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又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來了。
投資界-解碼LP消息,3月7日,銀保監會官網披露《上海銀保監局關于上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的批復》,文件顯示,上銀理財獲上海銀保監局同意開業,注冊資本為30億元人民幣,全部由上海銀行以貨幣資金方式認購并一次性足額繳納。
時間回到《資管新規》出臺前,商業銀行理財資金通過通道認購結構化私募基金的優先級是非常流行的一種募資渠道。每當創投機構面臨新一輪基金募集的時候,第一個選擇去拜訪的便是銀行。
2018年4月,隨著《資管新規》及其配套規則出臺,一切戛然而止。直至同年12月,銀保監會出臺《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鼓勵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允許其發行私募理財產品參與股權投資,參與方式即可以是直接投資模式(即直接投資未上市企業),也可以是LP模式(即投資股權投資基金)。
自此,LP江湖迎來了新活水。2019年6月3日,首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開業。資料顯示,建信理財在2020年10月和12月出資9億和37.5億分別投資了由武侯資本管理的成都武侯武資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由廣東恒信基金管理的廣東建恒鄉村振興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
隨后,工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相繼開業。及至2019年末,國有六大商業銀行全部完成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及開業。
從2020年至今,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呈加速趨勢。2022年1月7日晚間,浦發銀行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浦銀理財獲準開業,注冊資本50億元人民幣,成為今年首家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
而在不到10天前,2021年12月29日,廣銀理財在上海舉行揭牌儀式,成為國內第七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貴陽銀行也于2021年12月20日發布關于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公告,擬出資1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貴銀理財。
時至今日,銀行理財子公司擴充至25家。
截至2022年3月5日,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情況(圖片來源:移動支付網)
VC/PE為何對銀行理財資金念念不忘?這里有兩組數據: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集資金總規模達到2.21萬億人民幣,同比上漲84.5%,然而結構上卻出現劇烈分化,大額基金積極設立的同時,單支基金平均募集規模卻連續下滑,九成基金募集規模低于10億元,不少中小機構仍直呼“募資難”。
而另一邊,根據銀行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已達到29萬億元。
如果這些資金能有一部分流向股權投資行業,將為整個市場帶來大量源頭活水。據清科研究報告,截至2021年6月,10家理財子公司共投資19支基金和3家企業,投資金額超100億人民幣。
例如信銀理財投資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招銀理財投資君聯資本管理的君聯新?;?、工銀理財投資正心谷管理的上海樂永基金。
不過,權益投資(包括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仍未成為理財資金的主流投資portfolio。當前,理財產品投資仍以固定收益類為主,占全部理財產品的80%左右,其次是混合類,權益類產品發行量最低,不到8%。
中信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直言,期限錯配問題目前仍是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私募股權基金難以逾越的障礙。
由于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均在1年左右,而股權投資周期短則4、5年,長可達8-10年,如何匹配時間,是一大難題。
在今年兩會期間,張懿宸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發言,建議結合《商業銀行法》修訂,研究出臺支持性政策,鼓勵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通過產品創新等方式,逐步擴大對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選擇范圍,建立可持續出資機制。
事實上,最近以來,各方也是接連發文支持銀行理財資金參與股權投資。202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該方案第18條指出鼓勵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依法依規與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等合作。
2021年12月3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支持商業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等,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股權融資。
本次銀保監會發布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細化。由于銀行屬于風險厭惡型機構,而創投天生具有風險的屬性,為鼓勵銀行大膽嘗試私募股權,《指導意見》在提出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完善專業化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機制的同時,也提出改進專門考核機制,即延長科技信貸人員績效考核周期,細化落實激勵約束和盡職免責政策。
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大筆出資VC/PE有望成為不遠的現實。