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在銀幕留下印記
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曾推出一份100部影史最佳女性導演執導的電影榜單,來贊美在電影文化中留下的獨特標志的女性導演以及她們執導的作品。正如Indiewire的推薦語里寫道:“我們希望這個名單捕捉了女性在攝像機背后創造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并提醒人們,女性導演已經把她們的標記深深印在了每個十年、每個流派和每個種類的電影中,她們已經并且還會繼續做到這一點。”界面文娛從這份榜單中選擇了不同年代的10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導演。關于女性,她們的生活、夢想、困境,都應該并值得被看見。
黃文斌HWB · 評論(0)
盡管在好萊塢的無聲電影時代有過梅布爾·諾曼德等女導演,但隨著電影行業的商業化,男性逐漸主導了這個領域。多蘿西·阿茲娜是有聲電影時代的第一位女導演,她在1927年至1943年間執導了多部電影,也是第一位加入美國電影工會的女性。
《跳吧,女孩子》于1940年上映,講述了演藝界幕后的故事并被選入美國國家電影名錄。影片中,露西爾·鮑爾和莫琳·奧哈拉這兩位頂尖舞者爭奪角色以及同一位男性的青睞。在一場關鍵的試鏡中,莫琳·奧哈拉引誘叼著雪茄負責選角的男人失敗后,鮑爾靠著賣弄風情得到了一份跳草裙舞的工作。阿茲娜通過大特寫鏡頭展示了男人對兩個女人的反應,批判男性的凝視并在影片中傳達了女權主義思想。
圖片來源于網絡維拉·希蒂洛娃執導的電影《雛菊》于1966年上映。這是一部帶有實驗性質、創新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兩個都叫瑪麗的女孩擺脫社會習俗束縛的故事。希蒂洛娃在捷克電影界尤其是女性主義電影界舉足輕重,而她始終討厭被貼標簽。《雛菊》就是一部顛覆性的作品,希蒂洛娃戲謔地呈現了愚蠢的女性形象,并展現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維拉·希蒂洛娃本人稱這部電影為“鬧劇式的哲學紀錄片”。無論是從故事,還是從電影的表現手法來看,本片都做到了創新,而很少有哪個藝術家能實現如此強有力的個人創作。
圖片來源于網絡《讓娜·迪爾曼》是香特爾·阿克曼1975年執導的電影。這部香特爾·阿克曼的代表作品長達201分鐘,但故事幾乎完全發生在女主角的小公寓里。影片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敘事手法影響整整一代甚至兩代電影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
《讓娜·迪爾曼》通過兩天里有限的對話和普通的日常事務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被家庭問題困擾的女人。盡管這部電影的劇情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但德菲因·塞里格精湛的演技讓每一幀都散發出緊張和興奮,也使得這部場景和情節都很簡單的電影并不寡淡。《讓娜·迪爾曼》不僅是第一部女性主義的杰作,也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開誠布公地審視一位年近中旬的黑人女性的心理,在電影史上是一件十分罕見的事。而由凱瑟琳·柯林斯執導并于1982年上映的《迷失之地》則以豐富的象征主義術語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位黑人女性的夢想和失意。影片聚焦一對黑人夫婦,講述了身為大學教授的薩拉在探究哲學與宗教意涵中的獲得成就感之際,決定加入學生畢業作品拍攝,而隨著拍攝進入尾聲,她的情感和婚姻也面臨全面崩盤。
凱瑟琳·柯林斯的這部作品為“黑人電影”做出了貢獻。在此先河之后,只要電影涉及非洲移民的后代形象塑造,“黑人電影”都會選擇有別于好萊塢電影的另一種敘述方式。《迷失之地》在30多年后仍然讓人感覺栩栩如生,這不僅證明了這部電影的經典,也悲哀地表明,電影中對黑人女性復雜內心生活描寫仍然罕見。
圖片來源于網絡由芭芭拉·史翠珊執導的《燕特爾》上映于1983年。這部歷史音樂劇以莎士比亞式的口吻,講述了一個波蘭猶太女人在父親去世后,為了學習《塔木德經》女扮男裝的故事。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看完影片的粗剪版本后,說出了電影史上著名的一句話,“一個鏡頭都不要改。”影片中最著名的歌曲The Way He Makes Me Feel也是女性制片人的戰斗口號,因為她們一直以來都被這個父權的電影榮譽體制排除在外。
史翠珊是本片的導演、主演,也是聯合制片人、聯合編劇,她憑借這部電影獲得第4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和音樂、喜劇類最佳電影,也成為史上第一個贏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的女性。
