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股研究社
最近,車企似乎愛上了“拆”。
據近期報道顯示,大眾汽車集團和福特汽車前后腳官宣了拆分計劃,前者坐實保時捷將會獨立上市的傳聞,后者則宣布了一拆為三的全新戰略,將電動車業務和燃油車業務分拆為Ford Model e與Ford Blue。
再往前看,英特爾要拆出旗下自動駕駛業務Mobileye在美上市,比亞迪半導體啟動拆分程序,吉利汽車則拆分電動車營銷業務,預成立新的純電動汽車公司。
從汽車大鱷的動作來看,難道汽車行業的盡頭真的是拆拆拆?
拆分“搖錢樹”,傳統車企想要“華麗轉型”
保時捷之于大眾,可以說是搖錢樹一般的存在。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21年上半年,保時捷全球營業收入達165.3億歐元,銷售利潤為27.9億歐元,實現16.9%的銷售回報率。同期,保時捷在全球范圍內共交付了15.37萬輛新車,其中在中國市場的新車交付量達4.87萬臺。
早前,媒體關于保時捷上市的傳聞時有傳出。早在2018年時,保時捷首席財務官麥思格就提出了獨立IPO的想法,想要借此釋放價值,然而沒有得到大眾的支持。到了2021年2月,外媒報道稱,大眾考慮將保時捷拆分上市。但隨后,大眾的CEO赫伯特·迪斯否認了該消息。
而到了今年,大眾正式發布聲明稱,其和保時捷控股董事會已經達成了一項框架協議,協議中明確保時捷將會獨立上市,且最快將于2022年第四季度完成IPO。
那么幾度拒絕“松手”的大眾,為何同意拆分保時捷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另一個超豪華車品牌法拉利。
法拉利上市于2015年,當時的發行價為每股52美元。而截至3月4日美股收盤,法拉利報價198.41美元,較發行價上漲近4倍。再看該公司近一季度的業績,據數據顯示,法拉利2021年共向全球客戶交付了10131輛整車,是其成立以來首次實現年銷量突破萬輛。同期,法拉利創下了前所未有的凈收入,達37.66億歐元,同比增長10.1%。
既有“明珠”在前,打造了輝煌成績,大眾想要將保時捷推出來,復制出一個新的“法拉利”,也就不是很難理解的事情。
此前,該公司還公布了新一輪的5年計劃,預計在未來五年總共投資1590億歐元,其中890億歐元用于軟件和電動汽車等技術,占總投資額的56%。這足以看出,大眾想要進行升級革新。但該公司21年第三季度營收只達569.3億歐元,難以支撐起如此龐大的投資金額,這時推動保時捷上市籌集資金,將有利于大眾更好的向電動汽車轉型。
不過保時捷能否如法拉利般取得優異成績,市場仍存在質疑,因為大眾于2019年分拆上市的卡車部門Traton,其股價現低于發行價,很難說,保時捷不會走上老路。
再看另一家傳統車企——福特汽車。
今年3月2日,福特正式宣布,要將電動車業務與燃油車業務分拆為兩個獨立部門,分別為Ford Model e與Ford Blue。其中Ford Model e負責為福特的各個業務單元提供軟件、智能網聯技術和服務的開發,而Ford Blue為福特其它業務單元提供車輛硬件工程和生產制造支持。
這些戰略的背后,承載著福特汽車向電動汽車的轉型的期望,該公司預計,其電動汽車產量在2026年將超過200萬輛,并希望在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能夠超過燃油車的份額。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福特家族無法接受其CEO提出的完全將電動車業務拆分為獨立公司的策略,該公司最后采用了分拆部門的形式,雖然Ford Model e與Ford Blue將作為獨立業務單元運營,但依然在整個福特汽車的旗下。因此,即便電動汽車業務出現了短期問題,福特還可以憑燃油車業務來扭轉乾坤。
受壓之際,拆分上市或能迎來“第二春”
Mobileye是英特爾旗下的一家自動駕駛公司,或將于今年年中上市,外媒預估該公司的估值超過500億美元。
雖然市場對于英特爾的態度不太樂觀,摩根大通、花旗等機構都對其進行了評級下調,但估值高達500億美元的Mobileye,還是具有一定的底氣的。
Mobileye擁有數十年的芯片設計經驗,根據智慧芽統計的數據,截止目前,Mobileye旗下的子公司Mobileye Vision Technologies共擁有620余件專利申請,有效專利近300件,發力專利達610件。
以此為背景,英特爾又向其投入了人才庫和工廠支持,助力其發展。并且即使市場份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蠶食,英特爾在芯片技術上仍舊有著大量的研發經驗,這些都能給Mobileye帶來不小的幫助。
此外,據新京報報道,上汽集團、比亞迪、長城汽車、廣汽集團等車企也試圖將核心業務模塊拆分獨立出來,并推向資本市場。其中上汽集團要將旗下3家子公司——捷氫科技、中海庭、聯創科技都分拆上市。選擇拆分不同領域的子公司,上汽集團的目標在于擴展融資渠道、提高融資靈活性,從而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
而雷諾集團選擇了和福特相似的拆分方式,可能也會將其電動汽車業務和內燃機業務拆分為兩個“獨立的實體”。在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Luca de Meo看來,這是雷諾復興計劃的一部分。汽車分析師張翔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跨國車企選擇拆分,實質上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融資。
業內分析認為,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車企需要拓展業務、尋求新的增長點,也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電動化等新四化的轉型,而分拆上市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而在這些拆分“大潮”的背后,不論是車企還是科技公司,遵循的都是一個道理,即獲得更多的融資、提升自己的價值,從而在資本市場中獲得更多的認可。
結語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火熱是有目共睹的,不僅傳統車企在轉型、新勢力在發力,就連小米、
騰訊、百度、蘋果等科技公司,都紛紛加入這個賽道。而從整車到自動駕駛軟件,再到燃料等細分領域的拆分趨勢說明,汽車全產業鏈都存在著廣闊的價值空間,足以支撐不同的部門獨立上市。
在此之下,企業選擇拆分旗下業務單獨上市,能夠更好的推動電動及智能業務的發展,從而提升價值。
但拆分出來的業務能否盡如人愿,一切就看企業自己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