高目標收益、不滿意退課等虛假宣傳行為,甚至誘導無消費能力的客戶通過網絡借貸買課行為。
三是課程內容良莠不齊,整體質量亟待提高。
盡管多數財商教育機構都宣稱推薦、銷售金融產品是監管紅線,在培訓過程中嚴格禁止,仍有不少學員在投訴平臺提及有講師向學員推薦股票、基金等;課程質量不高成為學員投訴等重災區。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界面教育:“面向學生的財商教育還停留在防詐騙宣講,大學生“超前消費”與“校園貸”問題頗為突出。應要求學校把財商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并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模擬股市、創業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能力。”
面向成人的財商教育,也是通過虛假宣傳、夸大培訓效果牟利。對此,首先應明確準入資質,對機構的基本教育能力、條件,開展財商教育的講師,以及具體的收費管理等提出要求。
在熊丙奇看來,財商教育兼具職業培訓與終身教育的特點,適合由銀監會牽頭,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共同參與,研制財商教育的準入門檻、講師資質,并明確監管體系。
徐國權建議,將國民財商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制定嚴格的標準體系,漸次有序推進。應從“加快財商教育監管的頂層設計及行業標準制定”、“成立全國性統一的行業協會”、“鼓勵機構創新財商教育形式、豐富財商教育內容”三個維度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