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國寶
本文概述
新能源汽車,是目前全球汽車行業發展最為迅猛的代表。老牌車企面臨轉型,新品牌強勢入駐。過去象征廉價的中國汽車,在新能源市場上獲得了頗具代表性的成功,從整車到零部件都有了長足發展。2022年,中國車企要順勢崛起了嗎?富士山火山爆發,又會引起怎樣的蝴蝶效應?2022年車市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關注。
1、新能源汽車占比提升,誰是其中的佼佼者。
2、全球車市加速洗牌,新老品牌都在發力。
3、別瞧不起零部件,這可是中國車企發展的機會。
盡管春節期間,出現了電動車在北方寒冷城市續航不足的新聞,例如北京的新能源出租車不敢開暖氣、從南方開車回東北過年的車主過了山海關找不著充電站,但不可否認過去一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傳來了不少好消息。
作為目前全球汽車行業發展最為迅猛的代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不僅銷量大幅度提高,同比增長率達到158%,在市場份額、消費者認可度上也顯著提升,出口增加了一倍。
要知道,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晚,改革開放初期想要引進先進汽車,都頻頻被外國品牌拒絕。最后是德國大眾接受了中國的合作要求,當時引進的正是后來風靡中國的桑塔納。3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汽車工業迅速發展,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讓中國車企在全球的地位明顯提升。
新能源汽車占比提升,誰是佼佼者?
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到汽車總銷量的13%,比前年的5%翻了一倍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到今年會達到22%。
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出口銷售,與過去主要出口低端車型到亞洲、非洲不同,憑借新能源汽車,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也打開了局面,例如長城汽車在歐洲銷售新款歐拉和魏牌車型,吉利汽車借助沃爾沃汽車渠道開拓歐洲市場。當年群嘲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人,現在該打臉了。
這樣的積極變化,得益于多種因素,首先,新能源汽車的價格下降,五菱宏光MINI EV的高性價比就不說了,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后,不僅產能明顯提升,售價也降低到30萬元以內,成為了寶馬3系、奔馳C級車的有力競爭對手。
其次,新能源汽車的車型外觀得到改善。不像幾年前丑丑土土的樣子,如今的新能源汽車顏值提升了不少,得到了“顏控”消費者的青睞。
再者,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普及,讓充電和加油一樣便利,加上用電成本遠低于燃油,噪聲和汽車加速的平穩性也具有優勢。
在這樣的內外條件下,很多汽車品牌抓住了發展的機會。單款車型銷量近43萬輛的五菱宏光MINI EV自不用說,超高的性價比是它最大的優勢。比亞迪的漢EV、漢DM、秦PLUS DM都有著不俗的成績,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到60萬輛,絕對稱得上是國貨之光。廣汽、長城的銷量都達到了10萬輛以上,蔚來、小鵬也有9萬多輛。
就連新能源汽車品牌中的超級明星——特斯拉,也離不開中國制造,Model 3、Model Y兩款車型,中國制造的銷量達到了47萬多輛。
對新能源汽車品牌,產銷之間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新能源汽車由于生產線少、產能低,車主訂車之后常常要等待幾個月才能拿車,消費體驗非常不好,這也會影響其他觀望中的潛在消費者的購車意愿。
全球車市加速洗牌,新老品牌都在發力?
新能源汽車的產量跟上,是銷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充電比加油便宜,對消費者自然有很強的吸引力。可汽車品牌為什么都趨之若鶩呢?答案就是,環保。以國內為例,2017年國家出臺了“雙積分政策”,目的是節能減排和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所謂的雙積分,是CAFC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積分和NEV新能源車積分,這兩個積分并行管理。簡單來說,如果積分沒有達標或者未能抵消負積分,就會面臨處罰,比如限制高油耗車型的申報、生產等。
在過去的幾年里,特斯拉、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這樣的新能源車企憑借幾十萬的正積分,讓負積分的一汽大眾、上汽大眾等老牌汽車企業望其項背。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之間的積分買賣是允許的,但動輒幾百、上千元才能買到1分,導致負積分車企的成本提高。要么花高昂費用購買積分,要么面臨車型申報、生產受限,老牌車企左右為難,所以必須求變。
對老牌車企而言,“變”的方式就是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去年下半年吉利、長安、長城等品牌都紛紛推出了混合動力車型,大眾的ID系列雖晚但到,至于豐田這次則是徹底落后了,純電動車BZ系列今年才會上市。
而早早搭上新能源汽車這場東風的比亞迪、小鵬、蔚來等品牌,“變”的速度就更快了。根據各家車企發布的信息,今年將有多款新車型發布,價格區間涵蓋了10萬元以下到50萬元出頭,對準備購車的消費者而言,從經濟型到中高檔都有所覆蓋,選擇空間也是比較大的。
除了新能源汽車硬件生產的上下游產業發展,軟件方面也受到了很多關注,特別是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大眾、小鵬、蔚來等汽車都已經入局,而百度、滴滴等互聯網企業也在躍躍欲試,或許很快,自動駕駛的汽車將遍布大街小巷。
別瞧不起零部件,這可是中國車企發展的機會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不僅僅拉動了中國汽車的整車企業發展,對零部件企業也提供了機會。過去,汽車品牌和零部件企業之間的關系比較固定,都偏愛本土供應商,比如美國車企用美國零部件、德國大眾用歐洲的供應商,即使這些品牌都來中國建廠了,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卻始終缺一點機會。
但新能源汽車行業改變了這一格局,例如比亞迪從整車到刀片電池等核心部件,帶動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上下游的很多企業發展。而在中國建廠的特斯拉,以企業配合度、響應程度、研發實力為標準來選擇供應商,中國企業有了和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公平競爭的機會。
中國企業也順勢發展,加速國產代替進口,比如過去被日本精機、電裝主導市場的車載抬頭顯示器HUD,中國零部件企業華陽集團已經追趕到24%的市場占有率,與日本精機、電裝有了一較高下的能力。
而且純電動車的零部件只有燃油車的一半,各零部件的通用性更強,軟件、芯片、傳感器、電池等零部件,可以向不同的整車車企提供。過去修車等個進口零件等半個月、一個月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了。
總體來說,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向著積極的方向進發,不論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預測數據,還是各家車企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做出的努力,都給了行業極大的信心。但對車企而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也是必要的,擺在眼前的問題就包括——
股市的動蕩、疫情的發展,對人們的收入帶來影響,進而可能影響購車計劃;原材料的漲價和短缺,也是汽車相關產業暫時無法擺脫的困境;就連富士山火山爆發的隱患,都可能沖擊山腳下的零部件企業。
接下來中國車市將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市場會一一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