圖片來源于網絡簡·坎皮恩的作品向來把女性的生活體驗放在故事中心,重視并尊重女性的所思所想,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與女性主義不謀而合。
《鋼琴課》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世紀中期,該片講述了語言表達上有障礙的愛達背叛丈夫斯圖爾特,與鄰居貝因通過一架鋼琴而結緣,并最終相愛的故事。《鋼琴課》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這也是一個女人逐漸探索內心、認識自我的故事。
《鋼琴課》于1993年上映,并獲得了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第66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第19屆愷撒電影節最佳外國影片獎等獎項。
圖片來源于網絡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1868年出版的小說《小婦人》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電影文本之一。吉莉安·阿姆斯特朗1994年執導的版本是這一經典小說的第五個電影版本。
本片講述了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市長大的馬奇家四姐妹各自追尋不同理想與歸宿的故事。姐妹們的責任與她們內心的個人欲望產生的沖突使得這一部描繪成長的故事升級成為了女權主義電影。
圖片來源于網絡凱瑟琳·布雷亞執導的《胖女孩》2001年2月上映。本片講述了肥胖的妹妹阿納伊絲剛剛步入青春期,在一個家庭假日,她被迫和她的模范生姐姐伊蓮娜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姐姐追逐情欲和虛假愛情,妹妹糾結于欲望和嫉妒的故事。
本片直接而大膽地描述了兩性在在性覺醒認知上所受到的壓迫。這是一個扭曲的成人故事,殘酷地敘述了年輕女性是如何習慣于侵犯行為并將之合理化的過程。凱瑟琳·布雷亞的《羅曼史》等電影充滿對現實的挑釁質問,而《胖女孩》是其中最具火藥味的一部。該片曾獲得第5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法國文化電臺獎年度法國電影人,并入圍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圖片來源于網絡由凱莉·雷查德執導的《溫蒂和露西》于2008年上映。凱莉·雷查德的作品總是能敏銳地捕捉工人階級的隱私與痛楚,《溫蒂和露西》也是如此。本片講述了女孩溫蒂獨自帶著自己的小狗露西前往阿拉斯加州打工后所經歷的一系列故事,探討現代人的茫然和迷失。
凱莉·雷查德不拘泥于人物的恐懼和羞愧,她深刻的人文主義關懷使溫蒂的困境更加引人注目。影片注重對女主人公情感與內心的描摹,也專注于現實主義。本片曾獲得第12屆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以及2009年美國電影學院獎年度十佳影片。
圖片來源于網絡美國的青春片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興起和消亡以至于不得不叫停。《伯德小姐》的奇跡在于,編劇兼導演格雷塔·葛韋格迎接這個挑戰,并毫不費力地戰勝了它。
《伯德小姐》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02年的加利福尼亞州。伯德小姐掙扎于奪走她童貞的情場老手,發現約會對象是同性戀,大學申請的煩惱,家庭的爭吵以及高中生活的種種挫折中。這部電影描繪了911事件之后,在一個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的世界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女性的獨特經歷。電影的情節本身大部分是常見的內容,但葛韋格巧妙地將自己的真誠和伯德小姐獨特的諷刺口吻融為一體,故事也因此不落窠臼。《伯德小姐》不僅成功地講述了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而且以新的視角重新塑造了美國的青春片。
《伯德小姐》于2017年上映,獲得了第7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電影,也入圍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
圖片來源于網絡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