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覽富財經
如果問一下動力電池和新能源車企業的負責人,2022年開年讓其最痛苦的一件事是什么?那毫無疑問,磷酸鐵鋰原材料漲價將成為一件名列前茅的“糟心事”。
以生產磷酸鐵鋰的成本“大頭”碳酸鋰來說,近日,上海鋼聯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漲5500元/噸,均價報50萬元/噸,再度刷新紀錄高位。回看一下,2021年1月份,碳酸鋰價格還僅僅只是37000元/噸,等于一年多點的時間就翻了10幾倍。而在2022年年初,這一價格也還在30萬元/噸左右徘徊。
為何短短一年多時間,碳酸鋰價格像坐了火箭一樣飛速躥升?有券商研報稱,碳酸鋰價格的快速上漲主要還是由于磷酸鐵鋰廠家對碳酸鋰的迫切需求拉動,尤其是海外需求上漲,對價格進一步起了抬升作用,當然,也不排除有炒作預期。
與此同時,鋰價格過快上漲也引起了業內的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宣布要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加快國內鋰資源勘探開發。
磷酸鐵鋰已成主流技術路線
隨著碳酸鋰均價站上50萬元/噸,無疑將對新能源產業鏈各環節帶來巨大影響。近年來,磷酸鐵鋰電池因其較低的成本和高安全性,受到越來越多車企的青睞。2021年,可以說是屬于磷酸鐵鋰的一年,磷酸鐵鋰電池目前已經成為動力電池的主流技術路線。
實際上,就國內市場而言,磷酸鐵鋰已經超過三元電池,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第一大技術路線。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實現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159.59GWh(億瓦時),其中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81.69GWh,同比大幅增長251.7%,市場占比51.2%,超過三元電池市場占比。
有國際市場調研機構研究報告稱,成本和安全性將繼續是電池供應商在多種電池應用場景中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磷酸鐵鋰有望在未來10年內,超過三元電池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電能存儲化學品,在儲能市場站穩腳跟后將逐漸在電動汽車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對于2022年的市場,中信證券研報指出,電動化車型供給趨勢向好,2022年電動化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在電動化繁榮的行業背景下,從電池材料市場結構看,磷酸鐵鋰電池占比已實現對三元電池的反超,多家企業亦進一步加大了對磷酸鐵鋰的擴產布局,而三元鋰擴產趨緩,磷酸鐵鋰電池有望繼續維持繁榮。
從目前國內電池企業的技術路線來看,幾乎所有主流廠商都在布局鐵鋰電池產線,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自不必說,傳統三元電池企業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也開始建設或已生產磷酸鐵鋰電池。而且,就連長期堅持三元路線的日韓電池廠商也在加碼,LG新能源、三星SDI均在布局磷酸鐵鋰電池。
以目前海外市場車企和電池廠商的布局來看,未來磷酸鐵鋰電池將日益國際化。據業內預計,到2025年全球動力領域對磷酸鐵鋰電池的需求將達到600GWh,磷酸鐵鋰材料需求將接近200萬噸。
價格過快上漲影響下游產業鏈
另一方面,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的過快上漲引發了下游連鎖反應。首當其沖的是動力電池廠商。有專家表示,動力電池企業的成本轉嫁能力較弱,而車企比較強勢,所以原材料上漲成本很難轉嫁給車企,多數只能自己承受。
天風證券的研究顯示,如結合議價能力、采購量等對實際采購成本的影響,再疊加性能技術進步與成本漲價的對沖,綜合來看,原材料價格上漲傳導至動力電池端的成本漲幅約為20%-25%。
隨著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站上50萬元/噸的高位,有分析師表示,原材料價格的不斷走高,會導致下游企業成本激增壓力加大,對高位鋰價接受度降低,短期上下游博弈升溫。
而如此昂貴的原材料價格似乎確實已引發部分抵制情緒的涌現。近日,有市場傳聞稱,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及部分磷酸鐵鋰廠商下調3月排產計劃。但隨后有媒體向寧德時代方面確認稱,此消息不屬實。
不過,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近日就曾表示,當前鋰資源供需形勢嚴峻,行業發展面臨挑戰,應加快國內鋰資源勘探開發,保障供應鏈安全,同時應加強自主創新和科技攻關,提升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水平。
有分析師認為,從成本核算的角度,目前的碳酸鋰價格雖然一線廠商尚可以憑借自身實力進行“消化”,但已經達到三四梯隊電池廠商所能承受的極限值,目前部分小廠商已經開始減少拿貨、減少排產量。
再往下游看,電池企業不好過,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隨著新能源車補貼退坡,疊加高漲的原材料價格,當前,不少新能源車企已紛紛上調終端售價,如長城汽車、特斯拉、比亞迪、上汽集團、小鵬汽車等紛紛上調旗下新能源車的價格。
對此,有分析師表示,上游原材料漲價所帶來的影響是逐步遞進的,各個環節產品受到成本壓縮無奈向下傳導。在傳導過程中,還會經歷雙方博弈。這也意味著,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因無法承受傳導而來的漲價影響,造成自身產品的減產或停產。
企業擴產、價格上漲或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當前鋰資源價格無序上漲的現象,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行動。2月28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著眼于滿足動力電池等生產需要,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進度,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此外,面對巨大商機,各路廠商的投資熱情也被引燃,相關上市公司正在加緊進行擴產。
2月28日,富臨精工公告稱,子公司江西升華將在宜春投資年產20萬噸新型高壓實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及配套主材一體化項目,該項目預計總投資約50億元,將分兩期投建,每期各投入25億元分別建設年產能10萬噸磷酸鐵鋰產線。
其實,在富臨精工之前,已有多家廠商宣布擴產。2月15日,雅化集團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李家溝鋰礦折合氧化鋰儲量51萬噸,項目目前正按進度進行建設,預計下半年投產。2月21日,川發龍蟒公告擬在四川綿陽投資120億元建設德陽川發龍蟒鋰電新能源材料項目,規劃建設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20萬噸磷酸鐵及配套產品項目。2月25日,中礦資源公告稱,擬通過下屬全資公司春鵬鋰業投資建設年產3.5萬噸高純鋰鹽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
對此,國泰君安認為,雖然擴產廠家很多,但供應增量短期并不會很快出現,擴產項目更多影響遠期的供應預期,預計鋰現貨價格短期內仍易漲難跌。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磷酸鐵鋰還處在飛速發展階段,在供不應求的強烈刺激下,產能項目不斷擴大增產,預計2022年增產項目將會陸續釋放,磷酸鐵鋰的市場供應面會得到緩解,市場份額進一步增加,預計未來一年內,企業的擴產和價格的漲勢會并列前進。
至于眾多企業紛紛擴產會不會又會出現過剩危機?有專家認為,受限于產能建設周期、能耗指標、鋰資源短缺、及下游需求旺盛等因素,短期或還看不到,而且有些擴產公告似有“蹭熱點”之嫌,后期產能落地存在不確定性,真正會出現“過剩”或還需等2、3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