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3月8日,界面教育獲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遞交多份兩會提案,內容覆蓋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普惠園經費保障及托育服務。
“非學科校外培訓是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劉林指出,但當前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方面,主管政府部門不明確,行業管理不到位,市場準入與監管制度不健全,對一些有必要實施許可證的事項沒有建立審批制度,價格監測與指導機制不完備,質量認證、信用評價機制缺失。
另一方面,一些機構不規范、不誠信辦學,虛假宣傳、價高質低等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問題時有發生。
“去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后,少數體育、藝術類機構以應試、過考為名借機漲價,一些資本有意投向素質類、職業技術類機構可能會引發過度逐利的潛在風險。”劉林稱。
對此,劉林建議,第一,要科學頂層設計,精準分類施策。
大多數非學科校外培訓與校內教育差異性大,互補性強,且不屬于剛需,不會造成內卷。家長、學生可憑個人興趣、家庭經濟狀況自愿選擇。因此不應簡單照搬照抄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的目標與辦法。
非學科校外培訓門類眾多、專業性強,應當根據各學科門類的不同特點,實行分類管理,精準施策。針對與中高考關系密切的非學科,為去除應試化傾向,可嚴格參照學科類進行管理。對于其他門類的非學科校外培訓,應當遵循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以多樣化手段引導其健康發展。
第二,抓住關鍵重點,強化監管規范。
首先,要從明確業務歸口主管部門入手,對必須監管的重點科類,從規范機構設置標準、從業人員資質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同時,健全預收費資金監管機制、價格動態監測機制、收費標準公示辦法、招生宣傳廣告備案制度等。
第三,強化引導引領,保障公益普惠。
為其提供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的機會等,支持其向公益性、非營利性機構定位定性;通過支持行業組織研制服務標準、建立第三方質量評估和信用評價機制、實行黑白名單制度等行業自律手段。
劉林還關注到托育服務、普惠園等學前領域問題。
“近年來,廣大家長特別是雙職工青年夫婦、多胎家庭對托育服務呼聲越來越高。但從整體上看,特別是大中城市,國內托育服務存在著場地資源缺、專業化程度低、市場秩序亂等突出問題。”劉林說。
在他看來,對于普惠性托育機構,同步落實配套支持政策和收費標準、補貼政策資金預算來源;對于市場型托育機構,及時明確資本準入條件和監管制度。鼓勵有余力的幼兒園同步開展2至3歲日托和周末托育服務。
同時,他還建議,大力發展早期教育科學研究,把腦科學、兒童心理學、生理學等最新科研成果運用到托育專業服務中去。支持高校、職校培養早期教育、托育服務人才。
“當前普恵性幼兒園發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經費保障機制問題。”劉林指出。
經調研,劉林發現兩大問題:一是,針對普惠性學前教育的發展成本缺乏科學研究,特別是對質量水準與成本的對應關系缺乏系統論證,從而降價幅度大、補貼標準低,導致限價后幼兒園收入難以保障高質量發展,甚至難以為繼。
二是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為了體現普惠性,對民辦普惠園采取與公辦園同樣的收費標準,沒有因事制宜、因勢利導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
劉林建議,第一,建立科學的普惠性幼兒園教育成本測算辦法。
根據現行的幼兒園分級分類標準和質量評價標準,在劃分等級的基礎上,分別計算出不同質量等級的普惠園辦園成本。
第二,建立合理的辦園成本分擔機制。
根據普惠園質量等級的不同、當地財政實力、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確定政府與個人家庭分擔比例。對于平均質量等級以下的,政府應多分擔成本,降低向家庭的收費標準;而處于平均等級以上的,可適當提高家庭分擔比例,提高收費標準。
第三,建立健全督導檢查機制。從過去重視對普惠率的檢查,轉向對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等配套政策的督導。要確保普惠園的收費標準和政府補貼標準之和,不低于成本測算標準,或當地同等級公辦幼兒園的生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